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所见西南联大遗迹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所见西南联大遗迹
文/李光荣(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1940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越南,云南成为前线。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作万一之准备”,四川省政府建议在川南选址。于是西南联大创办了叙永分校。办学一年,中越边境安宁,分校撤回昆明校本部。
西南联大选址叙永,是因为叙永的寺庙、祠堂多,足够容纳1940级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因此,当年西南联大租借的房舍基本上是城里的庙宇和祠堂。在其后的数十年间,由于文化思想的变化和城市的改造,那些寺庙和祠堂多已不存。曾经作为叙永分校办公处和教室的文庙,今天是叙永县试验小学;女生居住的帝主宫,如今是宝珠花园居民楼房;工学院男生居住和做大教室的南华宫,现今是叙永川剧团的楼房;作为实验室和图书室的天上宫,现在是叙永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年膳团所在地城隍庙,变成了叙永县粮食局。这些地方已无当年分校的痕迹可寻,只有春秋祠还大致保留着当年的面貌。
春秋祠由陕西和山西盐商集资修建,为陕西、山西会馆。祠里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塑像,故名。据史料记载,祠堂修建得相当气派,主建筑由戏楼、走楼、飨殿、两厢、正殿、三官殿等组成,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今存2500平方米,为四合院建制。前院为文艺活动场所,正门之上是倒座的戏楼,两边有走楼,皆为二层木结构房屋,戏楼对面是飨殿,演戏时,达官贵人的家属坐在走楼上,有钱人坐在飨殿里,院子里是一般观众坐。其后是一个小院,两厢屋内的墙上悬挂着著名的“叙永八景”木雕图,系珍贵文物,对面的正殿供奉关公,建筑与装饰十分考究。如今,关公像已不存,经过整饬,雕刻的龙柱造型气韵生动,天花板上的九十九只凤凰图姿态各异,构图精美,五彩鲜艳,后壁的八扇“百鸟窗”上,九十九只喜鹊及相伴的梅花形态各具,精妙绝伦。再后是三官殿。三官殿之后的庭院古木参天,池塘玲珑,塘上石桥婉转屈曲,塘边的假山上六角亭新建如初。出了后殿,是一块大广场。春秋祠能够保存下来,多亏当地群众保护,现在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叙永分校师生能住进春秋祠,可谓当地政府和绅士给予了最高礼遇。西南联大1940级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和先修班住前院,戏楼、走楼、飨殿都住满学生,助教住后院。我去时,戏楼和走楼刚重修完毕,新上的颜色通红鲜亮,文物全部搬迁,屋内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宽敞。站在院内想象当年分校学生的生活,可谓空间扩大。我似乎听到他们在楼上行走的脚步声,看见他们和关公一起挑灯夜读,或者手持书本和奔赴战场的士卒一样快速到河对岸的文庙上课,排着长队敲着饭碗过街去膳房吃饭……。
在叙永级学生的回忆文章中,“双桥”讲得最多。一条南北向的永宁河将叙永分为东西两城,明朝时修建了两座桥连接两岸。数百年来,每逢当空皓月倒影在相距一里的两桥河之间,人们站在桥上观月,是“叙永八景”之一的“双桥夜月”。分校学生住在西城,上课却在东城,双桥是他们每天都要经过的,也许他们每个人都见过双桥夜月的景象。岁月沧桑,河水改道,如今,两桥已不相望,双桥夜月已不复为景。只是桥未移位,也不改石拱的面貌。站在桥上远望,仍能感受朱自清因山高水远而体味到的“幽味”。上桥最为坚韧,未改其面容,连桥上有商贩都没变,只是桥面上的石板已经凸凹不平,看来不久将会“整容”。师生行走最多的下桥,桥形如旧,但桥面已经改为水泥。两桥相比,上桥更为热闹。
在上桥上游同学们常去游泳的南门河,今天游泳的地点略有移位,但游泳的风气不改。夏日,城里的男男女女到犀牛沱下水消暑——分校女生开创的女性游泳风气在叙永延续了下来。
许玉卿是分校师生深切怀念的同学。当年,缺医少药,华侨同学许玉卿患病,因医疗失误而殒命,葬于东城外今城郊中学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世居菲律宾的弟弟许天津在西南联大校友的帮助下,于城郊中学为她塑像立碑,并捐资在东城创办西南联大许玉卿希望小学,她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激励少年学生奋发向上。
历经近八十年,就物质见证而言,叙永分校的故址所存不多,遗迹也难以一一说清;以精神遗存来论,西南联大的精神品质已融入叙永文化,在叙永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再现——这是最深入最有活力的遗迹。限于篇幅,“精神遗迹”将另文书写。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