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巨炮才是生存之道(上)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原刊载于光人社NF文库「艦長たちの太平洋戦争」全文略有删节,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原利根号重巡洋舰舰长 旧日本海军大佐 黛 治夫回忆节选
黛 治夫,明治三十二年(1899)十月二日,出生于群马县福冈町。大正五年(1916)八月,考入海军兵学校。大正八年十月毕业,海兵四十七期。大正十四年,接受炮术学校高等科教育。大正十五年,任“伊势”号战列舰测的长。同年秋,任炮术学校教官。昭和五年(1930),以海军大学校甲种学生身份毕业。同年,任“日向”号战列舰副炮长。昭和七年,任炮术学校战术教官。昭和九年,任驻美武官。昭和十一年,调海军省军务局协助工作。昭和十二年,转任炮术学校教官,从事防空领域的相关研究。此后数年在历任“古鹰”号重巡洋舰副长等职之后,于昭和十六年,任“大和”号战列舰舾装副长兼首任炮术长。同年,在中国方面舰队先任参谋(注:司令部所有参谋中资历最深者称先任参谋)任上,迎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昭和十七年起,历任“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舰长,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教头(注:教导主任)。昭和十八年十二月四日,任“利根”号重巡洋舰舰长。亲身经历了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此后,又相继担任过横须贺镇守府参谋副长、海军化兵战部长等职,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最终军衔为旧日本海军大佐。曾撰写有《海军炮战史谈》、《舰炮射击的历史》等多本专著。
利根 旧日本海军利根型重巡洋舰一号舰 全部四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均布置于舰艏 腾出舰艉空间用于布置水上飞机,在火力不至于出现太大削弱的情况下,强化了侦察能力。
解说:昭和十九年(1944)十月十七日,美军主力进大举进攻莱特岛,为了阻挡美军声势浩大的攻势,捷一号作战正式启动,驻林加泊地的第二舰队(栗田舰队),由日本本土附近海域(注:别府湾)赶来的第三舰队(小泽机动部队),以及从马公出发的第五舰队(志摩舰队)倾巢而出,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海战在菲律宾海域就此展开。然而,就当时而言,举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海上作战行动,真的具有与其规模相符的战略意义和效果吗?关于这一点,黛治夫是这样回忆的。
黛治夫:当时在第二舰队司令部内部呢,对于捷一号作战的态度,是极为消极的。具体到我个人亦是如此。既然美军已经在莱特岛登陆,那么即便是我们赶过去了,美军的登陆船舶在转运完人员和物资后,不也早就往东撤退了吗?就算是没有撤退,恐怕也都是些空船。空船干掉的再多,从战术的角度上来讲,也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当时依我们的见解,要想充分发挥第二舰队的作用,倒不如把基地转移到塔威塔威泊地去,或者让部队南下把主力放到冲绳方向上去。然后,在本土的小泽舰队呢,也不要让他前出至太平洋,而是要从吕宋岛以西进入南海。再让他的舰载机以吕宋岛为基地,掩护第二舰队出击,这是我们第二舰队司令部当时研究的作战方案。
出击前停泊于文莱的 长门、大和、以及武藏号战列舰(由近及远)
1944年10月22日从文莱出发的武藏号战列舰 是役旧日本海军共出动了9艘战列舰、14艘重巡洋舰、7艘轻巡洋舰、以及35艘驱逐舰在内的全部主力水面舰艇参战
关于这个方案呢,敢去联合舰队司令部或者军令部那里拍桌子瞪眼睛嚷嚷“仗是老子打的,就照我们说的干—” 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第二舰队司令部之中是没有的。不管是司令长官也好,还是参谋长也好,都不是那种性格特别强势,做事情独断专行的人。全都是些循规蹈矩的老实人—。
在1944年10月20日,盟军西南太平洋方面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已经亲率大军登陆的情况下,突入重兵把守的莱特湾对盟军运输船实施炮击,究竟具有多少战略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解说:如此看来,一线实战部队对于战局的判断,是应当在冲绳近海与敌军实施决战。也就是说要先将敌人引诱进口袋,再在有利的地点实施海空一体的决战。此时飞机的数量已经进入了十分匮乏的状态,日本海军尚且保存着的作战力量就仅剩下大舰和巨炮了。对此,黛治夫指出,要想尽可能的以最大限度发挥大舰巨炮的威力,联合舰队在战争初期是断然不可以四处出击,远离家门口去长途奔袭的。那么,日本海军举全军之力进行一场大舰巨炮之间的决战,果真具有胜算吗?关于这一点,黛治夫以锡布延海战为例进行了如下说明。
黛治夫:在十月二十四日的锡布延海战中,我们已经领教了美军作战飞机的技战术水平。也不是那么特别的优秀嘛。怎么说呢,普普通通。与日本不同的是,当时美国是连战连捷,所以打起仗来不是那么认真。据我的观察,美军的俯冲轰炸机,下降到三百米高度投弹的约占三分之一,俯冲到五百米左右高度就拉起的约占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一呢,都是精明的胆小鬼,在一千米左右高度把炸弹一丢就撒腿开溜了。
鱼雷机什么的也是如此,只要在前方两千五百米的距离上形成弹幕,便不会攻过来了。虽然当时“武藏”号战列舰由于遭到了敌机的集中攻击已经掉队,但那是因为我方没有飞机提供空中掩护,护卫的驱逐舰由于之前在所罗门消耗太大,数量也非常少,巡洋舰呢,在前一天又被敌潜水挺干掉了三艘,所以对空的火力也不够充足。即便是在如此状况下,战列舰之中掉队的也不过只有“武藏”一艘而已。要说拥有大舰巨炮的战列舰到底是有多么的强大,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兵器,我想看一看锡布延海战的具体过程,应该就了然于胸了。所以,如果说展开日美间的舰队决战的话,我想即便是飞机在数量上少一些,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出大舰巨炮的优势来,仗还是可以打赢的。我是觉得这场战争本就应该这样子打才对的。日本生产飞机的能力本来就不行,却还要去打一场拼飞机消耗的战争,我认为这可以称得上是山本五十六大将犯下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在锡布延海战中,正在遭到猛烈空袭的旧日本海军武藏号战列舰,是役武藏被命中炸弹25枚、鱼雷20条以上,在重伤失去速度之后,于日落后爆炸沉没。战列舰大和、长门,重巡洋舰利根、轻巡洋舰矢矧,驱逐舰藤波、浜风、清霜也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谈到日本海军对于炮战的自信呢,对于我们这些专门搞炮术的人而言,那可不是一般的大。昭和八年(1933),后来成为了“日向”号战列舰舰长的野村留吉监听到了有关美国战列舰主炮战斗射击数据的电文,我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一番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日本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美国的三倍。
黛治夫三倍论的主要依据,原载于《海军炮战史谈》
射击速度相同,而命中精度是美国的三倍,那么即便是日本的战列舰的保有数量仅为美国的六成,如果按照这个命中率来计算的话,那么美日之间战列舰力量的对比就变成了十比十八,日本占优。在此基础之上再依靠零式战斗机掌控了战场上的制空权,那么我方还能再增添六成实力。如果再算上日本开发研制的采用了平头弹设计的九一式徹甲弹的水下弹道性能,那么美日之间战列舰力量的对比就从十比六的劣势,一举逆转变成了十比五十,日本占据了五倍优势的局面。
这样一来,就算是他山本五十六,如果手握五倍的优势,我想也应该能够把仗给打赢了吧。可是,这个事情,无论是参谋长也好,还是作战参谋、炮术参谋也好,却全都不了解。与其说不了解,倒不如说是压根就没有要相信的意思呐。结果呢,仍然是只根据船只的保有数量,大炮的合计门数来进行考虑……。
他们这些号称精英的人呢,一毕业就进了海军省、军令部这样的中枢机关工作,像汗流浃背的在基层搞训练这种事,基本上没有做过。因此,诸如加强训练的价值所在呀,提升大炮命中率的意义呀这些东西,是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在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方面,同我们这些在基层一线的实战部队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黛治夫的三倍论、五倍论虽然粗鄙,但言语间对于旧日本海军中枢与基层之间的隔阂问题的表述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正如在锡布延海战中,“武藏”号所证明的那样,无论飞机扔多少炸弹,都不会给战列舰造成什么致命性的伤害。精英们意识不到这些,就说什么战列舰已经过时啦,不过是一些装饰品呀这样的话来,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他们呢,可是一边说着这样的话,一边还大老远跑去夏威夷去打那些在他们口中已经没有价值的战列舰的呢。而且真正打沉的,不也就亚利桑那号那一艘吗?剩下的都是只是坐沉搁浅,后来全部都被美国人打捞上来,重新修复了嘛。
明知道自己不能持续大量的生产飞机,还无视这一点,去打一场由飞机主导的战争那是脑子有毛病。如果战争还按照大舰巨炮的模式来进行,那么我方可是有可能占据优势的呀。
被海军高层无视的合理化建议
解说:虽然在“武藏”号于锡布延海战中负伤掉队之时,“利根”曾主动发信号建议以第二部队全部主力的阵容掩护“武藏”撤退,然而根据命令,最终仅有“利根”号一艘巡洋舰留在了“武藏”号的身边负责掩护。
黛治夫:到了为与栗田主力汇合而不得不与“武藏”分别的时候,我曾经命人向猪口敏平舰长发了一段如下内容的信号:
“鉴于塞德利茨号的经验教训,贵舰当尽力保持舰首的浮力储备”。
当时“武藏”号给我的回复是“信号了解”。
事后我于十一月在舞鹤海军病院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副(舰)长带着战斗详报的草稿来医院给我过目,于是,我就提出要把我向“武藏”号的舰长发信号提建议一事也写上去。副长听了以后就有点犯难,对我说:
“向兵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少将军衔的猪口舰长发这样的信号,写在战斗详报里是否有些不妥?”。
于是,我就对他讲“这有什么妥当不妥当的?猪口舰长和我是关系很好的朋友。都是搞炮术出身的老关系了。都是同样的舰长不区分什么少将、大佐。再说当时信号的内容就是这样写的嘛”。
结果,战后编纂的《战史丛书》里面到底还是没给我记载上。我觉得在战场上,像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从脑海中灵光一现,这样的事实还是值得在战史上写上一笔的。副长对于这些事情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呐。此后“武藏”号随着舰首浸水的不断增加,在日落以后很快就爆炸沉没了。当时从“利根”的舰尾方向望去,可以观察到爆炸引发的巨大火球。
(原文注: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日德兰大海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虽然舰首中弹大量浸水导致舰首没于海中濒临沉没,但通过封闭一号炮塔下方弹药库等手段,竭尽全力保持住了舰首的浮力,蹒跚地返回了位于德国本土的亚德湾泊地,在泊地入口处搁浅后最终侥幸免于沉没)。
旧日本海军大和型战列舰 由于战争形态的改变未及发挥作用便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我曾经担任过“武藏”的姐妹舰“大和”号战列舰的舾装副长。“大和”号设在一号炮塔前方非装甲防护区域的士兵住舱之类舱室设计的长度过长,战时被炮弹、空投鱼雷命中的概率很高。于是,我就向造船实验部长提议,通过往舰首士兵住舱注入泡沫橡胶的手段,使之成为永不沉没的战列舰,结果矢之崎部长以缺乏材料无法做到为由驳回了我的建议。实际上就算没有泡沫橡胶,用陈年的桐木填充士兵住舱也是可行的,至于失去了住舱的官兵,可以让他们在训练和出海作战以外的时间住到由临时征用的商船改造的伴随保障母舰上面去,这样就可以获得一艘永远不会沉没的战列舰了。不光是“大和”、“武藏”,从“长门”型到“金刚”型,所有的战列舰都可以进行这样改装,成为不沉的战舰,当然可能也会因此损失一到两节的航速。不过,之前也说了,日本战列舰全部主炮的实际威力是美国的五倍,因此,为了便于战术行动而获取那么两、三节的速度优势,对于大决战而言完全没有必要。搞不清楚这一点的无知之辈很多。因为在保守的海军中央,我个人的建议是很难得到传达的。
随后,在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开始掉转方向向西退避。那样做,我想可能是打算直接返回文莱吧。那次转向的行为(至今仍存有争议),不过,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倒是觉得很正常,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返航途中,舰队又再度掉转方向,重新开始恢复进攻的态势。之后,便从联合舰队司令部那里接收到了如下内容的电文:
“确信天神护佑,全军奋力突击!”
看了这个电文呢,我当时心里面第一反应就是“在这个世上,哪有老天保佑这回事啊?哪有百分之百可以确信的东西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