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向决定品性,何以“无错”?

前些天,从老家得一可爱的小狗,决心精心豢养。然而,因工作忙碌,顾不上照看,小狗在客厅大小便,啃咬沙发,屋内“狼藉”;夜间,小狗拼命吼叫,影响休息。于是,感觉难容其扰,遂将小狗重又送回了老家。

从喜欢到厌弃,取向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这个问题来看,那究竟孰对孰错,错又错在了哪里?

对于同一事件,凡人都会有很强的主观的评判,这就是一个取向的问题。这个取向,则决定了公众对个人的品性的“判断”。

有人喜欢黑色,不喜欢白色;而对方喜欢白色,不喜欢黑色。如果站在一方的角度,用自己的取向去评判对方,就会有失公允。关键点在哪里?其一,你不能否定事实,是黑就是黑、是白就是白,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去延伸,但不能歪曲原有本真,不论你是否喜欢。歪曲事实,从自身去做出假的意向,则是虚妄。其二,你不能刻意用自己的标准去否定对方,特别是不能用强力去压制对方来喜欢你喜欢的东西。

世有百相,纷繁复杂。但是,从大多数人来看,取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哪如何做到“无错于世”,甚至品高于人呢?

首先,要有公知理念。规则是人制定的。规则之中,往往是包含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取向。那么,尊重规则、遵守规则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有的人不认可规则,逆心逆行,敢于破坏规则、行不道义,那就是不当的。社会上的公序良俗,人们就必须印脑入心,诚意而为。比如,闯红灯是不对的,不管你主观上如何逆反,都必须用理智压倒不良认知,让自己强力归同到这个规则上来,否则,自行其是,必然会承受自己错误取向造成的损失,并会破坏自己的品性。

其次,要有团队意识。人活于世,必须承认是团队的人,那怕只有两人同行。团队之中,讲求的是和谐。这个和谐就是为了团队利益而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最大程度求同存异,谋求共生和共赢。比如,团队就如同划小舟,如果团队成员各有不同的方向,相互攻击和破坏,乱施其为,小舟不仅难以前行,甚至会随时倾覆。团队最关键的亲人组成的团队,如果其中一方无视他人,独守己见,刚愎自用,甚至行破坏团队和亲情之举,亲不所待,其团队亦会出现劣变。

再次,要有差异意识。抱有与他人不同的取向和己见,又似乎无法改变“事实”,就会出现对抗、纠结和委屈。人们绝大多数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公理说服对方则最好,不能说服对方,减少对抗是非常重要的。差异化就是跳出难解的问题,寻求第三方或其他解题的办法,谋求异曲同工的结果。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关键是你能不能转、善不善转。在有些问题根本“无解”的时候,寻求南辕北辙、曲线操作,虽行远路,却或可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没有取向,似乎看来少有个性;但固执于个人取向,则会显得倔犟至不通情理。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不是逆法律和公德而为的事情,人们一般不要以个人的取向来轻易评定他人的对与错,最关键的是,虽然取向不同,但能不能实现较好的发展和预期目标。如果能够实现大的方向是正确的,能够取得较好的目标和价值,在个人取向方面,受些“委屈”也是很值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