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理论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

01

我们来说一说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演进有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来看,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出了不少理论。

首先是配第-克拉克定律,这一定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此后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证明配第-克拉克定律。

而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工业化大发展时期,钱纳里和霍夫曼分别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理论和工业化经验法则。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阐述了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形。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认为后期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02

如果说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揭示,那么产业关联理论则是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

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

产业联系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链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而产业关联方式则是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和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

所以,某一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并波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包括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发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量化比例关系,因此,产业关联理论也叫投入产出理论。

投入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也就是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

在实际的产业联系中,相当多的产业部门间联结紧密,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度很大。

不过也有一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其内部关系十分密切,同其他产业的联结不多,甚至没有。

这些相对独立的产业群是:非金属系最终产品、金属系最终产品、非金属系中间产品、金属系中间产品、服务、能源等产业部门。

0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是一种产业关联的动态分析。

产业波及,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品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变化。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产业波及源一般有两类:最终需求发生了变化,毛附加价值发生了变化。

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变化是按一定的走向将其波及各产业部门的,这一走向就是产业波及线路。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领域很广。

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这一手段的基本思路是:预测计划目标年份的最终需求量,依据投入产出模型和波及原理,计算最终产品需求量对各产业部门生产的波及和相应产出量的影响。

这种从最终产品出发编制计划的简要过程是,首先预测计划期内国民消费总需求,然后依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积累总额,再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从而计算计划期内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直至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计划。

以上就是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两者分别从“质”的角度和“量”的角度揭示产业结构的不同侧面。

▼ 不要再逃避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