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崔鸿《十六国春秋》:已佚再现,真赝互见(下)韦力撰

崔鸿家族原本居于河北清河郡,他的曾祖崔旷早年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鸿的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任龙骧将军、长广太守,授封关内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延被俘,迁至北魏代京附近,崔鸿的伯父崔光也一同被迁,此后崔光出仕北魏,成为朝中重臣。崔鸿的父亲崔敬友乃崔光之弟,他出任梁郡太守。

崔鸿大约出生在北魏孝文帝初期,他在北魏朝中任中散大夫,以本官编修国史。《魏书》本传中说他:

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晋魏前史皆成一家,无所措意。以刘渊、石勒、慕容儁、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孑、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鸟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因其旧记,时有增损褒贬焉。

仍然有水的痕迹

崔鸿在刚成年时就有撰述史书的志向,他看到魏晋以前都有人撰写过史书,他觉得再在那方面下功夫没必要。他发现一些地方割据政权虽然也有一些相关史料,然未能将其统一成一部完整的书,所以崔鸿就在这方面下功夫,撰写出了一百卷本的《十六国春秋》。当时他撰写此书并不容易,《魏书》本传说:

鸿二世仕江左,故不录僭晋、刘、萧之书。又恐识者贵之,未敢出行于外。世宗闻其撰录,遣散骑常恃赵邕诏鸿曰:“闻卿撰定诸史,甚有条贯,便可随成者送呈,朕当于机事之暇览之。”鸿以其书有与国初相涉,言多失体,且既未讫,迄不奏闻。

进入巨大的工业区

崔鸿本是汉人,他家两代原本在南朝为官,所以他在撰写史书时,没有将晋朝、刘宋、萧齐等作为伪政权的君主来记载,他所这种写法惹麻烦,因此不敢让外人传抄他的这部书。但世宗皇帝听说他撰有该书,他派赵邕传旨崔鸿,说他听说崔鸿所撰的那部史书写得很好,所以命崔鸿把写成的部分随时进呈,以便在政务之余御览。崔鸿知道他所撰之书中涉及到一些北魏初期时的不光彩之事,所以他就以未完成为理由,没有把该书进呈给皇帝。

后来崔鸿掌管《起居注》,他就把给皇帝所进之表的原文写入《起居注》中。他在此表中谈到了编纂《十六国春秋》一书的情况:

窃亦辄所庶几。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诸国旧史,属迁京甫尔,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臣家贫禄薄,唯任孤力,至于纸尽,书写所资,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写乃向备。谨于吏按之暇,草构此书。区分时事,各系本录;破彼异同,凡为一体;约损烦文,补其不足。三豕五门之类,一事异年之流,皆稽以长历,考诸旧志,删正差谬,定为实录。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据蜀时书,寻访不获,所以未及缮成,辍笔私求,七载于今。

辛店电厂门牌号

崔鸿自称此书之撰始自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起初,他的主要精力用在搜集各国旧史,但正赶上北魏迁都刚结束,旧史都分散了,搜集起来很不容易。为此,他奔忙数年,崔鸿又说,因为他家中贫穷,而为官的俸禄又不多,故他搜集起史料来很困难,甚至连他写书打草稿所用的纸张都不够,但他还是努力地在搜寻。到正始元年(504年),搜集材料工作才基本结束,然而还缺李雄父子占据四川时的史料,于是他继续开始搜寻。崔鸿说他没有把书进献给皇帝,就是因为缺这部分史料。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搜寻,到正光三年(522)年,终于找到了所缺的部分,于是崔鸿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撰写。

但即便这样,崔还是不敢轻易把这部书拿出来。《魏书》本传中说:“鸿意如此,然自正光以前,不敢显行其书。自后以其伯光贵重当朝,知时人未能发明其事,乃颇相传读。亦以光故,执事者遂不论之。”

冷清的早点摊

在正光年间以前,崔鸿不敢公布自己的著作,后来因为他的伯父崔光在朝中位尊望重,知道有人不敢揭发他书中的问题,于是这部书才得到流传。同时也因为崔光的缘故,当政者没有追究崔鸿在此书中的问题。

其实所谓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到北魏的正统继承,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北魏朝廷就曾对改朝的“五德历运”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辩。中书监高闾等人经过计算,认为汉代是火德,而北魏应当是继承于魏、晋、赵、燕、秦,一路推下来,认为北魏应属土德,同时他又认为谁占领了中原,谁就是正统。但李彪和崔光不同意高闾的意见,他们认为北魏应当继承于西晋,故应当定为水德。太和十五年正月,经过讨论,孝文帝确定北魏承袭晋之金德,定为水德。

旁边的店铺拆掉了

这里的晋指的是西晋,而北魏政权不承认东晋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的纪年问题,就出现了两难:如果他要按照北魏朝廷的意思来书写,那么十六国的政权均为僭伪,但如果那样书写的话,该书的撰写立意上就会发生问题,而这正是崔鸿撰写完该书后不敢示人的主要原因。

西晋末年,司马氏同室操戈,出现内乱,致使晋室东渡,使得部分汉人士族也随之南迁,但也有一些北方的士族大家未曾南迁,他们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下,然而他们却依然有着传统的夷夏观,这正是崔鸿产生复杂心态的原因。他在撰写《十六国春秋》时,把西晋灭亡后所建立的十六国看成战国乱世,为此他把十六国史记民为“录”,把十六国君记为“传”。

感觉是古河道

崔鸿所出仕的北魏政权乃是本自十六国,如果十六国为僭,那么北魏政权将不能写成是继统于十六国。但崔鸿在心理上又把南朝视为正统,所以他在撰写时又时常以十六国为寇,他时常在十六国年号之后附系东晋年号。北魏与东晋是并在的对立政权,如果他视东晋为正统,那么北魏就成了非正统。崔鸿本人又在北魏为官,而其撰写出的史书当然不能为朝廷所接受,这正是他不敢拿出书的原因。刘知几在《史通·探赜》中做了如下比较:“鸿书之纪纲,皆以晋为主,亦犹班《书》之载吴、项,必系汉年,陈《志》之述孙、刘,皆宗魏世。”

刘知几认为崔鸿奉晋为正统,这就如同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吴广、项羽的事迹时一定要系汉年号,也如同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权、刘备的事迹时,始终以魏为正统一样。

道路封闭

其实崔鸿的担忧并不多余,此前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崔浩等人奉诏撰修北魏国史。崔浩在所撰史书中谈到了拓拔鲜卑祖先的一些事,为此引得太武帝大怒,将崔浩本人及其家族满门抄斩,并且还牵连了多个家族,这就是有名的崔浩国史案。

崔浩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他被后世称之为北魏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当时很多北魏的重大决策都出自他的主张,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实本自崔浩之谋。后来拓拔焘下诏命崔浩撰写国史,崔浩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将国史修撰完成,前后用时八年。之后他听从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的建议,将国史刊刻上石,立在郊天坛东。但立石后不久,有些人指出国史中的问题,《魏书》中载:“浩书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书郎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

原路返回

什么叫“备而不典”,《魏书》的撰者魏收在文中未解释,但有人看后前往朝廷举报。皇帝闻言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崔浩,将崔浩家人及相关人员凡128人全部斩杀。《魏书》本传载:“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在行刑之前,有几十位士兵在崔浩头上撒尿,宰辅之臣受此侮辱,古来少有,而史官为修国史被灭五族,这也在中国古代极其罕见。崔浩何以有这样的结果,后世研究者甚多,有人认为大力推行的汉化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他同时破格任用汉族士人,也引起了鲜卑贵族的戒备。

尾随入院

虽然北魏是少数民族统治,但在人数上来说,汉人远多于胡人。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当时中国北部之统治权虽在胡人之手,而其地之汉族实远较胡人为众多,不独汉人之文化高于胡人,经济力量亦远胜于胡人,故胡人之欲统治中国,必不得不借助于此种汉人之大族,而汉人大族亦欲借统治之胡人以实现其家世传统之政治理想,而巩固其社会地位。”

身处北魏的士族大家,其实从心理上看不起当时的胡人,而胡人又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借修国史一事来打击汉人士族。因此崔浩国史案不仅杀了崔浩一族,同时:“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史以下尽死。”(《魏书》)

沿此路探看

崔浩国史案距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仅几十年的时间,他当然了解撰写此书冒着多大的风险,所以他不敢公开自己的著述。直至其去世后,才由其儿子崔子元进呈给朝廷。

关于崔鸿的遗迹,鲁文生等编著的《山东文物丛书:遗址》中有署名鲁文所作《崔氏墓群》一文,该文写道:

崔氏墓地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驻地辛店)大武乡窝托村南约400米,依黄山北麓,北濒乌河,距胶济铁路1.5公里,东北距辛店6公里。1973年冬,辛店电厂在施工过程中,于该厂东南部发现了墓葬。省文物主管部门获悉后,随即派人调查,并在工程指挥部的配合下,清理了十四座墓葬(工地编号M1-14)。十四座墓葬都是朝西北方向的石室墓,都有墓道,因电厂工程施工任务较紧,除M12外,其余各墓的墓道均未清理。墓葬皆早期被盗掘和毁坏,墓顶坍塌,葬具、尸骨无存,随葬器物大部分凌乱不堪,混杂于室内淤泥之中。由于几方墓志的出土,为我们了解这批墓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池塘

这十四座墓葬中,所发现的墓志铭中其中有崔鸿夫妇的,由此而确定出崔鸿墓所处之地,此文中写道:

1号墓是崔鸿夫妇墓,墓室平面呈圆形,墓门向外凸出。墓壁用不规则的条石经加工后,作人字形斜砌,并用石灰抹缝。从残存的痕迹可看出墓顶亦用条石作人字形斜砌,内收成穹窿顶墓室中部用碎石砌成棺床,南端紧贴墓室的南壁,棺床南北长4.6米、东西宽23米-3米、高0.05米。墓门宽1.3米,两边为高164米、宽0.4米的立柱,上承门楣。门楣长243米、厚0.55米。门洞用四块方石上下并排封堵,右下封门石上一盗洞从室内炭灰和残木推断,葬具可能在被盗时烧毁。由于墓葬被盗,除墓志放置于棺床之前、墓门的内左侧外,室内随葬器物均凌乱残碎。经整理复原和可辨的遗物共40件,绝大部分为陶器。

无亭名

2020年12月14日,在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早先去参观了牛山脚下的管仲纪念馆,而后驱车前往辛店热电厂探看崔鸿墓。此前,刘先生已经联系了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姜健先生,姜先生告知包括崔鸿墓在内的崔氏墓地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我还是想到实地看一看,姜健先生告知墓址位于辛店热电厂信息中心院内的东南角。

月牙形水塘

今天由李洪武先生开车,行驶到临淄工业区时,沿途所见是大片大片的工厂,穿行其中,竟达半小时之久。这里的道路宽阔平直,两边的烟囱不断冒出的白气显现出生产之繁荣。按照姜健先生所发微信定位,跟着导航来到了华能辛店电厂门前,大门的立柱上写着这里的门牌号是“乙烯路369”。

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大门关闭着,有车出入时,有两位保安查相关信息。我站在门口向里面望了望,看到里面是一排排的宿舍楼和办公楼,完全看不到古墓的痕迹,于是决定先到电厂的周围探看一番。

池后宿舍楼

沿着门前之路向前走,门口不远处有个早点摊,但那里却没有一位顾客。今日虽然天气晴朗,但却有寒流过境,更何况这一带除了电厂没有其他设施,走在这清冷的街上,多少会让人感到莫名的落寞。

电厂马路对面有一片荒地,远方则是群山,从环境看,这一带的风水不错,当年崔氏乃是望族,他们选择的家族墓地肯定是风景绝佳的风水宝地。我感觉到前方的荒地在古代时应该是河流,古人之墓大多会背山面水,以此来论,崔氏墓地必然在电厂院内。

走入小区内

于是跟刘玉林又回到电厂门口,他说正在联系朋友,以便跟保安打招呼入内,但不知何故,对方一直未接听电话。我注意到门口的保安不知因何事在院内跟两个人在说话,此时恰好有一人径直从侧门走入院中,于是我向刘兄挥挥手,尾随那人进了院。

银杏无人摘

院中的绿化搞得不错,左右两边都是大花园,我先往右侧去探看,因为在路边看到那里有一个仿古小亭,我猜测会不会是崔氏墓地纪念碑。小亭之前有一个几亩大小的水塘,先沿着水塘兜了一圈,未看到任何介绍文字,走到小亭旁,里面既无碑也无亭名。继续向前走,有一月牙形水池,之后则为宿舍楼。沿着侧旁道路向宿舍楼走去,后面是一排排的楼房,完全无古墓痕迹。

小卖部

左侧的大花园

原路返回,走到道路的另一侧,我感觉这片绿地占地面积在百亩以上,绿地的正中有一棵大树,走到树前,未曾看到介绍文字。以方位来看,这块绿地应当是处在东南方,也就是姜健所说的崔氏墓址。虽然说已经知道该墓被平掉了,但我觉得总要立一块介绍牌。

花园设施

占地面积巨大

在探寻期间,看到院内走出两位长者,于是向他们请教是否知道崔氏墓地,其中一人马上告诉我说,他刚到此处工作不久,看到过那个墓地,并且说墓址就位于这处绿地北侧的那几排楼房旁,他还向我讲解了当年挖掘时的情形。

知情者之一

知情者之二

终于问到了明白人,虽然没有看到文字介绍有些遗憾,但能找到墓址,还是觉得这一趟没有白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