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吴俊: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建立 ——断代、分期、下限问题漫议
编者按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笔谈系列
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一直是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也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1990年代之前的文学史分期问题,研究者有基本的“共识”,但涉及1990年代及其后续的文学史分期问题,却仍处于“探讨”阶段。有鉴于此,2020年10月9日—10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广州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在长春举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研讨会,就当代文学的新变与分期就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并最终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笔谈”的系列文章形式刊发于《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上。文艺批评将陆续推送该笔谈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随着大量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的出版和学科的成立,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学术的意义上正式被成立起来。但略微研究起来,这些使当代文学史成立的“证据”也恰恰将学科的薄弱暴露出来。对于当代文学史大家有一个公认的起点,但下限就几乎没有共识,各种当代文学史著的断代和内部分期也多有歧见。这种混乱影响和质疑着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吴老师认为,可以尝试将问题对象放置在长时段历史中进行贯通和统观,经过逻辑化的系统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整体,达成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同时,还应该融合政治的视角、媒介的视角和代际的视角,也就是生产的政治制度、生产机制和方式、生产力主体三者融合,或许不失为解决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一种方法。
本文原载于《文艺争鸣》期刊2021年第2期的史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笔谈】专栏,感谢《文艺争鸣》期刊和吴俊教授授权转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