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谱和没家谱,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家谱用怎样的形式完成传承
作为家族的生命史,家谱将关于家族起源、迁徙、家规、文化、婚娶、生平都资料信息一一保存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结绳家谱、口传家谱的形式成为了我国家谱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纸的发明让家谱的制作出现了质的飞跃,相对比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这些类型,纸质家谱的出现就非常亲民了。利用传统宣纸毛笔手写的家谱,具有古朴大方庄重的特点,相对比早期其他类型的家谱也更加详实丰富,能够相机记录下凡例、世系、家规等内容。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动乱灾难四起的时候,百姓都得跟着颠沛流离。很多家谱在战乱中只能化作一抔黄土,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也让修谱的工作难度不断提高,有家谱的家族能够追溯到自己生命的起源,在历代祖先的积淀中找到人生的指导。
家谱的特征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人说: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因自身的独特性让家谱的其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家谱的连续性。从始祖开始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发现辖区,家谱记载了家族中的世系,反映的是一个宗族中代代相承的发展历史。比如我国最久远最完备的家谱《孔子世家谱》中,能够将孔子祖先追溯到前47代黄帝时期,反映了孔子家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
家谱具有时代性。每一次家谱内容的编修都需要整理旧谱同时添加新的现实资料,而这些资料的就能够反映这一个时间段社会现状和家族的历史风貌,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相对比旧家谱中女孩子不能入谱的重男轻女的陋习,现在家谱也坚持男女平等的远祖,女孩子也可以作为世系继承人排列下去。
家谱的资料性。作为三大历史文献之一,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资料汇编,从最开始单一的世系、人名发展到后来内容丰富的家族,家谱中的谱序、凡例、荣恩录、家规族训、人物传记、领谱字号、祠堂图等内容,从各个方面还改了家族的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信息,成为了家族的百科全书。很多没有地方志、史书记载的资料,我们都可以从家谱中寻得的一手资料,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材料。对于研究一个地方人口数量、结构、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家谱的发展
早在上古先秦时期,在母系氏族的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家谱内容和形式都是比较简单的,结绳家谱和口传家谱就是在这样一篇肥沃的土壤中慢慢诞生出来的。到了夏朝世袭制的产生,便使得夏朝有了记载王室世系的家谱,从禹到履癸一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商朝灭了夏朝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于是甲骨文家谱、青铜家谱也相继诞生。不过这一时期,家谱仅仅发挥了“奠世系,辨昭穆”的作用。而到了周朝,宗法制度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使得家谱成为了宗法制度的依据和基础。从中央到地方诸侯国纷纷开始编修家谱。民间也开始有了私修家谱的家族,比如《墙盘》还有《逨盘》等都记录了家族各代辅佐周王朝的历史。
到了秦汉时期,家谱成为了分封诸侯和授予爵位的中啊哟依旧,汉王朝就非常重视皇室家谱的编修。同时民间也出现了私修家谱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期。家谱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了选官用人的政治工具。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下品无望族,上品无寒门”,家谱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作用。同时魏晋魏晋南朝时期政府也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甚至还设立了“谱局”专门编修家谱。
隋唐时期家谱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唐太宗为了打击旧的门阀实力提高李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从未组织编纂《氏族志》,也由此涌现了一大批谱学家。
到了宋代门阀士族衰落各种家谱在战乱中被毁,于是除了政府编修皇室玉碟外,也鼓励各家族自信编修家谱,士大夫修谱热情高涨,其中欧阳修和苏洵更是总结了前人修谱的方法,创新了家谱的体例,“欧氏家谱”和“苏氏家谱”也沿用至今。
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编修到了成熟期,现在很多现存的家谱都是从明清时期留下来的。“三纲五常”的思想贯穿于修谱的过程中,为了起到“敬宗收族”、“凝聚血亲”的目的。
家谱的现状
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在现在也继续发挥着自身的魅力。为了便于传播,也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子家谱也开始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相对比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的传统家谱,电子家谱能够随时添加人员信息,随时进行更新。而充分发挥了电脑强大的计算功能,还可以大大提高查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