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包容创新的紫砂艺术

紫砂壶是实用的饮茶器具,也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外在价值是实用的器皿,而其内在的价值则是美的艺术品。

紫砂壶艺始於宋朝而成於明代。凡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紫砂壶的美在於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於一体。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工艺勉强带得过的作品给人,这样对收藏者是极不负责的。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因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进造型艺术之中,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艺术欣赏。我观赏了众多的紫砂艺术精品之后,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宜兴紫砂壶的美,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工艺的相互结合中,通过器皿的造型艺术与砂土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器古朴而雅的形象美,形成了紫砂艺术专盛不衰的生命力。感受到每一件珍品,无不再现民族文化艺术的灵气,在对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得生命的永恒之气。

宜兴紫砂是中国陶瓷中一个很独特的品种。它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光大于当今。自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制壶开始,就有了完整紫砂壶的实物佐证。后来,在历代文人的参与和艺人的努力下,逐步从早期注重壶的实用性向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使之赏用兼优,情趣无穷。

紫砂艺术在传承中渐进

自“供春壶”流传以来,至今已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史,宜兴紫砂作为民间工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造型艺术在众多匠师的探索和追求中不断地得到发展。据明代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系》记载,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著名民间紫砂艺人供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的第一人。至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良、元畅和时朋,称为“四大家”。四人中,赵、元、时三家都承继供春的古拙风格,唯董翰是最早创造菱花壶的名艺人,独以精巧见长。

四大名家之后有李茂林和时大彬。李茂林擅制小圆壶,作品不务妍媚而追求巧思。时大彬是供春之后最著名的紫砂代表人物,所制大彬壶名扬天下。以后,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一批名家崛起,所制砂壶尤为精美,民间视为神品,影响了清代一大批民间艺人,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花生、荸荠等各式果品的紫砂象形品。最负盛名的是明末清初的艺人陈鸣远,他擅制茶具雅玩,作品新颖,雕镂兼长而名扬中外。嘉道年间,与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同时代的紫砂名匠邵大亨,制壶以浑朴取胜,达到紫砂工艺成就的艺术高峰。清末民初,紫砂名匠辈出,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黄玉麟、俞国良、程寿珍、范鼎甫、范大生等,一些作品在国际展览中获得奖项,为紫砂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名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技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紫砂艺术的传人,为当今紫砂的辉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紫砂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是经过历代艺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的。时代造就了紫砂名家,名家为后世创作了一大批茗壶妙品,在承前启后中去追求和拓展陶艺形式的新风格、新境界,从而确立了紫砂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

紫砂艺术凸现人文底蕴

紫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推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从而提升了紫砂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赋予作品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紫砂陶泥质温润古朴,色泽沉稳有致,可塑性很强。早在唐宋茶文化兴盛时起,文人们就视壶为品茶的重要工具。北宋诗人梅尧臣用“小石冷泉留早昧,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玉无瑕”的诗句来赞美它。欧阳修赏茶诗中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之句,对紫砂极尽推崇。苏东坡择居蜀山时,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名句,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创作的“东坡提梁壶”就是对这位先人的怀念。

据现存实物及文献资料记载,四百多年以来,名公显宦、骚人墨客以不同形式参与紫砂艺事的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到宜兴定制砂壶,或请名师到府邸制作,有些还自定式样,或自拟铭文。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清代嘉庆年间金石书画家陈鸿寿(曼生)出任溧阳县令时,自绘壶式十八种即“曼生十八式”,请名手杨彭年制作,由其亲自执刀在壶坯上面镌刻书画,开创了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创作之先河,使紫砂造型装饰工艺别开生面,进入了新的境界。“名工名士,允称双绝”,“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即由此而来。

建国以来,不少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书画家、作家爱好紫砂,且参与紫砂壶创作的热情不减,他们来宜兴与艺人们切磋、合作,对于将紫砂艺术推向更高境界功不可没。紫砂陶在一定程度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挚爱陶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两者互动,凸显出人文底蕴。

包容创新是紫砂艺术不朽的动力

紫砂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繁衍,现今在材质的使用上、造型的变化上、装饰的别致上,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跨越,作品艺术形式的兼容性也更加丰富多彩。最近的一二十年间,就紫砂造型的构思创意上,已经在传统的光货、花货、筋纹器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陶瓷文化的内涵和视觉美感,大大拓展了艺人们创造设计的空间。还有为国内外重大活动南专门设计的纪念壶、雕塑等,其意义已超出了紫砂本身。在装饰手法上,又从传统的镌刻诗词、书画、铭文、印款的基础上,借鉴民间工艺中的姊妹艺术,发展了壶器多色调并用、漆器、彝鼎、竹编、嵌金银丝、泥绘、绞泥、浮雕图案等方法,赋予紫砂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色彩。这些都无不体现出创作者与时俱进、求索悟道的创新精神。

风音堂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逐步形成自身的、独有的紫砂艺术。独具特色的、独具风格的、独树一帜的紫砂风格。大家一起探讨紫砂文化传承

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来说说你与紫砂的故事 !

(0)

相关推荐

  • 中国名陶入门指南 | 紫砂、坭兴陶、建水紫陶、荣昌陶各有何特色?

    文章来源 / 六一堂 紫砂壶研究社 普及科学的紫砂知识,用紫砂的热度,传递待人的温度. 公众号 中国四大名陶各有何特色? 1953年,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以其悠久的历 ...

  • “小女子不才,独得壶友青睐”,她用一双巧手“点泥成壶”!

    第2551期 绵绵 编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紫砂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代代传承.对制壶人来说,只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靠着炽热的慧心.灵巧的双手.娴熟的功夫才能打 ...

  •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宋德珠艺术流派形成研究

    编者按: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小名旦"之宋德珠先生,生前力倡京剧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宋派"艺术.奈种种原因, ...

  • 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必须摆正

    戏曲也是戏剧的一个品种,戏剧是综合艺术,并以表演艺术为中心!所有综合手段均为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服务! 能成为"角儿"的演员必定是优秀演员,但仅"角儿"个人能演出吗 ...

  •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汇聚了历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及美学理念,继承和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推进高校国画教学改革.提升国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 ...

  •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三)

    作者:许福林 1.结构.布局的创新 我们应该学习并熟练运用中国山水盆景传统的主峰.次峰.配峰等山石配置及开合式.偏重式等结构.布局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应该学习赵庆泉大师水旱盆景中的布局与表 ...

  •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二)

    作者:许福林 (二)山水盆景制作中如何向中国画学习解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能给我们制作山水盆景以许程,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据本人的体会,山水盆景的制作同样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别是 ...

  •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

    作者:许福林 山水盆景是以大自然绚丽风光为样本,经过作者的构思.选材.切割.雕琢.胶合.种植等多道程序创作出来的艺术佳品.桩材多变,变化无穷,其作品内容丰富,题造型更是千姿百态.极富诗情画意,是我国独 ...

  • 突破传统 走向创新 ——张大千泼墨泼彩荷花艺术绘画风格的形成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 ...

  • 东财月饼,良心之作,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秋风起,天气凉,九月至,叶转黄.日子过得真快,一进九月,眼瞅着中秋国庆双节也就不远了,吃货们的月饼季也随之拉开了大幕.月饼是中秋佳节的必备传统美食,但绝不仅限于中秋节那一天吃,品美食绝不挑日子,哈! ...

  • 继承传统 创新路径——不断开拓创新的工笔画家韩雅怡

    韩雅怡,回族,1964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就职于长春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绘画,对于人物.动物.花鸟均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