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科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了解、“知道”周围的世界

这样,你就能保持 conscious 并且 prescient

(向上滑动启阅)

致亲爱的你:

Hi,见信如面!今天我们谈经济学。谈不了很深的话题,今天只作为经济学类阅读的开篇,简单聊一聊行为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动物精神。是基于《动物精神》一书。欢迎开启阅读,当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计4349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那,我们开始吧

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最初是陌生的,除了06年考金融的时候自学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外,真正对它产生感觉是在五年前接触一本比较经典的科普经济的书《怪诞行为学》的时候。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艾瑞里,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行为经济学教授。

在看这类书籍之前,经济学对我来说是一些纯粹理性的理论和严肃枯燥的公式,学起来既感觉到精确而辉煌让人心安,又苦于其威严显赫以致似乎与我毫无关联。

由于对经济学并不熟悉,文中难免有不少谬误,欢迎大家慧眼指出。

谈不了很深的话题,今天只作为经济学类真正阅读的开篇,谈谈行为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动物精神。

一、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我最初对它的概念在于:它是一门现实的学科,是解决这个社会的资源调配的,其目标是帮助人们实现效益最大化。

传统的经济学基于一个重大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人类有完美的推理能力,可以对所有的选择进行精密无误的计算,并且达到最大化收益——所以它有着严密的理论和公式。

这是一种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怎么富强的学问,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而且它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人能够存活下来——它不关心人是不是理性,是怎么想的,意图是什么。

它基于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而非理性人假设或者人性自私的假设。

虽然如此,人们对它真正的了解,其实是需要知道其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存在的。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实用的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除了《怪诞行为学》之外,还有《魔鬼经济学》等书。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并不新鲜,只不过1950年以来它一直沉寂着,直到“行为经济学家”——阿克劳夫、史密斯、谢林等人获取诺贝尔奖。

特别是2002年史密斯分享了该年的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芙莱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也是第二次颁给没受过正儿八经经济学训练的学者。

而今天阅读的《动物精神》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UCBerkeley)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乔治·阿克洛夫和耶鲁大学Cowles经济学研究基地,斯坦利·里索(Stanley B. Resor)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

多年来被经济学家们讽刺挖苦嘲笑的行为学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也结合经济学的内容,摇身一变成为行为经济学,并逐渐在世界上最好的经济系(比如哈佛的经济系)成为博士项目的基础课程之一。

经济学走下了圣坛,走入了生活。

二、凯恩斯主义

说起凯恩斯主义,不得不提的就是20世纪全球的一场灾难:经济大萧条,它导致了全球性的失业,而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又导致了二战,成为全世界的浩劫。

为了打赢战争,凯恩斯主义理论得以实施,并且在20世纪40年代后成为主流,融入学院派经济学家、政治家和普通大众的思想。

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凯恩斯主义大体上是可行的。

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自由市可以在自发的、无政府干涉的情况下,好像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确保充分就业。

其逻辑最简单的表达是:如果一名工人愿意以低于其生产贡献的工资工作,雇主只要给他提供一份工作就能从中赚取利润。

所以,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极力主张政府平衡预算,坚持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另一端是社会主义者,他们认为要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局面,政府必须接管经济,通过雇佣来消除失业。

凯恩斯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在他看来,经济不只是像古典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受到“看不见的手”这种理性行动者的控制,只要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参与到交易中。

凯恩斯既承认大多数的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

因为人们不总是理性的,其需求也并不只是经济的。

凯恩斯认为,动物精神是经济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凯恩斯则以动物精神来换个角度观察经济,并引入了政府角色这一话题。

他以育儿指南中定义的家长角色来类比政府,以孩子的角色来类比市场,认为正如育儿指南中所说,恰当的育儿方式要在独裁和溺爱两个极端中走一条中间道路,既不过度放纵,又要留有自由空间,这就是“幸福家庭论”。

凯恩斯的观点里,政府的作用是搭建平台,平台的目的在于让资本主义的创造力完全释放,但是,也需要能够制约由动物精神引起的极端行为。

动物精神是凯恩斯解释大萧条的核心理念,但是在通论出版以后,几乎所有动物精神,不管是非经济动机还是非理性行为,都被他的追随者一一抹杀,他们为了立竿见影的效应,获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只保留了非常小的一部分。

这种短期的解决方式带来了长期的后果,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新一代经济学家的普遍攻击,即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这个派别演变成了一个政治魔咒:“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

在英国,其表现形式是撒切尔主义,在美国则是里根主义。

大萧条经历中建立起来的保护机制又逐步被破坏,我们又要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原理:人们不仅有理性的经济动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精神。

三、动物精神

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新角度,动物精神描述了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解释了人们作为真实的人,拥有合乎人性的动物精神时,经济如何运作。

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忽视真实的经济运行会使世界经济陷入危机:信贷市场崩溃、实体经济岌岌可危。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为什么经济会偏离充分就业,凯恩斯说,这些决策来自人们想要采取行动的自发冲动,而非像理性的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是量化收益乘以其量化概率的加权平均值。

动物精神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非经济性行为。

具体我们来看一下动物精神提出的影响经济决策的五个方面。

1、信心及其乘数

信心是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

有一句名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当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首次当选总统时,他的演讲里有一句流传久远的话:

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遇到的问题并不严重,要有信心。

关于信心的字面理解也许可以借鉴宗教人士,信心实质上不是一个理性预测基础上的理性决策,它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对于未知和不可测的未来的心理状态。

秘密一书是对此非常全面的阐述,它说,你所信的必会被你吸引而来。

而在于宏观经济学的层面,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他就会买进;缺乏信心的时候,他就会退缩和卖出。

凯恩斯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人们做重大决策时必须依靠信心。与之相反,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这么认为,它为理性决策提供了正式的程序:人们会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考虑和比较每个选择的优势和概率,然后做出决策。

乘数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最基本的元素,它与信心是关联的。

乘数理论起作用的方式是:任何政府的刺激,比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某个项目让人赚到钱然后再由他们花出去,有第一轮之后就会带来第二轮、第三轮以致无法终止的一轮又一轮的支出,其总和是1/(1-MPC),虽然不是无穷大,但必然远大于第一轮的刺激。

信心会对乘数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其他乘数也高度依赖信心水平。

2、公平

古典主义经济学并不讨论公平问题。

但在现实社会中,公平被人们重视的程度可以用圣经里约瑟的故事来简单说明——这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约瑟从小受到父亲的偏爱,父亲给了他一件彩衣后引起了兄弟们的眼红,他被嫉恨到先是将其扔进一个深坑,想要饿死他,后来又把他卖给前往埃及的奴隶贩子。……

人们对公平的重视似乎是一种本能。

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经济学例子上也是如此:人们经常会有因为感觉不公平而放弃利益的行为,分赃不均而导致内部分裂就是这样的一种为了公平的非理性行为。

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公平是一种幸福,而不公平让人们感觉受到了侮辱。当人们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会烦躁不安。

这一点对于解释非自愿失业、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等这类基本经济现象非常有用。

3、腐败和欺诈

经济尤其阴暗面,即反社会行为倾向以及摧毁它的各种崩溃和失败。

大家都熟悉资本主义“倾倒牛奶”的故事,资本主义的物产丰富至少有一个缺陷——它并不是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生产人们愿意为之付钱的东西。

比如药品,人们愿意为之付钱,资本主义就生产药品,而资本的逐利性质就必然会导致假药的产生,因为人们无法分辨真假而依然“愿意”为假药付费,而资本只看付费意愿。

大的例子是美国最近三次衰退中的腐败案例:储贷协会和1991年的衰退、安然事件和2001年的经济衰退,还有当前的次贷危机。

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的衰退都跟腐败和欺诈有关。

而随着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以及金融监管对这一创新的放开,腐败和欺诈又获得了新的滋生机会。

4、货币幻觉

当决策受到名义货币金额影响的时候就会出现货币幻觉,它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20世纪多数伟大的经济学家都相信人们常常有货币幻觉,但是在此之后潮流逆转,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的认可度已经降低了,其中以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和菲利普斯的经济计量分析的高度吻合为契机,成为了教科书中一个“假设”的故事。

而动物精神的观点是,或许坚信不存在货币幻觉的经济学家有其道理,不过在将名义货币金额转换成实际货币金额的过程中会有所损失,而这样的损失,就是货币幻觉的结果。

5、故事

动物精神的本质是考虑到人的属性,而人们的心智构造决定了我们在叙述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的事件时可以将其看出统一的整体。

所以我们产生许多动机,是因为经历了一些故事。

这里有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话:

如果没有故事,生活很可能是“一桩接一桩该死的事情”。

这个理论不仅在解释个人行为上有效,在解释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信心时同样适用。

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忌讳莫深,在经济学家看来,在故事的基础上分析经济是一种极其不专业的表现:经济学家就应该关注定量的事实和理论,尤其是经济变量的最优化,这样可以体现其实事求是。

这是有其道理的。

不过故事对人类群体影响之大,对之避之不谈也不是真正的经济学该有的态度。

书中还论述了八大基础性问题,这里先不提书中观点,暂且将问题放在这里:

  •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衰退

  • 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 为什么给将来准备储蓄如此随意

  •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 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然后,我们一起来思考,可以试着分别从古典主义的角度和动物精神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一个简单的说明:作为初学者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作为第一本,不代表立场和观点。

只是有一些小小的立意。

无论书中的观点是否有偏颇,他所考虑的角度本身就值得赞赏。

另外,无论是什么学科,如果只是为了维系学科的完美和精确而患上洁癖,那似乎都未免是一种遗憾。

而作为个人来说,觉察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经常偏离理性,远非完美,则是重新学习、提高决策能力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