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陶明利:政府标签何以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今天,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这不仅意味着大学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建立了更加天然且紧密的联系,也意味着大学的类型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在这般社会大背景下,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对越发强烈地渴求了解大学。于是,这些相关利益群体就通过一些直观的身份标签对大学进行分门划类。[1]这里的身份标签,多数情况是“原985工程”、“原211工程”、“双一流”这些经常被公众用作大学评价的政府标签。不容置疑,能拥有这些政府标签的大学,其综合实力一定不会差,毕竟这些政府标签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在庞大的大学总量中,能拥有这类政府标签的大学少之又少。无疑,这些大学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同时也会造成其他大学可获资源的减少。此外,“原985工程”、“原211工程”的大学数量是一般是既定的,这容易使跻身其中的大学缺乏竞争意识。“双一流”大学虽然是滚动式发展,但不免会出现部分大学为追求标签本身而对照评选标准来建设,使自身不堪其累。而且,“985工程”与“211工程”现已统筹为“双一流”建设,但是在社会公众的意识里“985工程”、“211工程”与“双一流”同在。所以,倘若无关其他,仅凭借这些政府标签来论断大学好或不好,很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偏差。

一、标签稀缺性炒作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据统计,截止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这么多高等学校中有可能被冠以政府标签的,唯有1258所本科院校。而且,这类政府标签又“弥足珍贵”:仅有39所大学获得“原985工程”的政府标签;有112所大学获得“原211工程”的政府标签;有137所大学获得“双一流”的政府标签。

更何况,这些政府标签并不是分离独立的,彼此之间是有一定重合的。经分析发现,那些类属“原985工程”的大学全部在“原211工程”之内,“原985工程”和“原211工程”的大学也全部在“双一流”大学之内。这样一来,拥有这类政府标签的大学仅有137所,而本科院校有1258所,占比不到11%。

很显然,现实中会面对“小标签”与“大实体”的情形,即在实际的1258所本科院校中,能切实拥有“原985工程”、“原211工程”、“双一流”这类政府标签的大学少之又少。单就这个角度来看,若简单地关注一所大学是否拥有这类政府标签,就去评价该所大学是好或者不好的话,未免有些武断,会引起一定偏差。

二、“投入算作产出”的模糊评价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我们知道,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对于大学发展亦是如此。要想获取所期冀的成效,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本——人力、物力、财力等,甚至需要不断地投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公众所期冀的产出。

不容置疑,与其他大学相比较而言,那些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无形之中被赋予了“光环”,在许多方面都因为政府标签本身而具备了天然优势。它们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多方支持与资源投入。它们自然而然也会因此而产出这些利益群体所期冀的诸多成效。然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获得政府标签的大学也因此丧失了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这也意味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本有需求有价值的多数发展资源,也就因此难以产出相关利益群体所期冀的结果。

很显然,就投入量和产出值而言,那些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会比那些未能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拥有多得多的投入量,自然而言产出值也会更客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关利益群体在评价一所大学的时候,并未有意识关注前期投入量的多寡,而是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最后的产出值上。在他们的视角下,很显然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产出值更漂亮,更符合他们的观感。这对于那些未能获得政府标签的大学来说,是“吃亏”的。所以,就这个角度来看,单纯地凭借政府标签来评价一所大学的好或不好也是会引起一定的偏差的。

三、“历史算作现实”的横断理解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原985工程”是国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设立的;“原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双一流”大学是继“原985工程”、“原211工程”之后的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诚然,这类政府标签都是国家政府出于建设发展国际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准入原则所设置的,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在设立之初可称得上是国家最顶层的大学群体。

可反观现实,这些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并非是完全按照设立之初的准入原则而跻身其中的,有的是考虑了地区均衡发展的需求的。最典型的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虽然说它们属于“原985工程”大学,但其综合实力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比同等位列的大学要弱一些。还有部分未入选“原211工程”大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和那些入选“原211工程”大学抗衡的实力,却因为其所在地区而未能进入。比如南京工业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14所牵头高校之一,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入选“原211工程”大学。其中笔者认为原因之一与其处在拥有了八所“原211工程”大学的南京有一定关联。

显然,当初是出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而设置的政府标签,在现实的实施进程中,或多或少考虑了地区间均衡发展的需求。对此,仅依靠“原985工程”、“原211工程”、“双一流”这类政府标签来评价一所大学,不免会带来类似“高看”某所大学或“小看”某所大学这样的偏差。

四、“现实算作未来”的狭隘视野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前文所述,那些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较之其它大学会具备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它们会因为政府标签的“光环效应”获得来自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的确,这在当下是可以帮助国家实现高等教育“追国际,创一流”的发展而具备现实意义。但是这样的一种现实环境很容易造成“寡头大学”,而且是以牺牲那些其他未能获得政府标签的大学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

换句话说,这就好比“举办奥运会”的思路。既然暂时没办法让全民都热爱体育且身体健康,那就先把一小部分人集中起来加强训练,目标是奥运会金牌。但不能忽视的是,就像中国足球一样,底层的水平上不来,顶端肯定会出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规划,单靠一百多所大学,国家的高等教育恐怕是无力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的。[2]

显然,拥有政府标签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对总体大学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寡头大学”的金字塔效应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剥夺了被排斥在政府标签之外的诸多大学所具备的未来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政府标签来评价大学的好或不好,也是会存在偏差的。

五、标签调整的两难处境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原985工程”和“原211工程”是通过政府确定的方式将部分大学纳入其中的。因为这类大学的数量既定的,其中“原985工程”39所,“原211工程”112所。一般而言,很难出现这类大学被“除名”的情况,所以我们暂且可以将“原985工程”和“原211工程”看成是“静态标签”。而“双一流”与前两种标签不一样,它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必选、动态筛选产生,坚持“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的标准实行滚动式发展。对此,我们暂且可以把“双一流”看成是“动态标签”。

“静态标签”在代表对跻身其中的部分大学的实力的认可的同时,会因为“身份固化”而造成缺乏竞争的现实,导致部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安于现状,不求突破的发展,进而导致原本综合实力强的大学,在几年后的发展水平仍旧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动态标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静态标签”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的竞争意识,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大学因为标签本身的“弥足珍贵”,在办学过程中用政府标签的准入标准来对照建设,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表面风光,忽视其自身发展特色。

“高校的发展水平是因,获得相应的层次与等级地位是果”。[3]政府标签亦是将大学进行了分层分等。许多大学在实际发展中把政府标签作为因,将发展水平变成果。这种“因果倒置”式的逻辑偏差造成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把跻身这类标签的大学列作为办学的奋斗目标。对此,借助政府标签来评价大学不可避免会存有偏差。

六、标签不朽的心理效应引起大学评价偏差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于此,“985工程”、“211工程”向“双一流”建设内敛式转变。对此,我们可以暂且认为自那时起“985工程”、“211工程”在形式上如“明日黄花”般的存在。然而,在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概念里,它们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上变成了当前看似合理的“原985工程”和“原211工程”,实质上依旧如“当时得令”般的存在。

很显然,官方宣布的内容和公众知觉的内容之间发生了错位。官方宣布借以“双一流”来代替“985工程”、“211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985工程”、“211工程”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实以“双一流”为准。但是,“985工程”、“211工程”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实实在在地留存在公众的认知里。比如多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筛选标准中依旧大方地写着第一学历是“985高校”、“211高校” 或“双一流高校”的准入原则。对此,公众在使用政府标签来评价大学时,同样会引起一定的偏差。

总而言之,一切存在均合理。政府标签之所以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但是在借助政府标签来评价大学的时候,切忌“唯标签论”。在实际评价大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够更为精准地彰显一所大学的价值。


[1]刘佳,方兴. “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争论究竟争什么——对高校重点建设以及高校身份符号的透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6):20-25.

[2]陈平原. 中国大学为什么爱折腾? CCCI中传文产:2020(10).

[3]刘佳,方兴. “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争论究竟争什么——对高校重点建设以及高校身份符号的透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6):20-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