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行为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依据自身所处环境采取相应行为。当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己有利,此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相反,如果此种结果对己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因有利而反复出现,因不利而消减,就达到了对行为者的强化效果。强化一般可分为四类:正强化、负强化、无强化和惩罚,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也有体现。

一、正强化鼓励积极行为以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的情绪和毅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从人之本性上说,很少有学生特别热爱学习,这就需要发挥正强化的作用,刺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强化简单来讲就是外界给予积极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学习要求的行为模式,大学及其教师可以运用奖励的方式,使积极的学习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例如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进行表扬;学院会通过“综合素质测评”等方式,对积极学习行为进行加分;学校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资助、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学习。这种正向强化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负强化批评消极行为以激发学习动机

负强化主要是去掉一个消极刺激,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例如大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师就会反复告知,不学习就无法掌握真才实学,不利于求职就业,有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果发生,可能会选择投入学习,产生学习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常常有消极学习行为,如果此时能得到教师学友等“重要他人”的及时关注,有助于启动负强化。当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利于自身的后悔、惭愧、罪恶感等消极情绪,来实现负强化,以此减少学习中的懈怠或生活中的堕落。消极行为一旦出现就受到指责,一旦停止则消除指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无强化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当一种学习行为出现时,没有收到反馈,这种“无强化”往往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良行为,像是上课迟到、逃课或者旷课等。倘若任课教师没有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严厉批评,或者对其他良好行为进行表扬,而是对此毫无表示,体现出不关注、不批评、不表扬。那么同学们就可能形成印象:老师不关注到课情况,迟到旷课都可以,不会出现批评。这种忽略不计的态度,对于积极上课的同学没有正强化,对于逃课行为没有负强化或者惩罚,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四、惩罚中止消极行为以激发学习动机

惩罚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正惩罚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施加一个消极刺激,给予处罚。比如大学生不愿意完成课后作业,就惩罚他提交完作业后才能加入课堂。而负惩罚是去掉一个积极刺激,也就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加间接和长远,因此更为常用。比如研究生不愿意认认真真修改论文,导师就可以取消原有的合作发表计划,直到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达到修改质量为止。
强化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力量,能通过调动外在动机来推动学习。这种行为层面的动机激励,在大学生学习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