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学习倦怠的社会支持改进策略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方面的社会支持。这是由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决定的,也就是外部大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消除“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土壤以巩固学习地位
在一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社会,大家普遍不看好读书,大学生也会质疑学习的价值,学习因此而懈怠。现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其思想价值观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出现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部分学生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变现才可以学习,而对于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识却置之门外。因此,需要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强调“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知识并不有变现的知识才有用,也不是只有有用的知识才去学,帮助引导学生摆脱“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新认知,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发展。
二、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以维持学习信念
在一个缺少公平竞争的社会,大学生也会质疑学习的价值,学习因此而懈怠。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关系歧视以及地域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学生易形成“学得好不如关系好”、“学习成绩优异可能不如一个学生干部”等观念,这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制定公平合理的就业规则非常必要。这需要消除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门槛,使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营造多元化的社会人才标准以保持成才希望
在一个“人才标准”狭隘的社会,成为“人才”的难度过大,大学生也会因沮丧而学习懈怠。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而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却越来越难。招聘环节的高度竞争,让“人才”标准水涨船高,出现了专业限制、方向限制、院校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让大学毕业生体验到类似高考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度竞争,因而会背负过大心理压力,在学习方面因为焦虑绝望而出现倦怠。所以,社会要营造多样化的人才标准,更加重视能力而非外在标签。这样才能减轻弱势大学生面临的过大心理压力,也利于大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四、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以稳定学习情绪
在一个社会保障极度缺乏的时候,大学生缺乏成长的“安全感”,也可能学习过劳或者因绝望而放弃学习,加剧学习倦怠。尤其是在类似今年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期,社会要更多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择业提供更多支持,比如廉租房、待业补贴、低息贷款等。这些社会保障,也有利于安抚大学在校生的焦虑情绪,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使学习状态能够保持稳定、提高质量。
五、加强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联系以开阔学习视野
在一个高校极度封闭办学的社会,大学生与世隔绝、闭门造车,体验不到学习的实用价值,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所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人才市场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样,大学生不用过于焦虑“毕业即失业”,学习状态会更好。同时,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办学中来,也可以克服高校及大学生“目无现实”的问题,增强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感和使命感。这种鲜活的“社会需要”有助于推动发展,有助于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当然也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习实践来减少学习倦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