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和TA说了一万次“分手“| 如何面对亲密关系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李子怡

编辑:梨子

图片来自网络

当你单身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正在恋爱的友A哭着打电话给你,说自己和对象分手了,爱之深情之切地向你控诉了一通对方的种种不是。你听了电话自然是义愤填膺,告诉你的朋友就是应该和这样的渣男/女分手,不分手难道留着过年吗?可是在这通电话不久之后,你又见友A在朋友圈发Ta和对象的合照“一辈子不分开”云云。一次如此,两次如此,时间一长你都不想再听友A谈论自己的对象了。

今天的话题,并不是为了控诉友A,或者讨论Ta对同伴关系的处理是否正确。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既甜蜜又严肃的话题——亲密关系。

谈到亲密关系,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情人坡上一对对身影,又或者可以享受到第二杯半价的快乐情侣,亦或者是街头牵手前行亲昵的爱人。而什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亲密关系呢?

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s),本意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比如情侣关系或夫妻关系。同样,亲密关系的存在会使得个体要求这段关系中的另一半的某些行为,例如婚姻关系中丈夫会要求妻子的忠诚。

同时,更有某些特定时刻,亲密关系还指的是特殊的朋友,这种关系比普通的同伴关系更加要好,关系中两人不止是能够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对彼此产生依赖、相互信任。

有亲密关系就意味着有依恋,成人依恋理论早已是心理学家们的座上宾,为什么把依恋类型拿到今天的文章里说,恰恰是因为各大心理学实验室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从“母亲的怀抱”转向了“恋人的怀抱”。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系”。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兴起了从依恋角度研究成人亲密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由John Bowlby开创的运用依恋理论的心理咨询模式也被广泛的实践证明“非常有用”。

据研究表明,在青年情侣中安全依恋型的人所占比例最高,迷恋型其次,冷漠型的恋人最少,男女在各个类型中所占的人数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亲密关系的持久性及亲密性中,当我们了解对方更多时,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程度就会显著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一段健康的浪漫关系中,不论哪一方都会表现出对对方的信任以及信心——相信Ta不会出轨;反之,当亲密关系不再,无论对方给我们怎样的解释,我们都不会选择相信、甚至觉得Ta变得陌生,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焦虑的投射

我相信,无论是谁,都会在内心深处向往一段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看到手机收到消息时的雀跃、生活点滴的陪伴,更重要是,良好的亲密关系能帮助我们成长,面对自己曾以为无法独自面对的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学会理解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不是一个随意的普通的名词,同样,不是任意一段关系都能被称作亲密关系。初中高中,长辈总是告诉我们“什么年纪就做什么年纪该做的事”,言下之意是警告我们不要早恋。也许青春期冲动的我们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长辈们的意愿其实是好的,他们以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其实,如何理解亲密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一生的课程。为什么总有人经营不好自己的爱情,为什么有人可以和无数人是点头之交却没有人生挚交。每个人对亲密关系的认识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好亲密关系带来的是一份安全感、是一份归属感、更是对个体整个内心情感的满足。

亲密关系维系

常常有个体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我价值的要求就会不同程度的丧失。长久的亲密关系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处于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对自我的要求不能放松,同时也不妄自菲薄,一定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被爱的。其次,亲密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分支,普通人际关系相比较,因为在关系中的两人相处时间的更长,亲密关系更加容易暴露彼此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则是重要的一课。当我们能正确认识亲密关系,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坦诚相待学会沟通。情感上的自我暴露,是亲密关系维系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亲密关系中,上图 ↑ 就是一段良好的沟通)

承诺、承担、共享

当我们真的开始认真对待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斯腾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在爱情三元论中指出,爱情的三个要素激情(陶醉感和性兴奋)亲密感(感到被爱的人理解和亲近)承诺(长期的忠诚),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爱情。当三要素被满足时,个体就能获得一段完美的爱情。承诺是亲密关系的支架,是亲密关系的催化剂,在承诺中彼此支持、扶持前进。乐于付出,能够宽容以待。学会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更要学会分享自己的情绪。

亲密关系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历程,

甚至会超越一生中的其他重要关系。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来之不易,

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

Reference

肖君政,江光荣.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2006 , 15 (9) :859-860

骆瑒. 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侣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 2007

RJ Sternberg.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NL Collins. A safe haven: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pport seeking and caregivi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 Pers Soc Psycho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and rearing style.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RC Fraley, PR Shaver.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T Li, K Kazuo, 李同归, 加藤和生. Measuring Adult Attachment: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ECR Scale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 2006 , 38 (3) :399-40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