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2024-06-18 15:06:16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枣强县境内),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喜欢研读《春秋)之学。在西汉初,孔子所创儒学“五经”中,惟《春秋》学的传人最少,几成绝学。董仲舒精研细思,很早就成为《春秋)之学的专家,在景帝时被聘为《春秋》博士,负责向太学生们讲解《春秋》。当时的教学方法是:“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汉书》卷五十六)即老师教—批学生,这—批学生再去教另一批学生。许多学生都见不到董仲舒的面,原来他在任博土期间,从来没有离开过学馆,“三年不观于舍园”(同上),故而不得一见。教学相长,在这几年中,董仲舒的学问又有大的进步。董仲舒学习和研究儒学,不仅仅停留在讲解传授上,而是坚持身体力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同上),将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做的思想,贯彻执行得很好,赢得了太学诸生的尊重,皆以师礼待之。武帝继位后,大力延揽人才,“举贤良文学土前后百数”(《双书》卷五十六)。于是,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了一篇关于重视《春秋》大义的对策,其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治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上)在希望朝廷重视儒学的同时,摒弃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当时正在大力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的意见正合他意,遂“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卷六),从此奠定了儒家学术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汉武帝在接到董仲舒的对策后,曾两次下诏咨询,董仲舒都能给予圆满答复。武帝很赏识他的才华,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还封他为江都相,作易王的辅臣,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为人好勇斗狠,是出了名的“雄王”;董仲舒到任后,以儒家的礼教来教导他,使易王逐渐改变了粗鲁野蛮的品行,同时也赢得了易王的尊重。当然董仲舒的用意主要还是在于让易王以仁义自励,以礼法自律,不要有僭妄之图,以配合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有一次,易王和董仲舒闲谈,说:“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越)亦有三仁。”董仲舒马上就反驳了易王认为“粤有三仁”的说法,指出:“粤本无一仁者。夫仁人者,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以此劝导好勇的易王放弃奸狡勇武。易王接受了这个说法。董仲舒在郡国里为相,还喜欢用《春秋》中的记载,尤其是那些“灾异之变”所表示的吉凶休祉来治国。譬如大旱,就认为是“天屯其膏”,是有小人作乱,要求肃清奸佞,即所谓“闭诸阴,纵诸阳“。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偶尔有凑巧的时候,被视为灵验。董仲舒很相信这套“灾异”学说,而且还要把这种学说推广到天下。恰巧碰上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二处皇家陵园着火,董仲舒就照搬《春秋》之变,附会解释这种灾异所预示的吉凶。奏章尚未写成,当时的大臣主父偃来拜访董仲舒,见到这篇文章后,非常嫉妒,就把这篇奏章从董仲舒家偷走,献给汉武帝以邀宠。议武帝就把这篇文章拿给到奏章里而有讽劝朝政的话,以为不合礼法,而且也不知道是老师所写,就上书武帝,称其文非常愚不可及;武帝览奏后大怒,穷究其事,把董仲舒牵扯出来,最后依律定为死罪。不过武帝念他有才,为国建下奇功,下诏赦免了他。董仲舒经此大创,心胆皆寒,“终生不敢复言灾异”(《汉书》卷五十六)。其所著《灾异之记》也付之一炬。董仲舒为人刚正耿直,与同学《春秋》的公孙弘关系不和。公孙弘当上丞相后,董仲舒认为此人靠阿谀奉承起家,很是瞧不起他。公孙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胶西王刘端是武帝的哥哥,此人与易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残暴乖戾,朝廷派去的辅臣,屡屡被其陷害,公孙弘挟私报复,就上奏武帝让董仲舒去作胶西相,还说这个位置除了董仲舒外谁也不能胜任。武帝即令董仲舒为胶西相。董仲舒到任后,没想到胶西王刘端虽然骄恣不法;但是对董仲舒却尊敬无比,优礼有加。不但客气,而且言听计从。董仲舒也以身作则,“正身以率下,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同上),胶西王的形象大有改善。不久,董仲舒年老多病、辞职回乡,专门“修学著书”。后来死在家中。董仲舒是汉代儒学振兴的重要人物。汉代推祟孔氏,抑黜百家,立官学,举茂才孝廉,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董仲舒发起制订的。在秦灭儒焚书之后,《六经》离析之时,董仲舒发愤苦读,用心推广儒学,最终使儒家立于百家之首,其功甚巨。董仲舒为人廉直,举家习儒,不治产业。一生所著,除上奏疏文共计123篇外,还著有《春秋传》《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数十篇,共计十几万字,对后世儒学有较大影响。其代表作《春秋繁露》17卷,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流传至今。董仲舒死后,家人迁往茂陵居住,但家学传承不断,子孙皆习儒学,都擅长《春秋》公羊学。董氏后人以儒学精通而做官的不乏其人。董仲舒的学生有几千,最出名的有兰陵(今山东即墨)人褚大、同殷忠,温(今河南温县)人吕步舒,三人不仅学问好,也很会做官。尤其是吕步舒,官至长史之职,办案时“以《春秋》之义正之”,(同上)得到武帝的赞许。其他弟子做官做学问有起色的多到百数以上。 主要参考文献 《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阅读链接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赞 (0) 相关推荐 宗教·鬼神·卜筮(五) 董仲舒的新儒学被汉武帝奉为了"国教",无非是统治的需要.孔夫子的四处碰壁和董仲舒的春风得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非是时机的不同.若让算命先生说,就是时也,运也.不过与其抱怨命运不济, ... 不存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荒唐历史 中国近现代儒学专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是一个学术信条,在现代学术著作中被广泛引用. 经过儒学专家.爱好儒学者长期的辩论 ... 儒家鼎盛时孔子留下大成殿,险些终结了儒家? 墨宝儿的历史录: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事情,你因为某些行为为你自己谋取利益,那么也有一天,你可能也会为了这些东西而将自己覆灭掉. 孔子的儒学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话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由于 ...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联姻的第一推手 2021年04月29日 11:02:16来源:凤凰网国学0人参与0评论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 ... 艾文 程张‖ 博物笃学——范阳张华世家 张华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博物广识.他与他的两个儿子,张讳.张韪,是当时文坛上的颇负盛名的父子学者. 张华(231-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人.父亲张平曾做过渔阳郡太守,但在张华很小的时候就去 ... 程张 ‖ 累世儒学巨族——涿州卢氏世家 东汉至隋唐时期,河北一带卢氏是世族大姓,出现过不少儒雅之士,他们或父子.叔侄相传,或兄弟.舅甥砥砺,成为北方著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卢玄一族,尤为有特色. 卢玄,字子真,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生卒年不详 ... 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东汉时全国闻名的崔氏家族,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尤以崔骃最为著名. 崔骃的高祖父叫崔朝,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在汉昭帝时,任幽州从事,曾经劝谏当时的幽州刺史不要与燕刺 ...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韩婴,又称作韩生,燕人,从小勤奋好学,在汉文帝(前179-前157)时,被朝廷收罗,依据其才华而任其为博士,当时他还很年轻.景帝时(前156--前141),被任命为常山王太傅.武帝继位后,将他召回,仍 ... 程张 ‖ 文武兼资——涿地卢植世家 卢植,东汉末年人,家住涿郡涿地,字子干.他自幼好学,家里人将他送到当时经学大师马融的门下学习.马融因得到邓太后之弟邓骘的赏识,官高位显,且才华出众,史称"才高博洽,为世通儒"(&l ... 程张、耿索丽‖建安才子——邯郸刘劭世家 刘邵父子是三国时期魏国知名的学者,尤以文学见长,是当时文坛上引入注目的父子作家.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早年的事迹已无从得知.建安(196-220)年间,担任计吏(专门为地方官整 ... 程张 ‖ “三张”美文传天下——安平张载世家 西晋时与陆机兄弟媲美的文学一族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当时"二陆"."三张"并称. 张载,字孟阳,生卒年不详,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其父张收,曾做过蜀郡太守 ... 程张 ‖ 实学广见——阳平束皙世家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张华辅政前后.束皙的父亲束龛,曾任西晋的冯翊太守.祖父柬混,曾任曹魏时的陇西太守.父祖在当时都很 ... 程张 ‖ 稽古有机思——范阳祖冲之世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又一次出现繁荣盛况.就科学技术而言,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祖冲之.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的儿子祖暅之.孙子祖皓都很有名气,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