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天珠之谜,不要以讹传讹
天珠拍卖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当年1月在北京翰海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两眼天珠”就以4.4万元的成 交价轰动收藏市场。在这之后,天珠拍卖价就不断攀升。2009年,在北京中嘉国际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三棱护 法天珠”以5000万元的天价创下国内有拍卖纪录以来的最 高价,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中之 王”。
1951年之前,西藏的考古工作大部分有外国人进行,并且仅 限于地面文物的调查。到20世纪五十年代 开始,中国老一辈考古学家才对国内发现的饰花珠进行研究。严格来说,从1961年拉萨澎波农场 墓的清理和1977年-1979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掘算起,西藏考古在国内仅有五六十年的光景。“天珠”这一名词的流行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国外学者、收藏者多称其中的一种为蚀花的玛瑙珠。
天珠作为承载着明显宗教文化意涵的实物载体被贸易交流到西藏地区,从而成为藏族人民心目中“来自天神的礼物。
藏药师为携带方便将天珠串成串挂在身上,普通人不知是天珠因此将藏药师身上挂的珠子称为“药师珠”据说若在密封的小空间中,将药师珠握于手掌中 心,令其珠体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开启,则会自然散发出一股药香味道,而传说中,药师珠还有疗病与避邪的功效也就是天珠的功效。此珠只出自青藏高原史前时期,其他地区的类似珠只能称为“玛瑙珠”。
天珠的收藏及社会价值早有记载,成书于千年前的《新唐书》,讲述了公元618—907年间的历史,其中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其意思直接表明,在唐代,一颗天珠可换得良马五十匹,可见天珠在唐时地位已极其尊贵。
从外观察整颗天珠的完整度,是最直接且效果好的办法。由于老天珠年代久远,想找一颗完 美无瑕的天珠颇为困难,因此天珠两端呈现斜面自然的磨损并不影响其完整度。一般而言,除传世品外少部分的破损可能是供佛像装藏或磨粉配药之用,应可接受。至于断裂成半或严重破损的天珠,已失去作用不宜收藏。新仿天珠一般都完好无缺,其倾斜面都有“作残”痕迹,要特别留心。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平凡而又神奇的料珠。说它平凡,因为它没有钻石、翡翠那样高 贵的质地和诱人的外形。它的外形普通到似乎随处可见,两头截平,呈橄榄形圆柱体或圆形体;珠体中间有孔眼;色泽呈现出棕黑或棕红色;珠身有各种乳白色的线纹。它朴实无华,却极 具神秘感,透过天珠上的一只只“天眼”,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古老西藏的神秘宗教和独特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