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出自这里!
我们注意到,今年一共有八套高考作文题,其中全国乙卷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作为一个做传统文化典籍出版为主的编辑,我们看到这道题目中所引的扬雄的话,首先的职业习惯是核对引文。由于之前做过《诸子锦言录》,其中收录有扬雄的《法言》和《太玄》两部子学著作,我们便首先用《诸子锦言录》的《主题分类索引》检索了一下。果然不出意外,我们很快找到了扬雄的这句话。这句话见于《诸子锦言录》第一册第454页,是《法言·修身》篇中的一句话。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诸子锦言录》是学生写作引用的宝典,从今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也是出题可用的宝典呢。对这道题来说,要准确地审题,就要准确地理解扬雄这句话。虽然题目对扬雄这句话的大意做了解说,但其中“奠而后发”的“奠”究竟做何理解呢?乍一看似乎不是很明确。如果你有一部《诸子锦言录》,你就会发现书中对“奠”字作了注释,注释说:“奠:定。这里是说瞄准。”作者点出“瞄准”这一层含义,我们对原文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当然,也许读者还要追问,“奠”为什么可以理解为“定”?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就需要进一步读一下《法言义疏》,其中解释道:“'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者,《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夏本纪》作'定’,奠即定之假。”也就是说,《尚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在《史记·夏本纪》中作“定高山大川”,所以可以判断“奠、定”的意义是相通的,到今天我们也还在用“奠定”这个词。
如果我们读过《法言》的原书,我们就会发现题目中扬雄的这句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法言·修身》篇中的第一条。而古人编书时,第一条往往会有特别重要的含义。因此,如果我们能对扬雄的修身思想有更系统全面的了解,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或许读一读三全本《法言》是必要的。三全本《法言》的题解中,结合《修身》篇的内容,从必要性、目的、方法、效果表现等多方面总结阐发了扬雄的修身思想。
那么扬雄这里为什么要用射箭来比喻修身这事呢?首先,射箭是古代君子的基本修养,属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思是君子在别的事情上都可以不争,但在射箭这事上还是要一较高下的。所以,用射箭这种技艺修养来比喻君子修身是很自然的。其次,射箭这种事,要求很高,要求弓正、箭正、眼正、心正,这样才能射中;而且效果很直接,有一不正就不能射中。用这个来比喻修身,也意在传达修身以正之义。
而且,如果我们平时对传统经典比较熟悉,类似用射箭来比喻修身的例子并不罕见。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修养仁德的人,就像射箭的人,射箭的人要自己瞄准了然后再发射,如果发射了没射中,不能怨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寻找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修养仁德的人,要格外注重反躬自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北京卷作文题是二选一,其中一题是: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这个题目是一道议论文题目,要求讨论“生逢其时”的问题。确实,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事与时机的名言非常多,例如《吕氏春秋·首时》中说:“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机遇往往比努力更加重要。抓住合适的机遇,努力就更容易得到回报。再如《说苑·杂言》中说“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这同样强调了好的时代、合适的时机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即使再有才能,如果没有好的机遇,才能难以发挥出来。有关“时机”的中国古代名言,《诸子锦言录》集中收录了七十多条,如果平时注重积累,相信就会对写作大有帮助。
不过,本文题目中提到“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就说明,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时代机遇可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处于大时代中的人自身如何把握时机。在同样一个时代中,有的人脱颖而出,力挽狂澜,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有的人却随波逐流,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还有的人,在时代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被时代所抛弃,被世人所唾弃。这一切,都要看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把握当下,如何利用好时机。
类似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话题,经典中也有很多相关表述。例如,主张不要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有“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荀子·法行》),“君子视内,小人视外”(《太玄·视》);强调立志高远、勤勉努力的,有“人生难得,无虚过也”“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颜氏家训》);强调环境越是艰苦,命运越是待我不公,越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有“以险而陟,然后为贵;以难而升,所以为贤”(《刘子·激通章》)等等。这些经典名句,既启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文中引用,又可以使文章显得文采飞扬。
从上述关于这两道高考作文题的解读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经典确实是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为我们写作提供思想资源、语言资源,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注重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必将是大有帮助。对于时间紧张的中学生而言,全面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阅读《十三经锦言录》《诸子锦言录》来把握群经诸子的思想精华,却又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