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名医临床总结出“调气、理血、 ...
慢性胃炎:名医临床总结出“调气、理血、 除毒”治疗三法
郭氏经过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调气、理血、除毒”三法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
1、调气
郭氏认为调气乃补气、理气、降气之意也,补气则脾胃阳气充足,推动温煦作用能正常发挥,从而增强脾的运化能力;理气、降气则能调节胃动力,使肝胆之气得以疏泄条达,脾胃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有序,运化功能得以健运。
调气法的应用,郭氏认为需辨明虚实,在气在血,审证求因,灵活配伍运用,使得方中有法,法中有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药物的配伍具有以下特点。
(1)理气药与补益药合用
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酌情配以枳壳、陈皮、木香、苏梗等理气宽中。使补而勿滞,补而健运。
(2)理气药与祛湿药合用
如枳实(枳壳)、厚朴、陈皮、苏梗、旋覆花等与藿香、佩兰、苍术、白蔻仁、茯苓、薏苡仁等配伍,气化则湿亦化,湿祛则气亦顺。
(3)理气药和调血药合用
如苏梗、香附、川楝子、枳实香椽干等与丹参、元胡、当归、三棱、莪术、三七等配伍,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亦调。
(4)理气药与养阴药合用
如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百合等养阴清热之品,可酌配陈皮、木香、枳壳、苏梗等理气行气之品,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5)重视命门及肾气的调摄
郭氏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运化,借命门之火蒸变而为出入,火不暖土,则诸症百生”。特别是脾虚日久,损及肾阳,脾肾两虚者,治疗应以健脾补肾。
故于补气健脾之中酌情加入甘温益火之品,取益火生土之法,常用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肉苁蓉之属,使之温肾阳,而实脾土。
2、理血
胃为“多气多血”之府,气血的生成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的健运旺盛,而脾胃正气充沛,血行通畅,则能增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久病人络久病必瘀”。
郭氏认为慢性胃炎因各种原因引起脾胃之气运行迟滞,结滞不通,同时伴有营血运行失畅,最终必然导致血聚成瘀,瘀结胃络。
因此气滞血瘀的病理机制在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中极有意义,这是导致该病缠绵难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调理脾胃气血功能,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理血,即补血养阴,祛瘀活血,在临证中必须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
(1)补血养阴
郭氏认为该类药物能促进胃黏膜血流,增强胃动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及黏液屏障。
故郭氏喜用当归、何首乌、丹参、太子参、石斛、甘枸杞、生地、芍药、麦冬或归脾汤类。但在运用中。需配有少许理气之品,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2)补气补血
“气为血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郭氏认为在补血的同时,需加入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太子参、丹参等,使气血双补,促进血生。
(3)祛瘀活血
郭氏认为,活血化瘀必须贯穿于慢性胃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该病久治难愈的一项重要措施。
郭氏在临症中喜用元胡、丹参、蒲黄、五灵脂、三七、三棱、莪术等药,但在运用中要求配有少许理气之品,如枳壳、苏梗等,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达到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图片
3、除毒
中医学认为,胃为湿土,脾喜燥恶湿,湿性黏滞无论是外感湿热、寒湿之邪,或湿浊内生均导致湿浊壅滞中焦脾胃的病理变化;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作用,肝气条达疏泄通畅,则脾胃升降有度,健运不息,若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与湿浊相搏则湿热(毒)壅滞中焦,均可导致胃脘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纳呆食少等症状。
且南方为亚热带气候,温热多雨,南人多湿,故林老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清热化湿解毒之品,如蒲公英、大黄、黄连、黄芩、连翘、黄柏、栀子等,而在运用中特别注意苦寒清热药物易败胃伤阴,常加入少许辛温之品,如苏梗、厚朴、陈皮等,寒热相宜,兼顾胃气。
(1)清热解毒与理气药合用
常于黄连、蒲公英、连翘之中配对使用苏梗、厚朴、陈皮等理气药,以防苦寒太过,气机阻滞。
(2)清热解毒与化湿药合用
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薏苡仁、苍术、茯苓、扁豆、白蔻仁、佩兰等祛湿化湿之品。取辛开苦降、湿热双清之意。
(3)清热解毒与养阴药合用
于石斛、百合、甘枸杞、太子参等养阴药中酌情加入黄连、蒲公英、连翘等药,以清热养阴。
(4)清热解毒与益气药合用
常于生黄芪、党参、淮山药、白术等补气药中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如蒲公英、黄连、连翘、黄芩等,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