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报告系列】全球首个生态系统分类名录正式发布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发布了《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2.0》(以下简称《分类体系》),是首个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基于功能与构成进行梳理和分类的综合系统,能够为保护管理提供更协调有效的方法。该分类体系由超过100位来自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CEM)以及其它85家科研机构的生态系统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开发。
IUCN总干事Bruno Oberle博士指出:“世界上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巨大风险,对物种的生存、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当务之急是确保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纳入明确、具有雄心的目标,在保护物种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该指南是首个标准化、空间上明确的生态系统分类,能够为制定和追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提供参考。”
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主席Angela Andrade表示:“这项工作填补了知识空白,有助于我们衡量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进展。该分类体系的发布非常及时,因为全球正在制定对可持续未来至关重要的新政策和新倡议,包括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的2020后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框架。”
《分类体系》定义了海洋、水域和陆地108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关键生物物理特征,并描述了它们的生态过程以及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其中包括由人类活动塑造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和水坝,以及广阔的森林、荒野、沙漠、深海海沟,甚至深埋在地下和冰盖下的生态系统。该系统性分类将有助于确认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最为重要,例如森林、珊瑚礁和湿地等。
首席作者、IUCN CEM成员、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David Keith指出:“通过根据特征和功能对相似的生态系统进行归类,能够揭示出原本可能隐藏的关联性,使我们认识到相关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从而有助于将中国的河口可持续管理经验应用到例如尼日利亚的相似河口。”
《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2.0》内容简介
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按照不同层级对生态系统进行梳理,其上三阶通过趋同的生态功能(功能性特征)来定义生态系统,而下三阶则是通过具有不同功能的物种组合(组合性特征)来区分生态系统。上三阶自上而下进行构建,确保全局一致性;下三阶自下而上进行构建,从而提高本地准确性和自主性。
本报告对分类体系的划分层级进行了介绍,对上三阶的具体划分进行了技术性描述,并根据功能性质总结了从25种生物群落(Biome)衍生出的108个生态系统功能性群组(Ecosystem Functional Group)的概况。下三阶的分类体系将由后续出版物进行详细介绍。
该分类体系的顶层将全球生物圈划分为五大圈层,包含陆地、地下、水域、海洋以及大气。第二层级则定义了25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它们是圈层的组成部分,由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主要生态驱动力(Ecological Drivers)联合组成,这些驱动力具有调节主要生态功能的作用。第三层级包含了108个生态系统功能性群组,每个群组包含了生物群落中相关且生物特征趋同的生态系统。
示例
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对108个生态系统功能性群组分别进行了概括,描述了将相关生态系统群体相互区分开来的生态特征和关键驱动力,并通过示范性图像和生态系统组合图解模型加以说明,还附有指示性的全球分布图和进一步信息来源。
上图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概览,衍生于北方温带森林和林地,属于陆地圈层。在全球呈片状分布于纬度为26-43°的暖温带-亚热带。
上图是人工林的概览,衍生自高强度人工陆地生态系统,属于陆地圈层。在全球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湿润气候区或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地中海、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南部、大洋洲和美洲干燥气候区的河流冲积平原。
另外,IUCN与合作机构还建立了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专题网站,收录了该分类体系的详细内容,汇总了全球目前已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相关信息,便于用户查阅获取。
网址:https://global-ecosystem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