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办报
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开始,张恨水先生的小说风靡了中国好几十年,诸如《啼笑姻缘》、《春明外史》、《纸醉金迷》等一大批小说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如痴如醉。张先生一生创作了120多部长、中篇小说,真是个编故事的天才。渐渐的,人们只记住他是个小说家,而忘了他原来也是个报人。近日阅读张先生的回忆录《我的写作生涯》,读到他当年办报的一些经历,觉得很有意思,也有一点感慨。
张恨水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汉口的一家小报打工,那年他20岁。1919年春,张恨水还不满24岁,受聘任安徽芜湖《皖江报》总编辑,月薪8元,后来加到12元。“当年内陆的报纸,除了几条本埠新闻,完全是用剪刀。”剪材料的另有专人,张恨水的责任是两个短评,和编一版副刊。副刊本来也是用剪刀,但张恨水不愿这样干,就写了一个长篇在报上连载。这样干了几个月,张觉得不满意,就跑到北京,任《益世报》助理编辑,月薪30元。放着总编辑不当,宁愿做一个助理编辑,当年的张恨水,似乎很有“宁作凤尾,不作鸡头”的气概,或者可以恭维他是信奉“高官不如高薪”的先驱。
1923年,张恨水已经是一名很老练的报人了,他写的通讯很受欢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都向他约稿。而张自称“材料好,写上篇通讯,是不会费一小时以上的工夫的”。这一年,他被聘为北京《世界通讯社》总编辑。“世界通讯社”,听起来牌子大得吓人,但一看张恨水的介绍,简直要让读者笑掉大牙:“没有邮电的新闻来源,也没有外勤记者,除了社长在茶余酒后得来的道听途说的新闻而外,并无新闻供给。”让我们来看看张恨水是怎样当这个“总编辑”的:“我没有那胆量天天造谣,我也不能把我所得的一点新闻,全部送给通讯社。我得到社方的谅解,只是找来内陆各省来的报,改头换面,抄写几段。这自然是不忠实的。但绝对没有造谣,倒也问心无愧。”也只干了几个月,张恨水决计不干这闭门造车的新闻,离开了《世界通讯社》。
自此以后的十余年,张恨水虽然一直没有离开新闻界(除了在《世界日报》任编辑,还作了《朝报》半年的总编辑),但他逐渐把精力转移到编副刊和写小说上。直到1936年,在著名报人张友鸾的多方敦促下,张恨水拿出4000元的积蓄在南京创办了《南京人报》。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南京人报》办得如火如荼,让许多人红眼。张恨水总结说:“可见穷办报也未尝办不好。”1937年8月15日,日本飞机空袭南京,但张和他的同仁们仍冒着生命危险苦苦支撑着《南京人报》,直到12月初南京陷落前四五天才停刊。张恨水的办报生涯就此告一段落。
张恨水先生那个年代办报的一些具体情形,我们还可以从张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中获得,因为该小说的男主角就是一个报人。我们看到,那时办一张报纸,全部的编务只需一个稍为能干的人再配三四个助手就够。这和现在一个报社动不动就有一两百人简直是天壤之别。当然,那时的报纸质量可能比较粗糙,由于人手少,剪刀加糨糊,闭门造车做新闻的现象也许比较普遍。这从以上介绍的张恨水先生的办报经历中可知一二。但奇怪的是,报纸的销量却似乎很不错。当《春明外史》在《世界晚报》连载时,每天都有许多读者在报馆门口排队,等着买最新的一期报纸,要先睹为快。这样的情景现在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至少,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吸引读者方面,张恨水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在打破官本位、靠真本事吃饭,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张恨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2年3月1日《检察日报》急话闲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