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渭南县(华县)莲花寺农业中学上学的日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五章   中学三年苦作舟

作者 高民智

农中印象

农中校址在华县莲花寺车站北,解放以前的私立时村竟成学校,坐北向南,占地约20多亩,是1959年华县、渭南、华阴、潼关四县合并成大渭南县一所示范性农业中学,所以叫渭南县莲花寺农业中学,旨在为农村培养有用人才,向东南一二里就是莲花寺火车站,学校四周都是村庄,北边是时村已迁往西安草滩,东面是渭南地区时村农场,师高,东寨。往西是小时村,北马。
时村农场 刘焕民摄
进了校门,正面一幢木板楼,板楼中间是过道,两边是办公室,住的是校长和教育主任,再往前是一座古式大殿,条石檐台,木格门窗,一砖到顶,五脊六兽,里面是容纳200多人的大礼堂,大礼堂东西各有两幢木板楼,每幢楼都有三个教室,楼上是学生宿舍,我们班在西幢楼的最西一个教室,教室前面有一口井,井南边是菜地,菜地南边是灶房和一排老师房子,这里向西有个园门和校门相通,西边是个大操场,操场西还有一个土台子,是学校开大会用的,操场南边有一个出去的土门。
学校的树很多,周围是一棵挨一棵的大柳树,甬道上是四季常青秀美的柏树,教室附近有高耸入云的白杨树,后院有古木参天的榆树,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学校的生员很多,学生来自周围的毕家,柳枝,莲花寺,少华,华州,还有秦岭深山的学生,一年级就有三个班,我在一年级一班,上边还有二年级,三年级,门口十多亩地就是学校的,学校里还养的有牛,有专门的饲养员。学校里有教师十多名,教科书除公办中学课程外,还有农业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等课目。大部分学生在校居住,就是较近的学生在家吃住,我家离学校有四,五里路有时候在学校里居住,有时也回家家吃饭,学生里年龄差别不大,大都是十六,七岁三年级有二十多岁的,因为是农业中学,所以劳动课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有劳动课:学生在学校田地里劳动,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学,打药、除虫,打卡剪枝,结合书本边讲边学,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学得快,而且也很积极。
1961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低标准,爪菜带,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学校东南角的大食堂里响起了吃饭的铃声,从一排排教室里跑出来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响,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埧,向南边食堂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挤满了人,与此同时,那些家在附近地学生们正三三俩俩涌出南边学校大门一路说说笑笑,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大街小巷之中。
在校园内东南墙根下,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炊事员把一笼一笼坨好的馍搬出来放在板登上让学生自己认领,笼里的馍五花八样,有黑的、白的、黄的、红的还有菜圪垯,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灶上负责给坨好、稀饭是学生家里带来的玉米糁,灶上烧的稀饭每人一碗、菜分甲、乙、丙三种、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每份二角钱,乙菜是白菜和土豆,每份一角五分钱,丙菜可差远了,清水煮萝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甲菜的学生并不多。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菜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用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笼里的白馍也没有几个,主要以黄馍(玉米面)红馍(高梁面)菜圪垯为最多。
时村老房子 刘焕民摄
从排队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輩看做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部分缺吃少穿,但孩子既然到这里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检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的衣裳。当然这认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的子弟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显眼。
就在上学一个月之前,我妈就给我做了一身粗布学生装,上身是学生服、上半截两个口袋,下半截两个口袋,下身是大裤腰裤子,做的非常可体。脚上穿一双半旧土布鞋,虽然比不上城里娃那样萧酒,但在学生群里还算差不多。
我胳膊窝里夾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蹒跚而行,慢腾腾走到馍笼跟前,这时馍笼里的馍大部分己被拿走,我环绕四周见无人,象賊一样拿起了我的一个黄面馍和两个菜圪垯,连一碗五分钱的丙菜也吃不起,可见我家日子穷到何等地步,每逢星期六下午我回家,我母亲才给我做一顿豆杂面条(麦子和黑豆同时磨的面)全家人才跟着沾了一次光。

半截白萝卜

要说上这学校难,还有比我家更难的,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强娃,住在潭头堡,那年才十八、九岁,像他这样十八、九岁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啃两个高梁面糕,以前他听他大说过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梁,这是一种最没有营养的粮食,可是就这高梁面馍他现在并不充足,按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四,五个这样的红家伙,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如果整天坐在教室里还勉强能撑得住,可这农业中学也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农校附近的农田 刘焕民摄
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下午五点,这一段时间是强娃最难熬的,每当挖一锄头地时,只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有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战的腿向前挪着。
总算熬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强娃家离学校近,在家吃饭,往常都是顺大路而行,今天他实去饿得不行就想抄近路赶回家,在抄近路的田间小路上看见一块萝卜地,地里的萝卜又大又新鲜,他顾不得看四下有人没有,拔一个萝卜连泥土也顾不得擦就往嘴里吃,刚吃了一口,地里就有主人来,一把抓住他上去打了两个耳光还把他拉到学校校长跟前,要校长给个说法,校长问清了此事,要强娃赔一块钱,并在第二天全校大会上作检查,否则不要上学。强娃哭丧着脸脚一弹说:“把他妈的我不念这书了”。就这样回家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今天走一个,明天走一个,初中一年级三个班,不到一学期功夫就剩下两个班,直到毕业时,只剩下一个班了。
原文来源:《秦晋缘》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我在黄浦中学的那个冬天/何平

    文/何平 我在黄浦中学的那个冬天 1980年9月,我们在高邮大专班的最后一个学期,都回到各自所在的县里实习.其实也就是顶上一个教师使用了,和其他老师也是一样排课的. 我被分配到距离县城10公里左右的黄 ...

  • 棉花中学的师生们

                  棉花中学的师生们 岁寒善友 87年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我回到了故乡淮阴,县教育局分配我到棉花中学工作.张佐潼局长拍着我的肩膀亲切地说:"我们对你们这些本科毕业生 ...

  • 【灵璧故事】奶奶为我做干粮

     奶奶为我做干粮 文/同龄人 1960年暑期,我从马集小学毕业,考取渔沟中学.我在渔沟中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间隔四年半之后,1965年暑期,我再次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被高楼中学录取.当年,我的 ...

  • 回忆1955年高考

    [往期回读] 广祥:缸的日月 补锅匠(上)    (下) 今天我买了一位老奶奶的菜 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的健康行动 竹墩人的骄傲:孝女王尚妹 如米苔花竞芬芳 回忆1955年高考 朱扬顺 [作者简介]朱扬 ...

  • 【大荔文苑】王成:大话录取通知书

    大话录取通知书 文/王成 漫长暑假已经结束,开学报名在即.看着教过去的学生们手持户口本.录取通知书即将报名,不由多看了几眼,发现了一些"旁门斜道": 就是,好的学校在一切看似小事上 ...

  • “瓜菜代”那一年——回忆在瓜坡中学的求学时光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回忆在瓜坡中学的求学时光 作者:刘正军 1 1960年9月,我开始到华州公社瓜坡中学去上学. 瓜坡中学位于华州公社瓜坡管区三小大队,是1957年9月, ...

  • 【刘正军】原创//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

    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 1963年9月,我迈入了渭南县瑞泉中学的大门.渭南县瑞泉中学创办于1938 年,得名于渭南著名风景区六姑泉.我考进这里时,校长是冯金铭(民盟渭南县主委),党支部书记是艾栋(正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2)

                               2 1981年8月30日,我挑着上大学用过的被铺到洪塘中学报到. 我们同时分到洪塘中学的大学生共有三人:数学班的郭兴跃和冯龙生,我是中文班的. 我 ...

  • 几任校长

    我在柴湾中学6年中,一共经历了4位校长. 这4位校长各具个性:第一任校长徐君一些老教师称之为"笑面虎",意谓他喜欢"笑里藏刀".不过,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比较真诚的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 1928年5月,中共陕东特委在渭南、华县发动“渭华起义”

    邮箱:3125136050@qq.com 渭 华 起 义    1928年4月,盘据商洛的李虎臣趁冯玉祥主力在豫东.豫北.豫西与奉军等部进行军阀混战之机,发动倒冯战争.中共陕东特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 ...

  • 华州莲花寺:静静的窑底村

    静静的窑底村 作者 郝庆年 由莲花寺水峪村往东南沿一条临沟小路慢上约一里就到了窑底村.该村不到二十户人家,没有城池,分东西两排裸住在秦岭脚下.东排人家就抵着由潭峪口直扑过来的大片竹林,许多竹子就弯进人 ...

  • 华州莲花寺:大少华刘家陵风水趣谈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大少华刘家陵风水趣谈 作者 时三文 风水学在我国历史久远,有阴宅与阳宅之分,古称:堪舆学.就阴宅而言最终概括为两句话[世人尽言穴在山,岂知穴在方寸间.]所谓: ...

  • 华州莲花寺水峪村:杏林人家的悲欢离合

    家在杏林深处 作者 郝庆年 我的家乡在华县莲花寺水峪村,正南面是一大片竹林,其余三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杏林和柿林,若不是鸡鸣狗叫,百十米外你还真难看到一点村影,不会知道这里藏有许多人家. 水峪村牌楼 刘焕 ...

  • 华州莲花寺:我大是木匠,家里却住的旮杈房!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一章   先祖轶事 作者 高民智 爷爷创业 我爷爷高奉岐是个木匠,身材高大,说话声高洪亮.为人忠厚老实,做活舍得出力,他的名气很大 ...

  • ​华州莲花寺:小蒜沟友谊水库与“王权梁”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蒜沟友谊水库与"王权梁" 作者 时三文 在华州民间有句老话叫"十月的小蒜兴死老汉",意思是说一年之中,只有农历十月初 ...

  • 追忆母亲——华州莲花寺一个平凡母亲的一生

    邮箱:3125136050@qq.com 追忆母亲 作者 时三文 母亲去世刚好一周年,回想母亲一生,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事,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在自家院中留影 外公和 ...

  • 华州莲花寺的一户东北人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们村有一户东北人 作者 时三文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三千多万东北儿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