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朱友宏:裁缝冯碎嘴

乡村手艺人系列

裁缝冯碎嘴

作者:朱友宏

不说甚远,三十年前乡村里的家庭主妇包括成年尚未婚配的姑娘,都是不折不扣的裁缝。那时候一家子老老少少的四季衣服鞋袜多是主妇和闺女们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家人们衣服上针线的好坏是主妇的面子,就连走东家串西家的媒婆们也把姑娘的女红水平作为牵线搭桥时的主要筹码,换句话来说,一个姑娘就是长得再漂亮若是手笨,针线活做不好,那找婆家的资本也会大打折扣。

那时候商店里极少有成衣可卖,就是有,一般的百姓也买不起。老百姓穿衣都是买布来自己缝制,便是买布也非是有钱就能买到,买布要凭布票的,一家子节省下布票和钱,一般都是到年底里才到供销社扯回或蓝或黑的棉布,为孩子做上一件新衣服,这是孩子最珍贵的新年礼物了。若是家里孩子多,那便只能轮流做新衣服了,且一般是哥哥姐姐优先,因为哥哥姐姐穿小了穿旧了的衣服补补改改可以给弟弟妹妹们穿,而反之则无法行得通。布买回来,手巧的主妇便自己裁剪、缝制,手不巧的,便央求左邻右舍手巧的邻居裁剪,自己再拿回来一针一线的缝制,就连衣服的扣子,也多是用裁剪剩下的布条纽缝而成的布盘扣。

但村妇村姑们手艺再好,也只能叫针线活,村人是不叫裁缝的,若是遇上给姑娘缝制新嫁衣,给儿子制作新婚服,或者是一些端公家饭碗的人做衣服,则也要追求“时髦”,那就要请专业的裁缝来裁剪缝纫了。那时候的乡村裁缝都没有正经的店铺,一般都是在家里,一个房间里铺着一张宽大的门板作为工作台,台上摆着两把专用的大剪刀,一小盒给布划线的粉饼,墙上挂着一根长长的软尺,工作台旁一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再加上装着木炭的笨拙的烫斗,这几乎就是专业裁缝的全部家当;而门前也绝不会有“**缝纫店”之类的广告,因为周围几个村人都很熟悉,而他们的生意也绝无可能做出五里开外。

我们后村就有一个冯裁缝,外号“冯碎嘴”,我们周围几个村人若要做“正经”的衣服,都是找他的。提起裁缝,人们自然会想到瘸子、小儿麻痹症之类的残疾人,因为这类残疾人因为腿有毛病做不得重农活,学缝纫这门手艺对腿脚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乡村里不少裁缝都是腿脚不好人。而我们的冯裁缝则是四肢健全的,如果说他与村人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似一般村里汉子黝黑干瘦,长得白白胖胖,发型亦不似村人一样的“小平头”,而是留着三七分,着装也总是有板有眼的,绝不像一般村人一样的邋遢,倒像个干部。冯裁缝是读过书的,且读到初中毕业,这在那时的乡村里算是个大文化人,只可惜他初中毕业以后因为身体太过瘦弱,受不了农田里的苦,就跟他的姨夫学了裁缝。

我之所以对他印象如此之深,一来是因为他会讲许多故事,从《西游记》《全唐书》到《聊斋》《搜神记》,虽然讲得不如说书人那样的绘声绘色,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我们常常在放学以后或者割草的空闲到他的缝纫店听他讲故事,自然我们也会以帮他整理碎布条、或者捡一些干树枝作为回报。只要他的活儿不忙,缝纫店门口聚着三五个孩子,便会端着个搪瓷缸子,喝上一口水,响亮的咳嗽一声:“说神到底说世人,说古究竟喻今人,我道前朝沧桑事,诸君且观今日尘。唉,张小三,我前天讲到哪儿啦?……”

二来,他是个光棍,在那个年月,农村里光棍并不少见,但一般的光棍不是长相丑陋、身体有疾,或瞎或聋、或秃或瘸,便是阶级成分高、家境贫穷,而冯裁缝长得仪表堂堂,又有手艺,家境说不上很富,在乡村里却也是上乘,起码我们在他的家里隔三岔五就能闻到肉香。所以,他成为光棍,在乡村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闻,有的说他“不生长”(意为生理有问题、不能生育);也有人说他“流氓”,给姑娘小媳妇量体裁衣时,常常会摸人家的屁股、奶子,坏了名声,再没有别人给他提亲。这个传闻的确坏了他的名声,以至于一些姑娘去找他做衣服时,总要找个伴儿一块儿前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生意。还有人说他在读书时,喜欢一个姑娘,后来这个姑娘嫁给了一个当官的做了填房,他便发誓终生不娶,再好的姑娘他也看不上。总之,仪表堂堂的光棍冯裁缝在乡村里是个话题人物,你想印象不深也不行。

冯裁缝的手艺好,他做的衣服虽然式样也只是中山装、列宁装,但是裁剪得总是非常合体,针脚细密,熨烫得线条笔挺,手工不逊于成衣,却比成衣更合体。因此他的好手艺自然就在乡村人的嘴里,村里人穿上新衣服,没事也总爱在村里走上几趟,遇到有人夸奖几句,主人必会骄傲的说上一句:“冯碎嘴做的。”就如同现在的人说 “皮尔卡丹的”一样。

但在我们乡村里,他比手艺更出名的是他的“碎嘴”,看到大队的干部们喝酒了,他总会等干部酒足饭饱出来的时候,唱上几句:“书记脸儿红扑扑,会计脸上扑扑红,年底大伙一扎账,社员都把脸儿嘟。”弄得干部们很没面子,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能笑骂一句:“他妈的,冯碎嘴。”至多是让他多交几个钱抵工分。年底里生产队总要杀头猪分肉给社员们过年,这本是喜洋洋的事,屠夫刚把猪捆在杀猪凳上,他便伸手在猪身上比划:“硬肋这块队长的,二肋这块会计的,头蹄下水杀猪的,槽头肉是俺的。”围观的社员们轰笑,屠夫则气得举刀都想把他先杀了。

他的嘴碎得连做手艺时也闲不了,那时候找他做衣服多是准新娘,带来的布料也自然是准婆家送来的“过贴衣”,他高兴了,给准新娘量衣时,总是唠唠叨叨,什么“量量肩,夫妻恩爱万万年”“量量袖,成家以后恩爱久”,常常说得准新娘面红耳赤,有时说溜了嘴“量量腰,来年生个胖宝宝”,还会招来准新娘骂“流氓”。他不高兴了,给人量衣时则一句话也不说,等人家走了,却又开始唠叨,什么“图猪猪壮家富安,图圈圈破年年难”,什么“有情儿郎尔不看,无良浪子你却贪,莫看今儿风景好,明儿想哭找地儿难”……而每当他这般唠叨的时候,若是被他的哥哥听到,必会叱骂:“闭上你的臭嘴,自己少才无料,家都成不了,还整天说东家道西家,小心人家过来撕了你!”

而冯裁缝给乡村里最大的冲击是他临终时留下的,行将就木的冯裁缝把侄儿叫到床前,让侄儿把那个他整天锁得严严实实的大木箱打开,侄儿本以为那一定是他一生的积蓄,说不定还有些值钱的宝贝之类的,谁知打开之后,发现是一箱子信,每封信都封得好好的,且都贴好了邮票,但都没有写过地址。侄儿极其失望,冯裁缝说:“我一辈子做裁缝,只图糊口,没挣过多少钱,除了这间破房,什么也没有给你留下。这些年里,都是你们夫妻照顾我,死了还得劳你送终,我死后,火纸就不要买了,这些信就当作火纸给我烧了吧,但任何人都不许打开信封,这算是二叔求你的最后一件事。”

冯裁缝的侄儿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没有违背二叔的意愿,果然把那些信原封不动的都当作火纸化了,有几个小孩子们觉得有些信封上的邮票煞是好看,想揭下来,也未得允许。

那些信是写给谁的,写些什么内容,一时在乡村里传得沸沸扬扬,但真相已被冯裁缝永远的带走了。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

  • 【走进历史】故乡里,带我回到往日的乡村生活

    又一个冬日周末的时光里,虽然没有阳光,而且还有几分寒意,但空气清新.和家人又一次走进故乡里. 真的是重回故乡里,再续故乡情: 大夫祠门前右侧的旗杆夹着高高的旗杆: 有多少梦可以重来?背着幼儿,带着简单 ...

  • 修拉锁记

    长身羽绒服的拉锁掉了3个牙子,锁头很容易滑脱.一大早,我跑到小区附近集修车.修鞋.修拉锁等手艺师傅的小街,打算把它修一修. 寒露时节的早晨,天色灰蒙蒙的已经有些凉意了.身怀绝技的师傅们还没有到,我站在 ...

  • 裁缝‖文/丰亭

    裁缝 西河街今年新开了一家裁缝店,店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专做中式棉袄和夏衫. 这本就是受众不大的款式,老人家开价却高,一件3000. 虽是如此,耐不住老人家手艺好,倒也零星有几单生意. 我在今年春 ...

  • 一个故事给我的启发

    作者:遂平县沈寨镇中心小学 王秀明 上个星期,我们在评讲语文练习册时,有一篇阅读理解引起了我的兴趣,短文题目是<魔力手套>,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有个小裁缝向老裁缝拜师学艺, 可是小裁缝很懒惰, ...

  • 京江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裁缝铺 文/墨砚

    我父母当年结婚的时候除了"三十六条腿",还有"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如今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还有人在使用,而缝纫机随着成衣的价廉物美渐渐淡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七)巧手裁衣三十载,一代风尚中山情

    裁缝,也叫"缝衣匠""成衣匠",古代叫"缝人""缝子""缝工""成衣人"等.上世 ...

  • 如姐姐

    如姐姐 作者:郭文华 我妈生了我们兄弟四个,我没有姐姐和妹妹.二姨妈家大女儿,给我妈当干女儿,像亲姐姐一样疼着我. 二姨妈的大女儿叫"黄如英",长得非常漂亮,我们都亲热地叫她&qu ...

  • 一台缝纫机,养活一家人

    这次南返,顺便到"海子故居"转了转.在纪念馆陈列室里看到一台脚踏式缝纫机,出土文物似的锈蚀得很厉害,顿时遥远的岁月倒流过来,让我想起记忆中的乡村裁缝. 三四十年前,乡村里的人们所穿 ...

  • 裁缝必备手艺,娃娃领这样做,不会外翻,平整好看

    裁缝必备手艺,娃娃领这样做,不会外翻,平整好看

  • 散文||我的理想是做个裁缝

    我的理想是做个裁缝 王文婷||陕西 想做个裁缝的愿望,大概是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那一年的腊月,我家人来人往,都是拿两张红纸找爹写对联的.农村的冬天很冷,家里唯一的蜂窝煤炉子,被写好对联的主家用来烤 ...

  • 这对承载记忆的刮浆刀,属于裁缝店的旧辰光 | 我家的老物件

    ' 人们对老物件的钟爱是种情结,我也是.这对刮浆刀是我收藏最久.影响最深的老物件,一把呈三角形.一把呈铲子形,重量近乎一双筷子,而表面附着些许"包浆",它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我儿时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