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千秋不变之人

国画油画艺术

国画油画艺术,世界名家国画油画艺术作品欣赏,国画,油画,人物画,素描,彩铅画,工笔画,山水画,油画风景,油画花卉,油画静物,水粉画,铅笔画,写意国画,花鸟画,国画山水荷花梅花牡丹,油画棒,油画素描壁纸头像照片,国画油画艺术教程大全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郑板桥  墨竹图 179cm×95cm 1764 年 上海博物馆藏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變  兰竹石图 240.3cm×120cm  上海博物馆藏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變  兰竹石图 127.8cm×57.7cm  故宫博物院藏

郑板桥的题画诗,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而郑板桥是将书法与绘画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  兰竹荆棘图 178cm×110.3cm  常州博物馆藏

峭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郑板桥  兰竹石图 74cm×130cm  济南市博物馆藏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變  兰竹图  104.2cm×51.2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郑變  盆兰 54cm×86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盆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郑板桥  竹石图  324.6cm×136cm  旅顺博物馆藏

郑板桥  托根乱岩  189.6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

郑板桥  竹石兰花图  208.7cm×139.3cm  上海博物馆藏

郑板桥  楷书 79cm×48cm 1722年 广州美术馆藏

郑板桥  隶书歌谣 1744 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郑板桥  行书七律诗 138.2cm×74.4cm  重庆博物馆藏

郑板桥  行书七言联 115cm×28.5cm  重庆博物馆藏

国画油画艺术

国画油画艺术,世界名家国画油画艺术作品欣赏,国画,油画,人物画,素描,彩铅画,工笔画,山水画,油画风景,油画花卉,油画静物,水粉画,铅笔画,写意国画,花鸟画,国画山水荷花梅花牡丹,油画棒,油画素描壁纸头像照片,国画油画艺术教程大全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