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袖底风|种柳
种 柳
今人种树多不种柳了。
不种柳大概是因为柳树易受虫害不成材,且每每三月柳絮飘飞影响环境。
今人种树要么其树开花,要么其叶能彩,要么其材可用,而柳树无一能备。
古人钟爱柳树,庭院溪桥无不种柳。
《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言其婀娜别致之态,可知柳的审美愉悦功能。
小学时读贺知章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觉得美极了,并且平生将它第一次引用入作文中。
柳絮更是文人雅士最爱。
刘禹锡诗:
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
苏东坡词: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都写柳絮写到传神。
世言当年大运河修成隋炀帝就曾下令两侧河岸尽皆种柳以备观赏。
亡国之君并不可效,但其亡国并非种柳所致。所以柳树还是可以种的。
我家门前有条常年清流不断的小溪。
当年,母亲用锦江边运回的鹅卵石砌成溪岸。正好岸可种柳。
种柳树只需在三月将适中的柳枝剪作半尺长短,插入土中即可成活。现在谓之扦插。
阳春三月,找来数段柳枝小心插在门前小桥溪岸,中间还间种几株玫瑰。
每天我放学回家都会用溪水浇柳。
果不出三五日即见绿芽萌动。
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梦中仿佛都能听到柳芽破空迸发的声音。
到了五月,所种之柳柳叶已裁,中间的几株玫瑰也绽开。
溪岸上一下热闹起来,每每经过总让人有无限的快意。
几年过去,那柳树已一人多高,总是最早报春,把那贺知章的诗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上说古人送别有折柳习俗,以柳、留同音之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闻折柳之曲乡愁即生。
我想不光有柳、留同音缘故,应还有柳树易种,折一段柳枝让离乡的游子带上,到了异国他乡种于门前,日日可见依依扶风的模样,也就日日思念故土故人了。
柳树不光有观赏寄情之用。
柳条柔软,纤维细长有韧性,古人将它剪下,和以草浆粘土稀泥,用以加固河岸江堤。其作用仿佛今天混凝土中的钢筋。
据最近的考古发现,汉代陕西渭河河岸就是用此方法加固。
无怪乎当时人们在河两岸遍种杨柳。
只是此法失传,今人已不知道罢了。
再说我家门前柳。它年年旧枝翻绿、袅袅依依。
路过树前柔条拂面,真如周邦彦所言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只是后来,村上修治家门前小溪,竟砍掉了当初所种柳树和玫瑰,因桉树易生易长换种了桉树。
到现在连桉树也早不见了踪影,大底是作建材了。
庄子说樗树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故而不夭斧斤。
以我家溪岸小桥畔之柳看来却不尽然,“无用”因占用了“有用”的地方而遭砍伐,也备物欲无穷的世间一选。
三月,春风东来,又是植树时节了。
只是由见物到见美非朝夕之间可成。
心之所欲在物,怕柳树也种它不成。
但我们却不可忘记了种柳应有的情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