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临后的思考
疫情突如其来,全国各地医院工作的大夫、护士们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春节假期,不惧生死,奔赴在了抗击疫情的一线。面对疫情和生死,“逆行的战士”一下子成了他们最贴切的称谓。很惭愧,作为一位中医人,此刻我只能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呆在家中躲避疫病。但身为一名中医人,面对疫病,理应多一些专业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反思。如果能让大家读后消解掉一些恐慌,多些理性防疫,也算是稍稍弥补我未能战斗在一线的遗憾吧!
疫情降临,网上流传了很多预防和治疗方案,民众很难辨识其真假及是否合理!很多人一提到疫病就自然想到温病,一想到温病就想到清热解毒,各大药店的各种清热解毒药被摆到了入口的显要位置,犹如超市打折商品一般被疯抢,危害尤大。本来无病,一堆诸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黄连等清热解毒药用上去,千人一方,早已背离了中医预防的宗旨。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被哄抢而空……民众对风寒风热感冒尚且辨别不清,购买中成药更无所适从,更多只是盲从!
以下这段文字是深入武汉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仝小林得出的结论:武汉十二月即阴雨绵绵,又值冬季,虽为暖冬,毕竟寒湿。进入一月,阴雨连绵半月有余。寒湿困脾,胜湿、燥湿、化湿、渗湿,不宜峻利,容脾慢启。寒湿阻肺,肺气郁闭而发热,发表散寒、宣肺泻肺,热则自退。发热者,舌多不红不绛,苔不黄不燥者,即使发热,哪有肺热?过早过多寒凉,戕伐脾胃,体湿已重,再大量输液,加重脾湿。病益深重,徒伤阳气而已,终成偾事。SARS热毒为盛,体强者抗争,肺络反伤,年轻人气短尤甚,老年反轻;新冠肺炎寒湿为因,体弱气虚为本,死者多为老年。故治疗要始终护阳扶阳!
我们不难理解,湿邪的存在,往往与阳气不足有很大关系。打个比方,水在锅里,锅下一定要有火来蒸腾,水才能活起来,才能被人体所用。火少了,水是死水,冷冰冰,纹丝不动,就容易变成湿邪。也就是说,应对这一次的病毒,保护阳气,显得尤其重要。在此非常时期,当珍惜阳气,不吃寒凉冷饮。当脾胃接受到寒冷饮食时,就需要调集体内大量阳气,去运去化时,本来在体表巡视的“士兵”,也很可能被抽调进去,帮助脾胃。也就是说,寒食冷饮损伤的,不只是脾胃的阳气,而是整个人体的阳气。因此,“孙郎中”真诚建议大家:这段时间,大家不妨吃的朴素一点,清淡一点,少动肥甘,不碰生冷粘腻,远离寒凉冷饮,让体内阳气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一场战役。
对于困在家中的人们来说,中医一直强调的也是:在做好隔离防护的基础上,保护体内的正阳气,这才是王道!疫情当前,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能无病乱用药;对于医生,尤其仅仅是“医学爱好者”而言,更不能乱荐药。中医精华在于辨证!当某种中药不“辨证施治”时使用,已经和西药没有区别。中药治病,靠的都是“偏性”,而有偏就有弊。不该祛湿而祛湿,会伤津液;不该补气而补气,会化成火;不该清热而清热,会伤阳气;不该解毒而解毒,只会伤害自己的正气!中药通过改变宿主体质偏颇及增强宿主免疫力来让病毒或者细菌无法存活或繁殖、复制来治疗,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既关注个体差异,更关注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百人百方,毕竟中医治疗的是人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