重温王羲之这个帖,忽然发现了章法的五大秘笈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视觉感觉往往就是章法。

章法的构成是书法作品具体的存在,节奏与韵律寓含在章法的构成中。人们是通过章法的构成来判断感受笔墨节奏和韵律的。节奏与韵律本不是书法的术语,它是音乐的专用术语。人们往往借用音乐的这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

王羲之的《得示帖》是一部含有节奏韵律极高的法帖,通过归纳总结,该帖的韵律有五种表现形式:

王羲之的《得示帖》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行草书,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一、大  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单个字体量的大小参差变化。它好比音乐中音量的大小变化。

在行草书中,这样的变化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时,在篆、隶、楷中,这种变化也同样存在,只是不似行草书那样有充分变化的余地而已。

大与小的比例反差愈大,节奏就愈加鲜明。这与作品的风格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格越是奔放跳荡,大小的反差就越大。当表现文雅恬静的风格时,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对要小。

在这一点上,《得示帖》大与小的反差比例令人非常惊讶。

如帖中:“天”、“下”二字与“雾”字的比例。

后者是前者的十几倍。这样的大小之变,核心的技巧方法,就是笔画越少的字,越是写得紧而缩,笔画越多的字,越是写得大而放。这样,可以造成强烈的大小对比。

字的外轮廓收缩,字的体量就小,外轮廓舒放,字的体量就将大。或者有意夸张某一笔,外轮廓自然开张,字的体量就大。

在创作中,如果意欲使节奏加强,就要充分运用外轮廓大小的变化技巧。

大与小的变化,是书法创作中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什么字体、什么风格,都需要有大与小的变化,只是这种体量变化的程度与幅度不同而已。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每个字的体量大小完全一律,缺乏节奏韵律,那作品必然是乏味的。

而在《得示帖》中,我们将所有字的外廓点勾勒出来,察其大小之变,便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此帖强烈的节奏韵律。

二、重  轻

重轻,是指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与变化。类似音乐中的重拍与轻拍的对比和变化。

在书法作品中,重轻的主要表现技巧是用墨。重与轻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虚和实,虚与实的对比也是相对而言。虚中之实是重,实中之虚是轻。墨的浓与淡,燥与润都可以表现虚实轻重。粗笔是淡墨是飞白,就轻;细笔是浓墨是实笔,就重。字大、字聚、笔长,用虚墨,是轻;字小、字散、笔短用实墨,则是重。重与轻的层次是多样的,运用的手段更是多样化的。当要表现最重的“节拍”时,可以调动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种技巧来刻画“宏音重拍”。

如帖中,“雾”字,将字写大、写聚、写粗、写实,此字在作品中肯定是最重的“一拍”。反之,将字写小、写空、写细、写虚,如“天”、“下”,那么,此字肯定是最轻的“一拍”无疑。我们会发现,由最重一拍到最轻一拍之间的任何一个点,都是可以再现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判断,《得示帖》为我们在创作中,表现重与轻方面的节奏上,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和丰富的技巧。

三:粗  细

粗细,是指笔画宽与窄的对比。类似音乐里的高音与低音。

粗细的反差越是明显,其音符的跳动感就越强,同时,它的“音域”也就越宽。要表现宏亮、坚定、铿锵者,其粗线的比例要大;要表现轻柔、静谧、恬淡者,细线的含量要高;要表现欢快、跳跃、激昂者,粗细要多作混杂。不同的风格对笔画粗细的要求不同,笔画粗细配置组合的不同,其表现的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

可以想象,一件粗细笔画等一,没有粗细反差的作品,就像一支没有音域变化的歌,会多么的乏味。粗与细的把握,属创作的微观部分,它必须是细腻的、准确的、丰富的。

人们在检验审视一件书法作品时,精察细辨的恰恰正是这些部位。作品的内涵如何,也往往体现在这些部位。

四、长  短

长短,指笔画的长线与短线。点,是最短的线。长线,包括直线和弧线,以及由直线和弧线多重组合的多样的线。

长线与短线的交替变化,就最可表现书法的韵律。如“羲之顿首”,对长短线条的运用,我们在实践中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尽用短线,作品必散漫琐碎,皆勒长线,作品则缠绕繁乱。所以,在运用长短线时,就需要组配得当,交互和谐,否则,节奏和韵律会紊乱。

长线与短线运用得当和谐,作品极富韵律之美。从视觉感觉上分析,短线慢,长线快。短线具有跳越性,长线体现延展性。由此可知,短线与长线的和谐搭配,非常易于表现书法的节奏和韵律。

五、正 欹 聚 散

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中轴的移位和摆动,会造成正欹的变化。内部小结构的改变,会形成聚散的变异,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触”“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犹”“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动而消散。中轴的摆动和交错,使节奏既跳动又通贯,既摇摆又流落。

《得示帖》之所以堪称经典,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潇洒的风格外,短短的三行字中,寓含着非常丰富的节奏韵律。

也亦让我们明白,临帖取法,不仅仅是要获得具体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巧的表象,去窥视艺术更深层的东西。

(0)

相关推荐

  • 书法如何表现节奏韵律?

    书法如何表现节奏韵律? 大家都知道,音乐和舞蹈是特别强调节奏韵律的,其实,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其他艺术形式也一样,也有节奏和韵律.节奏是作者创作作品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人类面对宇宙万事万物的 ...

  • 字帖该怎样读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这里的察,就是看,即读帖:拟为临帖,就是将读帖时观察到的神彩与形质以及细微之处,在临帖的时候表现在笔下.读是 ...

  • 布白是一种思维方式,应如此辩证

    辩证布白 文/郑沛成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要求点画精到.结体优美,更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要知道:点画美.结体美,是局部美,而章法美则是整体美. 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 ...

  • 王羲之破羌帖,米芾大赞!

    只要提起"天下第一法书",大家都会想起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但米芾却说:王羲之的<破羌帖>,天下法书第一. 继写完"天下第一行书"< ...

  • 王羲之“三帖”,高清放大才震撼!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其中<丧乱帖> 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合称&qu ...

  • 罕见!​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并跋》

    宋拓<西楼苏帖> 潘正炜旧藏本 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并跋> 此册帖心纵29.5.横21.5厘米,共16开,锦面清装裱,钤有"伯荣审定"."季彤祕玩 ...

  • 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并跋》

    宋拓<西楼苏帖> 潘正炜旧藏本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并跋>此册帖心纵29.5.横21.5厘米,共16开,锦面清装裱,钤有"伯荣审定"."季彤祕玩&q ...

  • 明朝状元曾棨题跋禇遂良临王羲之长风帖书法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永乐二年(1404年)殿试第一,进学文渊阁,历侍讲.读学.右春坊大学士,人称"江西才子".才思奔放,文如泉涌,奏对应制,廷对 ...

  •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

  • 妙品 | 王羲之这个帖,不知所出却充满神秘

    <王羲之山联句>字数不多,潇洒奔放,错落有致,从中却可以看出米芾用笔出处与来由,神奇和神秘由此而生,得古帖数千,悟得笔法,此言不虚也.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 ...

  •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传世精品【一点资讯】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 纸本行书 24.4×117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qu ...

  •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纸本行书 24.4×117cm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大图模式 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