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基础知识(五)炼字(下)

转自:恩施红豆的博客

各位晚上好

今天是个伟大的节日,首先祝各位超龄儿童们儿童节快乐!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
今天继续和大家说练字。今天内容稍多了点,大约用时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我上次讲座大致上讲了“炼字”的意义和基本思路。这炼字于诗而言,怎么看重它都不过分。写诗高手和初学者的区别在哪?主要体现在炼字上。一个字可以救活全篇,一个字可以带来一番新的境界,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常有人说,写诗要重意境,可以不拘泥字句或者格律,其实这是很不负责的说法。意是什么?于诗而言,再高深的意也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字的组合来表现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字炼好了,才能表达好你的诗意。,
如果不讲究字,随意堆砌,那么你再丰富的想象,再好的意,也只能留在你的脑子里,而化不成好诗。所以,写好诗的基础是“炼”好字。炼字,其实就是在炼意。。
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打太极拳有个说法是“重意不重形”,我觉得这和我们写诗的道理是一样的。太极拳是个意念拳,由于意念领先,它能起到意、气、形融贯一体,对气敷全身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但是意念领先的前提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的。
如果叫初学者去重意,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所以用“重意”之词只能去吓唬初学者。太极拳"形"的质量,决定于意的质量,形正,意就正,形乱意必邪。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的拳术,其意与形的关系,也可以借鉴于我们诗词写作的。诗是什么?诗言志,诗写的就是“意”,诗意诗意,所以诗当然以“意”为重。但是诗也要有形的,诗“形”不正,诗意也是必邪。
诗形是什么?当然是指诗之体裁的合体,诗句的合理通顺,以及诗中每一字的具体运用。字炼的越好,意就表达的越贴切,越传神。
我们欣赏诗歌的思路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很自然,我们会先看语言,再看意象,再再品味意境,最后才感受情感。看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语言组织,语法不通,语句乱堆,生硬之词随意凑,那么,第一印象就得不了高分,语言都不过关,你就没资格喊什么“意境为重为先”这样的口号了。
语言组织得当,才能塑造好意象以及意象间的关系,意象与意象间的合理而巧妙的互动,才能塑造出诗之意境。诗之意境出来了,诗意的情感也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了。
我在上次讲座时说到,“炼字”指的就是炼虚字,诗的炼虚字,其实主要是指炼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虚字本身是无意义的字,是配合实字而具有意义的。所以,炼字时,其实还是要结合实字一起炼的。贴合实字展开想象,那么,虚字的运用就能使我们的诗灵动了起来。,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体会一下。看看杜甫的一首诗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注意一下他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对星和月的描述是用“垂”和“涌”来表现的,叫我们来写星写月,一般是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吧?
他描述的前提,是建立在“平野阔”的基础上,星悬高空,与“平野阔”(写成平面的感觉)构成了立体的效果,这“星”好象要往下掉一样,这样的形容,生动异常。“月涌”呢?月从江边升起,就好象在江中升起一样,江水滔滔,托月而起,一个“涌”字,平添了如许的动感。
我们再看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在上周讲课时说过:“他写的诗,炼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会换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来说话,可以把别人换成自己,用自己来写别人的话”,看李白写诗,其实就是这样,他正是以物观物,所以才不知何者是自己,何者是山,才会这样忘我与投入。
这是一种投入状态,也是一种闲适的心境,他将自身的这种“闲”化为了云之闲情,化自己为云,所以他写出了“孤云独去闲”。这种将感情移到了身外之物上去的写法,在美学上,叫“移情”。再看起句的“众鸟高飞尽”,鸟高飞而渐渐淡出视线,一个“尽”字写出了这种淡尽的形态。一尽一闲,呼应得当。
好,我们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几个问题。五言诗,炼虚字主要在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上炼的,这是传统的说法,而我们这两个例子正是一个炼的第二字,一个炼的第五字。
以后凡写五言,在这些位置上有虚字(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就多加推敲,因为对五言而言,这位置也算是个多变的“节点”。
五律炼第二字,还可以参考下面几个例子:

水廻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廻,度(孟浩然)
红入桃花嫰,青归柳色新。---入,归(杜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动(王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孟浩然)
五律炼第三字,我们再借鉴下面这些例子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连,送(李商隐)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回,出(王渔洋)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有,自(杜甫)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移,落(黄庭坚)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五律炼第五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流(王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寒(杜甫)
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劲,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
关于七律,多在第二,四,五,七字上炼。多读读古诗,例子到处都是,我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只看两个在第七字上的虚字的炼法,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疏(高适)
看这上句“青枫江上秋帆远”,前面是“青枫”“江上”“秋帆”几个物象的陈列,最后用一个“远”字便将他们合理的布置起来了。对句“白帝城边古木疏”也是这样的功效。前面是实字组合,最后这个字是虚字。
断句可为“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是形容“秋帆”的,“疏”是形容“古木”的,而前面“青枫江上”和“白帝城边”,起着状语的作用。语法清晰,层次分明。
再看一个: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隔,遥(杜甫)
断句和上面是一样的,一个“隔”字透出了不得相见的悲凉,一个“遥”又写出几许孤身寂寞之感。
还是强调一个观点,炼虚字,最好是见虚字就要炼,虚字是随着实字走的,是意象间的纽带和脉络,没有好的虚字的炼,那所写的意象就是死气沉沉的堆砌。而上面说的五言或七言的几个关键位置,是需要重点注意,多加推敲的。炼字,就是炼意,虚实结合,先立“象”(实字),再炼字(虚字)。
这里看一个炼虚字的特例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
这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的颔联,看看这里虚字的运用,这一联中除了“时、雪,客、春”外余下十字皆为虚字,颈联更狠,上下句分别只使用了一个实字“岁、乡”,有《诗话》对其评道:“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其实,一个句子里,特别是在七律中,可能不止有一个动词,需要炼的可能有两处。下面把这样相关的例子罗列一下。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句子中,不适合出现三个以上(包括三个)的动词。
两个动词,足以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如果你意犹未尽,那就请把多余的动词放在其他的句子里去。习惯上,我把这包含动词太多的句子称为“多动症”。这一点,我着重强调,因为我见到的初学的朋友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上面举的杜甫的这个例子就含有三个以上的动词,但是,多动了,我们很难掌握,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很多诗病的原由皆是因为“动”的太多了。所以,我再三的强调这点。,
炼双字,有下面这些类型,

1,炼第一、第五字。2,炼第二、第五字。3,炼第二、第七字。4,炼第三、第六字。5,炼第四、第六字。6,炼第三、第七字。
我们着重看一下“炼第二第五字”,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其余的就不一一举例了,炼双字时,重点注意的是动和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2,炼第二、第五字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移”“开”,“绕”“识”。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入”“花”,“搜”“响”。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冷”“苦”,“空”“干”。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合”“壮”,“连”“昏”。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昏”“逼”,“止”“还”。

看前人的句子怎么炼的,对我们是个借鉴。读到精彩的句子,我们就要习惯地看看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看他的动词和形容词是怎么运用的?想象力的发挥,其实多源于这里。
下面说一下关于诗的“诗眼”的问题。我们前面所说的炼字,其实炼的是什么?就是在炼诗眼。
什么是诗眼呢?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点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古人炼字,讲究的就是“点眼”一说。“诗眼”这个词是宋人提出来的。苏东颇的话是“天工忽向背,诗眼七增损”。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比如杜甫的诗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溅”一“惊”皆为眼也。
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诗给带活了。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有光彩,也须看诗眼所在,诗眼是诗歌的神采。
诗眼,其实还分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础,篇中眼是精髓。炼诗眼,炼的还是虚字。我们主要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多下工夫。下面举例中,以句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为例的,我们找的是篇中眼,这点说明一下。
我们先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哪个字最关键,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在这个“悔”字上。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炼的就是动词。训练自己,读诗时要善于找出诗眼所在,下笔时,也会比较注意锻造这个诗眼,让我们的诗有眼,我们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诗都会有诗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无神。。
再看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要找这里的诗眼,我们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带”字,这两个字使诗活了起来。“逐”和“带”是这里的诗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二个“带”字是重出字,后面我们会讲他的用法)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

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是一首“重阳词”,其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人比黄花瘦”实际上已经成为经典用语了,皆因为这个“瘦”字。
咱们再看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这里最具动感的是哪个字呢?对,是这个“惊”字。“惊”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衬的效果,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炼诗眼,不是仅仅炼动词,还要炼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我们看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直”写的是烽烟劲拔、坚毅之美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感受,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圆,亦刚亦柔,写的是相当强的震撼力。
关于副词的炼法,我们可以参考看看柳宗元写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字是哪个呢?是这个“独”字。既有“狐独”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难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独”字提领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写诗炼字,近体诗每个字都应该是有自己独到作用的,所以,避免重复就是要从炼字做起。炼字,就是精炼你的诗句。我在以前说过,从格律上而言,五律只不过是七律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而已,格律是完全一样的。
利用下面一点时间,说一下叠字和重出字。

我们先看一首古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再看易安的《声声慢》里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再看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我们注意到都使用了“叠字”。叠字就是两字连用,起的多是强调的作用,也起的是一种诗意的回味和回荡的效应。我们寻常写作时,也常用到叠字,但是,却很难写的好。叠字看着好写,
套用前人对此的评论“'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入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妙处悉在此四字之中”,形容的是气氛,讲究的是声调。“漠漠阴阴”被推崇赞叹,概因在这两方面表现的好。
叠字有用在句首的,用在句尾的,有用在中二联的,但是我的看法是同一首诗里尽量不要多用,尤其是中二联,如果颔联用了,颈联就不要用,不然极难掌控,控制不住这诗意就非常容易“平”了。首句用了,尾句就不要用。
叠字使用的多是形容词副词等“状词”,叠起来本身就有强调的作用,如果连续多处使用,则很难突出重点到底在哪了。除非有特殊的写法,如前面易安的那个《声声慢》
我们写近体诗,忌讳用的是重字。但是叠字也是重字,是属于有意而为之的,不算犯忌讳。还有一种形式,叫“重出字”,也是用的重字,但是重字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和照应,这也是一钟设计,这也不算构成诗病。
比如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个“难”字构成了排比的关系,是种修辞手段。

还比如: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东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再看一下王安石的《游锺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还有王渔洋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甚至四句都反复重出了字,但是形成了并列递进等互相关联的关系,是一种独到的设计。自然带出一种风味。这里,再把本人的一篇七律拿出来,虽然写的不算好,但是也尝试使用了重出字的写法,给朋友们借鉴一下: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
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
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
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
我这篇七律的颔联用了两个“香”字,两个“笛”字,看着是叠字,其实不是叠字的用法,而是重出字的用法,因为这两个“香”字不是起着强调的作用,而是接引递进的作用,下句的“笛”字,也是这样。
在颈联,上下句各用了一个“笑”,同一个字,其实是属于不同的词性,对句的“笑”其实是做名词用的。有朋友对我这一联是否工整提出了疑问,私以为还是对的比较工整的,呵呵。“笑”的重出,也不是诗病之重复,是借用、递转的作用。
其实,叠字也好,重出字也好,都属于炼字的范畴。字要活用,要为我所用。有所设计,有所谋划和布局,自然会有所效果,有所精彩。现在将网络上汇集的关于炼字的名句贴在下面,算是节日里给大家的一个小贴士吧:
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前蜀】卢延让
2.百炼为字,千炼成句。                 【唐】皮日休
3.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唐】方于
4.新诗改罢自长吟。                     【唐】杜甫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6.欲识为诗苦,秋霜若在心。             【唐】杜牧
7.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8.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唐】杜荀鹤
9.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唐】孟郊
10.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唐】顾文炜
11.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            【宋】苏轼
12.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清】牧
13.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
14.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成。【清】赵翊
15.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        【东晋】陶渊明
16.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        【清】李渔
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1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2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

谢谢各位,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0)

相关推荐

  • 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诗词中虚字与实字是什么意思?

    前言 读古人诗话,常常见到虚字.实字的说法.另外,虚字中还常常提到虚死字.虚活字. 那么什么是实字,什么是虚字呢?虚死字.虚活字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实字与虚字 古诗中的实字,就是名词.风花雪月,鸟兽 ...

  •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

  •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字

    读古书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比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义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 ...

  • 文言基础知识:假借字

    读古书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比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义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 ...

  • 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举例

    无本字的假借,还容易理解,古今是一个字,情况比较简单.给我们阅读文言文经常造成困难的,是古今字和通假字(有本字的假借字):明明是甲字,却要当乙字讲.照乙字读,阅读时容易望文生义.它们的特点是:古字和今 ...

  • 秋风老师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一)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课的内容 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我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我们知道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诗词与其他问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吟诵 因此,在最早的诗里 就已经开 ...

  • ESD防护基础知识培训资料(下2)-经典收藏

    ESD防护基础知识培训资料(下2)-经典收藏

  • ESD防护基础知识培训资料(下1)-经典收藏

    ESD防护基础知识培训资料(下1)-经典收藏

  • 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五)

    8什么叫"押韵"?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基本概念谈起. 一.什么叫韵 1.韵的现代定义:指汉语语音单位(附录一)的韵母(附录二)中不包括韵头(介音)的部分.如ang.iang.ua ...

  • 近体诗基础知识(十三)漫谈古诗(上)

    转自:恩施红豆的博客 原文地址:近体诗基础知识(十三)漫谈古诗(上)作者:cainv1108 各位诗友晚上好! 大家好,从开始的一个转播群到今天,舍得群已经建满了八个,一千多位朋友的光临支持及鼓励,使 ...

  • 近体诗基础知识(十一)绝句

    转自:恩施红豆的博客 原文地址:近体诗基础知识(十一)绝句作者:cainv1108 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做近体诗基础讲座.我们都知道,近体诗按体裁看分为律和绝二种,"律"包括七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