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桩法原理 李荣玉
大成拳桩法原理 李荣玉
一、大成拳桩法的来源
在中华大地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武术,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打斗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那个时候人人都要学会打斗,武术便产生了。这个阶段 武术的特点就是“真”、“凶残”、“凶狠”,但其训练方法不科学。那时候也没有科学,主要是练重、练肌肉,训练简单直接,但那个时候的人打斗经验非常丰 富。王芗斋老先生称此阶段为“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了二千多年,为中国武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参与人数众多,按现 在的话说就是全员参与,用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的能人都练拳”。
随着人们打斗 技术提高及经验的积累,到了大约周朝,人们发现动物有很多长处很利于打斗,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动物之长与打斗相结合,使中国的打斗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时 代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一个或几个招式反复操练,练轻。因为反复操练追求数量,追求练轻,吸收动物特长如:鸡腿,龙身、虎豹头、熊膀、猿臂、鹰爪……等等, 古人认为姿势简单,反复操练,可以使人拥有动物之特长,改打斗为技击。王老称此阶段为“吸取动物之长的年代”,这个年代大约持续一千年左右。
南 北朝时印度僧人达摩老祖东来,在嵩山少林寺传授《洗髓经》与《易筋经》,被中国武术家们借鉴与中国武术的实战经验、动物之长相结合,总结出一套锻炼筋骨之 法。到了唐代这种锻练方法已经成熟,经过宋代、元代的普及到了明代已经是高手如林,非常普及,一派昌盛景象。锻炼筋骨一直以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没有记录,口传心授也只能从宋代开始。相传北宋有张三丰、南宋有岳飞。张三丰没有留下拳术记录,岳飞留下了一部《九要论》,然后就是明末清初的姬际可、曹 继武、戴龙邦和后来的李洛能、郭云深、王芗斋。在这一枝的传承过程中有叫“锻练筋骨”的,有叫“功夫”的,还有叫“站桩”的,虽然叫法不一样,但其内容本 质是一致的。王芗斋先生随郭云深学拳时,郭老教授的是“功夫”,王老传常志朗先生时三种叫法都用过。李洛能先生和郭云深先生都认为此种练法,是中国武术几 千年的经验加动物之长又加上西方的洗髓易筋之法,是“集天下之大成”的一种拳术。
二、大成拳桩法的内容
大成拳桩法内容包括.1、 基本桩,也有人称它为养生桩。“洗髓经”的内容主要是“练气、养气”,是去内障,称其为内清虚;“易筋经”的主要内容是“舒筋”、“壮筋”、“竖筋”,是 去外碍,称其为“外脱换”。中国武术的基本桩的外形与《洗髓经》、《易筋经》有差异,但武术家认为原理应该是一样的。我没学过洗髓、易筋之法,对它的一些 具体练法不清楚,但它除了练习以外还是要吃药的,中国功夫的锻练筋骨不用吃药,只要练就可以了。
2、试力,也可以叫“摸劲”。试力也是桩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站桩是在静态下,不偏不倚中求均整、求虚实;试力是在动态下,在偏倚中求站桩状态下的一切,反过来试力中求得的东西还要到桩上面继续求。没有三年试力的经历不会提高到很深的境界。
3、搭手,也可以称其为“断手”。就是说通过搭手的形式把对方的力断掉,搭手中遇到的难题要到站桩中解决,反过来促进桩法的提高,桩法的提高又促进搭手的提高。搭手也是一种经验,没有经历是无法认识清楚的,比如说“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
4、技击桩。有了基本桩、试力、搭手的训练,可把站桩升华到技击训练,技击训练是站桩的最高境界,此时持桩一站,养生、技击兼得,这是运动之巅峰。
三、桩法具体操作之原理
1、 养气。站桩首要练的是养气,气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体能等物质性的东西。人要呼吸、要吃东西、要排放、要动还要静,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不吃东西,不 吃东西就饿死了;吃了东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人不可能不动,总不动成天躺着,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静,总动不静人就累死了。气是解决前二个问题,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经过五脏协调配合工作在骨里产生气进入血液,储存在肌肉里,它支持着人的生命、力量、体能,如果气不能正常的产 生、运转,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在唐代就研究出来了。
怎么养气?首先配备好间架,头直、目正、神庄、心静、手心要扣、双手五指分开尽量长伸,后成抓物状,脚心要扣、足趾如抓地状、顶心要扣、项背要竖、前脚要回收、胸、背要圆,再加上一些轻松愉快的意念活动。
正常人持桩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能把气养好,休弱多病者要延长。持桩者自己觉得有劲了(不见得真有劲,自己觉得有劲就行),工作生活中觉得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就是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工作正常了,达到此种程度就可伸筋了。
2、 筋伸缩骨。也可叫伸筋,因为筋伸骨自缩,只需要练伸筋不用练缩骨,筋只要拉长了骨自然能缩。所谓“内牵挂”是指持桩身内感觉有皮条牵挂,有往回扯的感觉, 似乎要把人身拽缩成一团,人自然与其力对抗往外撑,这种状态叫“内牵挂”,这样出撑力。“外牵挂”是指身外,远处有皮条往外拽,似乎有“五牛分尸”的感 觉,持桩者自然要往回拽与之对抗产生抱力。撑力就是伸筋,抱力就是缩骨,撑三抱七是也。“内外牵挂”这个意念的产生来自于功到自然成,只要练习方法得当, 当功夫一到,此意念自然产生,不要凭空暇想,否则想出来也是幻想,假的,得不到真正的撑抱力。
伸筋练习的关键:
(1)双 腕要扣。在双手形成抓物状后手腕向上扣或向下扣或向侧面扣,总之要扣手腕。根据桩的姿势选择扣手腕的方向,扣手腕可拉动两臂和身体的横筋。拉筋时要循序渐 进,扣手腕时可稍微用一点力,只要感觉紧了就可以了,也不要过紧,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站松了以后手腕继续微微用力,身体某部位感觉紧了就可以,如此循 环往复可自然产生争力,产生争力后运用争力去拉筋。用此种方法筋逐渐被拉长,功夫一到自然形成伸筋缩骨,撑抱互为。
(2)头顶项竖,坐胯提膝。持桩久站头顶项竖可产生“顶力”,坐胯提膝可产生“坐力”,两力相争可拉动身体竖筋,以及脖力、面部、两肋,前腿处筋,总之以拉竖筋为主,方法参照腕扣。
(3)脖子后靠。可拉动腰部大筋,腰一挺,丹田自然充实,其方法参照扣腕拉筋法。
(4)坐 胯。什么叫“坐胯”,坐胯就是腿部的弯度,腿部往低了蹲,要循序渐进,蹲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坐力”。“坐力”持久后两腿自然产生“夹力”,即前腿有往后 的意思,后腿有往前前的意思,两腿形成“夹力”。“夹力”拉前腿后面的筋,后腿前面的筋,夹力持久后自然产生双足十趾趴地力,双足趾趴地,方可拉动两腿全 部的筋,十趾趴地持久后可自然产生双足踩进地下力,如同树栽根,此时趟泥力才自然出现,两腿有坐胯、提膝、裹、趴、夹,踩力自然出现。拉筋拉到全身上下无 论怎么使劲,使多大劲都紧不了,就说明筋长了,够用了,此时伸筋缩骨锻炼基本完成。
“伸 筋缩骨”的练习是整个拳学中最难完成的学业,这段时间的练习时间最长,最痛苦,有很多人由于这段时间熬不过去而辍练。据芗斋老先生讲郭云深先生授徒决不迁 就学生,只要在他门下学徒必须经过伸筋缩骨的练习,这种练习非常残酷常常被人称之为上刑,别人给上刑还好说,关键是自己给自己上刑,疼痛难忍。有很多练拳 者因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而选择放弃。在芗斋老先生随郭先生习拳时出出进进有几十人,最终熬过来的只有芗斋先生一人,芗斋先生说我终于挺过来了,郭先生这拳就 是给我预备的,一般人练不了扛不过来。郭先生就是通过这种练法使学者从大紧而到大松,从而奠定拳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功夫”。芗斋先生说:“只要过了这 一关,就相当于拳学中的博士,以后拳学道路一片光明”。芗斋先生还说:“过了这一关也不定就准能成为拳术大家,但拳术大家必得过这一关,不过这一关肯定不 会成为拳术大家”。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都闯过了这一关,最终都成为拳术大家,只要有了这种功夫即使成不了大家也算是有功夫的。有了“伸筋缩骨”的功 夫,力可就不一样了,其它运动练的都是肌肉的力,下大功夫的人也只能得局部筋骨力。“伸筋缩骨”法得的是整体“筋肉若一”的力。筋骨力可产生静力——即不 动之力,王芗斋先生讲的“持环得中”就是这种力。“持环得中”在技击中有妙用,以后再讲。筋可把人连接成整体,即“气生于骨而连于筋”,整体力在技击亦有 妙用。人的运动靠肌肉,动时可产生力,人在较技时,运动靠肌肉产生力,但两力相交瞬间是不动的,需要静力,筋骨力则产生静力,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力 是筋骨力与肌肉力共同完成的,完成得好即为“筋肉若一”。这种运动之法非“伸筋缩骨”功夫不可得。
“伸筋缩骨”这功夫可使人力透三节,“气贯四梢”,而三节四梢齐,五行必合一。“三节”是指人体各关节、各部位都有力。“三节、“四梢”、“五行合一”是技击训练中“身法”、“步法”、“手法”、“上法”的基础,没有基础,技击各法均无法得到。
“伸筋缩骨”可使人产生自乘力(自挣力), 其它运动的力都来自动作幅度的惯性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抡力”、“砍砖头的力”、“闭眼大撒手的力”、“一出手一大片的力”。伸筋缩骨可使人在没有惯 性,没有动用幅度的情况下产生力,武术大家的力一般人理解不了,实际上就是这种力,这种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自乘力或自挣力。
总之,“伸筋缩骨”产生的力与其它运动产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中国功夫的专利。其它运动是产生不了这种力的,中国功夫与其它运动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3、试力。“试力”也称“摸劲”。“伸筋”的目的是“力充三节”,在力到二节的时候,或基本上到“三节”时即可做试力练习,试力可起到加速力透三节之功效。试力练习的基本原则是要慢、要停。芗斋先生传下几个经典试力,不论练哪一个都要遵循一慢二停的原则。为什么要停?停 才能形成桩,要把试力当成无数个桩来练。初练试力时至少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五、六个动作来练,要经常停,停下来体会站桩时的感觉。站桩是在不偏不倚的状态下 求均整、松紧、虚实……。试力是在偏倚的情况下求均整、虚实、松紧等,要把试力当成桩来练。站桩的要求就是试力的要求,反过来在试力中体会出来的东西要还 原到站桩去练。站桩、试力互为根,站桩是静,从静中求动,试力是动,但要在动中求静,停下来才能更容易体会静,操之越熟停顿的次数越多,停顿的时间越短, 久练才能达到“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状态。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强壮必得解决三个问题
(1)鼻要呼吸;(2)口要出入;(3)就是动静。呼吸和出入问题在养气中解决,动静问题要在伸筋与试力练习中解决,试力中的动需要的是肌肉的力,静需要的是筋骨力,动静互为就是“筋肉若一”。
4、搭手。搭手就是通过接触把对方来力断掉,所以也称“断手”。双方接触最有可能的就是双方手先接触,手是人攻防最好的工具,人不可能用眼睛去接触对方的拳头,所以接触首先是手,这是人的本能决定的。
中 国的武术大家们技击时都是通过搭手来完成攻防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专利。其它运动的攻防是通过打虚完成的,其它运动技击时只能打虚,不能搭手,搭手时需要 的力是筋骨力,其它运动的训练中没有筋骨训练。中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打实是通过搭手来完成的,为什么能打实, 是由于它的训练所决定的。筋骨训练可练就自挣力,自挣力可使人在不动时产生力,也叫得中的力。“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实战中两力相接即搭手,敌用横力我 用竖力,敌来竖力我用横力,即可以把敌方来力断掉。
搭手练习主要是“守中、用中、夺中”的练习。守中的练习就是我的手指指向对方的鼻子,这就是中线。用敌横我竖,敌竖我横之原理来保证不失中线,熟练后用同样的原理攻击对方中线,攻击对方中线时除了手上能控制对方外,还要运用步法、身法、手法、上法同时攻击对方中线。
搭手是一种经历,经常搭手可掌握力的习性,在搭手练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要还原到站桩去磨练。搭手练不好,技击就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高水平的技击就是搭手。
王芗斋老先生的搭手功夫非常好,一经搭手全身就活了,搭上手拾脚就踢人,上步就放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搭上手对方就是自己的拐杖,站不稳的时候对方可以托他扶稳,自己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借对方的力量来补足。王老在70多岁的时候,自己练习时费劲的动作一搭上手反到不费劲了。王老先生与人实战时他所考虑的不是怎么去打别人,怎么防别人打自己,而是怎么去和别人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赢定了。
逼 迫对手搭手的原则是:肩架的配备。肩架配备首先要符合守中、用中的原则,即自己的一只手要指向对方鼻子中间,另一只手要与主力手相配合,配合的原则还是守 中,二手臂尽量往前伸,尽量靠近对方远离自己扩大防守范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利于防守,如果对方从侧面实施攻击,我可以搭对方的中节或梢节,这种 防守方式就是我方的反应比对方稍慢也可获得搭手成功,如果双方反应相当就更别说了;另一个是利于进攻,因为在距离对方鼻子近的地方搭手,一旦成功,对方的 要害部位全暴露在我方攻击力下。还要根据对方肩架的位置来配各自己的肩架,原则主要是防对方直拳,使对方出直拳时正好打在我方手臂上。间架配备妥当后要慢 慢的接近对方,慢进可让对方不易闪躲。这只是强迫对方搭手的原则,在具备“功夫”的基础上练这个非常容易,有天赋者一听就明白。
5、技击桩法
持桩经过养气、伸筋的锻炼可使身外有物,再经过试力、搭手的练习,自然地使这个身外有物变成身外有人,能到此境界,此时再站桩可叫技击桩。技击桩的锻炼包括“养气”、“伸筋”、“试力”、“搭手”训练中的全部内容,身法、步法、手法、上法都在其中,而且还要研究两力相接(即搭手)瞬间之学问。熟练后再研究怎样搭手,怎样接触。练技击桩不但需要强大的功力而且还需要经验、天赋,是境界相当高的“功法”.
中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技击桩的训练不能离开求实,求实后再根据横竖力的原理求虚。王老先生技击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击打对方头部、身体,而是怎样与对方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稳操胜券了。
四、关于意念
大 成拳的练习首先是形的练习,在姿势正确的前提下,经过刻苦的练习,身体必然会出现一些感觉,这些感觉就是“意念”。比如我们练习站桩,经过养气的练习,身 体之外必然会产生物的感觉,这个物老前辈们称其为空气的阻力或是水的阻力或是称与大自然相呼应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意念。产生了意念后,我们利用意念反过 来再作用身体,使身体这种感觉不断提高完善。利用意念调动身体感觉,是大成拳一种非常独特并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随着功夫的循序渐进,身体会出现一些新的感觉。因此也就会出现些新的意念。老前辈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意念,这些意念给我们后学者指明了练习的方向,同时它也是检验后学者练习方法是否正确的一把尺子。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身体出现的感觉(意念)与老前辈相同,就说明我们的练习方法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就要找出原因然后改正,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练下去。
意 念是正确练功方法后的必然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任何人用语言或文字也表达不清楚的,即便是口传心授也不能表述得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说意念仅是一个方向,一 个近似的,大概的,练功者如果出现了和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意念一模一样的话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意念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王老先生生前教授学生时总是反复强调这一点,你要真是用我说的意念指导练功就错了,但是如果你出不来我这种意念也错了。
五、关于动静
站桩为静,正确的桩法,久站身外必然会产生物的感觉,比如风、水、空气阻力、绳索、皮条等等。我的力与这些物的力做反方向运动(力量相等)即 为动,练到此种程度即为从静中求出动。试力为动,试力的每个动作都是由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或无数个桩组成的,试力的功夫越好桩就越多。如果在做试力时能 体会出试力是由桩组成的,此时就听从动中求出了静。反过来试力可促进桩法升华,随着试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试力中的每个点每个细微之处都能在站桩时体会。动 静互为根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平衡,动静合一,在养生方面与技击方面均有妙用。一般的运动是达不到此种境界的,所以说大成拳是一种特殊的拳学, 是中国不计其数个老祖宗们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人体的动与静、鼻子的呼与吸,口的出与入组成动静阴阳学,练习大成拳的学者们不可不研究。
六、关于呼吸
在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呼吸自然”至关重要。怎样才能使呼吸自然?不 练、不想是最好的办法,呼吸不自然、失常就会使气的牛产运转发生问题。“气”出现问题,体能、力量缺乏支持,就会出现问题,精神就会不振奋,久而久之,人 体阴阳不平衡,抵抗力下降还容易产生疾病,这样练习大成拳宗旨就被破坏了。在锻炼筋骨的过程中,呼吸会随着筋骨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不必刻意去练呼吸,刻 意的去练反而效果不好。在正确的锻炼筋骨中呼吸会随着筋骨的变化而变得均、细、深、长,直至腹式呼吸,毛、发呼吸,呼吸之弹力是自然形成的。只练筋骨不练 呼吸,呼吸反而会得到改变,刻意的练习呼吸,效果是根本达不到的。此可谓无为而治“不练自得”“无为而有为”。
七、关于松紧
大 成拳中所指的“松”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紧”,在不失去“紧”的状态下求得放松即为“松紧”。比如.在初站桩时,站桩是有要求的持桩,追求要求必定 要形成“紧”,久站就松下未了,松下来后指导者又提出新的要求,持桩者按照要求又会形成“紧”,久站自然又松下来了,指导者又提出新的要求……如此循环反 复,由浅到深,从简至繁,最终实现大紧大松,用大力大松,松紧平衡。
“松中求紧, 紧中求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际上是伸筋的过程,筋越拉越长,怎么使劲拉都拉不紧了,把筋给拉到极限了,筋长了,这时的紧就是力。紧可以使人体变 成一个整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只有练筋人才有可能形成“整”。人的各关节处是靠筋连接的。松紧是大成拳里最基础最关键的练习步骤,是否能入门关键在 此一举。
八、关于虚实
“虚、实说”是大成拳训练的一个苹要珲念,是使拳术水平升华的关键环节。“虚中求实”、“实中求虚”是重要的训练环节和方法。什么是“虚中求实”?练 拳时面前无人似有人,这句话说的就是虚中求实,关键的是面前怎么能让他有人,不能凭空想象,要真的把它练出人来,眼前这个人与自己较力,这才是虚中求实。站桩时眼前是没人的,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自然的产生身外有物,这个物总是和自己的力反方向运动,这是一个层次的虚中求实。试力练习也是一个人的练习,眼前 无人,站桩是不偏倚的,试力实际上是偏倚的,试力的练习目的是在偏倚中求实,每个动作路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要求实。搭手训练对面是有人的是实,在搭手练习中 要运用横竖力,使自己的力向对手横竖力转换之处走便是实中求虚。通过以上的练习,只要功夫到,再站桩时真好像有人与自己搭手,自己用横竖力的原则守中、用 中、夺中,这也叫虚中求实,也叫实中求虚。这是实中求虚坚实的基础,这也叫技击桩。技击桩有了相当基础后,实作中对方的双手在我横竖力的运用中已不起作 用,这时再看对方好像没有双臂,即便是有也好像只是“麻杆”,软弱无力,此乃实中求虚是也。
练习中要求自己的力实,全身各关节各部位都有力叫力实,即力透三节,气贯四梢。偏倚状态下要实,路线所经过的各点都要有力就是实。搭手要实,对方的力作用在我方手臂上,我方要以浑身肌肉放松的基础上用筋骨力与敌周旋为力实。我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力都依辅在中线为实。
实是求虚的基础,要想实中求虚必须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实,这样在对方一旦出现虚时,顷刻间我方的力就会自然流向对方虚点处。
大成拳的核心是锻练筋骨(伸筋、缩骨),没有筋骨的锻炼各种说法都不存在,筋骨锻炼好了,各种说法练起来也不是特别难的事。
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文中“大成拳桩法原理”这句话不是王芗斋先生原话,王老先生在教授常志朗先生时曾反复强调的问题,笔者认为实际上就是原理,故运用“原理”二字,不一定准确。
王老先生原话是针对志朗先生一个人说的,笔者的记录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所以原话未必合适,有的话略作修改,但意思应该是王老先生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