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贺一首小诗,激昂顿挫,表达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公元791年,福昌县昌谷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传来一阵啼哭,产房外边的众人听到哭声,笑得合不拢嘴。产婆抱出一个孩子,众人一看,又添了一个男丁,这个男孩形体细瘦,长相极其有特点,看起来像是有大出息的样子。孩子他爹李晋肃低头默想,必须要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才能配得上他们“宗室王孙”的身份。正好这时有人在旁说:“喜得贵子,恭喜贺喜!”,李晋肃灵光一闪:“就叫李贺吧,字长吉!”,这个孩子的名字就这么定下了。
李贺少年就展现出不凡的才智,七岁便能作诗,韩愈和皇甫湜去他们家造访,提笔便写下了《高轩过》一诗,来访的两人大惊,李贺就这样名扬京洛了。他不仅天资聪颖,学习也十分刻骨,十五岁时,他的名声更是大了一倍,与李益齐名。那时候李益都六十多岁了,他一个十五岁的毛孩,就跟人家并齐,可见其惊才绝艳。他爹也高兴,自己孩子这么厉害,这不就是光宗耀祖了吗,要是参加科举能及第,便是再好不过的了,兴许是高兴个太早,没等到李贺登科,他就病逝了。李贺写了《高轩过》,早就可以登科第了,但还没到弱冠之年,就遭遇父,只能等三年服丧。
知道二十一岁,他才去参加科举。正所谓出了名就会招致嫉恨,这时候有人拿他父亲的名字做文章,李贺气不过,当场甩笔离开考场。没能参加进士考试,对他的打击很大,这期间写了不少诗歌,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当年他就回到自己老家昌谷,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在这期间,他陆陆续续作了《南园》十五首,今天要说的这一首,是十五首中的第五首,激昂顿挫,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表达得淋漓尽致。
“男儿何不带吴钩”,首句便是一句设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腰上不携带武器?颇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气。面对着战乱四起的局面,诗人自己也恨不得带上宝刀,亲自奔向沙场,征战四方,保家卫国。“何不”二字,自问中又有势在必行之意,又好像在暗示着军情危急,诗人的愤懑和焦虑不安都在这两个字中。身为一个书生,他早就有了很大的名声,也早就可以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豪言壮志,却被“避父讳”这三个字,无情地打断,诗人怎能忍下这口气呢?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便有势不可挡之意,展现的是诗人想要救国救民的心愿。然“收取关山”又岂是嘴上说说这么容易的,诗人一介书生,以书生的意气,必然做不大收取关山的大业。想要成为一个收取关山的英雄,就必须戎马战沙场,但显然,诗人连眼前的处境都处理不好,何谈征战沙场呢?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最后一句还是反问句,凌烟阁上的开国功臣,那些封侯拜相的人,哪一个是书生出身的呢?看起来好像是诗人在说戎马生活的重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的抒发自己的不满。怀才不遇,空有千里马之躯,无法施展千里马之材,最终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诗人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封建礼教就是这般的无情,从不因为任何人而网开一面。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大小李”李白、李商隐一起并称为唐代三李,更是有“诗鬼”之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只能被困在小小一隅,有这样一腔豪迈之气,他又怎会甘心蛰居乡间呢?只是世道如此,并非人所愿,他只能借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了。可惜这个“诗鬼”,最终只过了短短二十七年的人生,便溘然长逝,只留下了这千年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