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李宗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嫂娘,是弟弟对嫂嫂极大的尊称。这个嫂嫂或对这个弟弟有救命之恩,或对其有养育之情。弟弟年长树高,感恩知义,视嫂如母,称其嫂娘。北宋清官包拯,历代被人颂扬。他出生后面目丑陋,招父母厌恶,被弃之城南沤麻坑内。长嫂将其救回,精心抚养,培育成济世之才。包拯不忘嫂嫂的救命之恩,视若生母,终生称其嫂娘,勤谨恭事。华夏史上,此类嫂弟之情,不乏其例,不乏其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泌阳县朱集公社(今社旗县朱集镇)的连庄村,就有这样的真实故事。
当时大跃进浮夸风导致三年大饥饿,集体食堂刚解散,人们衣难御寒,食不果腹,生活极度困难。一九六二年秋,连庄村夏姓一对老夫妇,年近半百,生下第五胎男孩。是年肖虎,其母肖羊。依生肖相生相克之理,民间认为“羊入虎口”,子对母有克。加上家中子女较多,实在无力抚养,老夫妇决定遗弃男婴。他们把小孩包好放进草筐,扔在村东黄豆地内。当时黄豆已经苍黄,却是秋雨连绵。翌日早饭后大雨暂停,同村的程玉兰下地干活,路经黄豆地时,听到有微弱的婴儿哭声,便寻声而去,见一草筐内是个刚出生的男婴。一夜秋雨淋得男婴满脸白胀,紧闭双眼,哭声微弱,生死难测。程玉兰生性豪爽,心肠慈善,乐善好施,村邻皆知。她毫不犹豫解开怀,把满身雨水的婴儿贴身抱了起来,迅速抱回家中。程玉兰婆婆刘聚莲老人,一生持斋念佛,村中有名的善良人。她一看到儿媳抱回的婴儿,赶忙烧了一锅艾水,婆媳二人给婴儿全身洗浴,抱在怀中温暖,接着给婴儿喂了葡萄糖水。一连两天将婴儿暖了过来,睁开了眼睛。第三天时,小孩突发高烧,乡村习惯说法、亦是经验之谈,属于“三天风”。当地俗语:“新生儿得了三天风,九死一生,”是非常难医治的病症。可程玉兰与丈夫王定一,不管花多少钱,只管救人要紧,立即带着小孩到朱集卫生院救治。医务人员精心抢救,小婴儿奇迹般地退了烧,从死亡线上活了下来。程玉兰在黄豆地里捡回个小弃婴,孩子被救活的消息传遍了连庄村,也传到了夏家。夏家老夫妇顿生骨肉怜惜之心,却也感到自己把儿子扔掉,人家捡回救活了,无脸面向人家去要回。恰在此时,夏家已出嫁的长女夏金玉回家探母,得知此事,对父母愚昧无知的做法非常生气。她给母亲说:“我八嫂娘家是积德行善的好人,咱这方圆左近,都知道八哥八嫂和叔婶一家也都是善心人。人家有儿有女,从豆地里捡回个小月孩,不惜花钱治病,无非是为了救人一命。凭八嫂的为人性情,他们不会不给,我先去说说试试。”王定一在族兄弟中行八,同辈的族人和村邻称其为八哥,所以夏金玉称程玉兰为八嫂。
夏金玉来到王家,向刘聚莲、程玉兰婆媳述说二老愚昧,现在非常后悔,思儿心切,几天来茶饭难咽,恐怕要忧郁成疾,今天特来说明。这时王氏家族中几位老者说:“你们夏家把小孩扔了,我们捡来救活了,想要走没门。”这时程玉兰说:“小孩已没事了,咱把小孩的命救了,再不能让他爹娘忧虑成病。我虽舍不得,可还是让你把他抱回去吧。”说着话,便把小弃儿和刚买的炼乳奶具等,一并给了夏家。
小孩归家后起名夏德坡,长到十来岁时,村上人给他起绰号“雨淋”或“豆棵”,他也渐渐知道自己曾被遗弃,是这个邻居八嫂救回来的情节。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对救他的程玉兰从不敢称八嫂,认为她就是嫂娘,言谈举止,处处恭敬。几十年中,凡王家有农活,他总是不辞劳苦,竭力帮忙。
夏德坡常说:“嫂娘为我行了救命清风,嫂娘恩深,我要尽力报以细雨。”他婚后把真情告诉了妻子,其妻也是非常懂事孝顺的人,凡新春佳节,第一碗饺子就先端给嫂娘,常年如一,以示孝意。2016年6月底,程玉兰老人寿终驾鹤,夏德坡忙前忙后,助理丧事。出殡那天,他为嫂娘扶柩送终。村上的人都说:“程玉兰是个善心人,夏德坡是个知恩必报的人。”作者简介:李宗印,社旗县朱集镇连庄人,退休前为泌阳县法院一级法官,现为驻马店市老年新闻记者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