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科书式电影 Margin call:要搞垮一家投行,先干掉这个人!

扑克投资家 2017-10-24

金融教科书式电影 Margin call:要搞垮一家投行,先干掉这个人!

扑克投资家 2017-10-24

金融教科书式电影 Margin call:要搞垮一家投行,先干掉这个人!

扑克投资家 2017-10-24

2017年11月6日,由扑克财经和CME在北京l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论坛」暨颁奖礼倒计时13天!来自国内外顶尖企业的风控最高水平的管理层、决策层专家的主题演讲和专题发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石油、中金公司......

兵工物资、五矿集团、托克投资、S&P Global、中粮集团、嘉吉投资等等重量级嘉宾均已确认出席,共同把握风险管理行业核心逻辑;论坛获悉多方权威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收获真知。

请登录「扑克财经App」访问活动页面,或请关注「扑克投资家」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文 | 郁春申

来源 | 扑克投资家,ID:puoketrader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这两天已经不是单衣衬衫照样潇洒自如的温度了,冷空气早早地把秋意吹散,也把出门的欲望都给打包卷走。

看着阴晴不定的魔都天空,不能出游、不愿逛街,于是乎还是窝在家中泡杯咖啡,看看片子补个剧最为惬意。

《英伦对决》得留给影院,《白夜追凶》又刚刚完结,为了安慰自己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从华尔街的老片里挑挑拣拣,看厌了那些纸醉金迷的,最后给自己选了一部margin call。

伴着窗外的“早冬通牒”,在电脑里品尝下《商海通牒》的魅力。

Margin call的中文意思,其实远没译名来得那么文艺,直译过来是一个冷冰冰的专业术语:追加保证金通知

说它冷,是因为所有进行保证金交易的人,在看到这个通知时往往会感到彻骨的寒意:你离爆仓、离血本无归,只有一步之遥。

而电影在一开始,就把这股寒意定在了基调之中。

投行内部大面积裁员,在公司任职了19年的风控总监Eric被扫地出门,所有权限说收就收、手机说停就停,华尔街冷酷之风扑面而来。在走人前的最后时刻,这位倒霉的老领导把一个U盘交到了下属的年轻分析师Peter手里,毫无疑问,U盘里的内容成为了之后电影的核心。

当晚同事们都去酒吧happy,唯有身受“托孤”重任的Peter备受鼓舞,选择独自待在公司跑模型加班。老天爷也没有辜负他的勤奋努力,“奖励”了他一个残酷的现实:由于使用了错误的估值模型,公司已经走在了破产边缘,套用剧中人物的话来说,就是“只可惜,我今晚站在这里,什么也没听到,只有寂静。”

I am standing here tonight,

I am afraid don't hear a thing,

just silence......

那么这个“菜鸟”是怎么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呢?

他把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动态资产池进行了现金流回测。首先用两年的统计数据,统计回测风险因子同资产池单个资产的现金流关系,估计参数出模型,然后把波动率水平延展了大概10%~15%,并把从近两周风险因子的实际表现输入到了这个新模型,观察担保债务凭证表现。结果一出,现金流的实际损失出现的频率和程度超过风险价值模型预测,尾损过大,意识到模型可能有问题。

然后就是Peter比他的老上司Eric做得成功的地方,他首先把流动性冲击对资产池的影响做了计量更正,然后把市场极端对copula相关矩阵的计量影响也做了更正,最后还把账簿上没有出表等待打包的MBS资产和已经打包但是还没转手的担保债务凭证价值做了正确的计量更正。发现有不少MBS资产中隐含的看跌期权按老模型估值显示的是虚值期权,但是按新的模型测算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实值期权。

简单来说,根据新模型,市场一旦下跌25%,这些曾经带来无数收益的MBS就会产生超过公司市值的损失,导致这家投行立刻破产!

之所以他被裁掉的老板Eric没做出来,原因有两个。第一,关键的流动性风险因子隐藏在残差项里没有被正确的描述出来,回测也无法通过统计P值显著性测试;第二,copula矩阵用着简单做起来难,相关的统计学课题是博士生们每天消耗无数脑细胞攻克的难题。

所以为什么电影里一票高层间支支吾吾相互扯皮,背后暗示其实大家早就明白这会出事,但在Peter把模型做出来前打死也没人愿意提出不做这个业务呢?原因就在于你虽然知道有房地产泡沫和利率上升对CDO有巨大负面影响,但你既不知道影响程度也不知道影响的方式(市场间影响的传导机制)。你啥都不知道那你还站出来说那不是和股东、董事局都对着干么?全剧里只有工程师出身的Eric一根筋做了傻事儿,华丽被裁。而我们伟大的Peter同志MIT火箭专家出身加上运气不错,加班建模成功,深藏功与名。

于是,通常给别人发通知的投行这次自己遇到了margin call,时限则是24小时。

电影的主要篇幅都花在了抛售前的利益斗争中,实际的交易只占了2分钟。下面的交易员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在最短时间内把自知一文不值的证券抛售给了以前的交易伙伴,相当听话。

最终,证券被抛售一空,公司逃出生天,大老板心安理得继续传授“真理”;至于那个倒霉的风控总监,在影片结束时留下了一个坐卧在前妻花园中的孤寂身影。

套路吗?很套路。普通吗?不普通!

过往的华尔街电影,同样充斥着利己主义、充斥着贪婪、自私、冷酷,却都聚焦在交易员们从底层开始如何通过惊天一搏成就事业,接着就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视觉刺激。然而这次的margin call,则选择把子弹射向投行本身、射向了成就交易员们光辉事迹的杠杆的对立面——风控

回到电影开始时,风控总监的落寞离职拉开了整个危机的序幕,也向我们彰显了一个道理:风控部门若是传来噩耗,整个企业就会迅速垮塌。

风险和收益是对双生子,大部分员工存在的意义都是给公司带来更多收益,相应得他们自己也就能获得更多回报。可是风控与之相反,当所有人都对膨胀的收益率说“yes”时,“no”这个词得由他们发声

那些忽视风控、压制风控、缺乏风控甚至没有风控的企业,往往最终失足于风险和收益共舞的悬崖,坠落谷底。

长期资本管理(LTCM)、德国金属(MGRM)、住友商社乃至巴林银行,皆未能幸免。

信手翻来,失败案例总是随处可见,且如今的市场上依旧在不断地重演着同样的戏码。那么,有没有谁、或者哪家公司,能给风控作个“正面典型”呢?

并不简单,风控的最高境界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不出事儿就是最大的喜事儿。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惊涛骇浪之下,还真有一位风控大师成了事、出了名。

谁啊?别急,不妨先来参阅一番大神语录,猜一下是哪位老熟人。

风险、是来自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要能不犯重大的过错。

猜着了没?再给个提示:这位风控大师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江湖人称“股神”。

没错,就是巴菲特!

 

这么多年来,人们从巴老的成功中总结了无数的投资经验,从选股到生活习惯,甚至樱桃可乐都成了长盛不衰的“网红美食”,可是除了股神的光芒外,他风控大师的本色又有几人能够看穿?

巴菲特很早就对外明确宣布,自己不单是伯克希尔的CEO,同时也兼任着公司的CRO(首席风控官),对于“保住本金”这条原则,他有着极深的执念。即使在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市场风雨飘摇时,巴菲特也通过自身极高的风控水平帮助公司不断斩获收益。

伯克希尔公司在当时以50亿美元购入了投行高盛的优先股,但在购买条件中设下层层条件控制风险:每年10%的优先股年息、10%的优先股回购溢价、以低于市场价8%的价格认购4350万普通股的认股权证。

一套组合拳下来,2011年3月高盛回购股权时,巴菲特在2年半内斩获了35%的收益,合计17.4亿美元。2013年10月,认股权证到期,收益直接转化为1300万股高盛股票,巴菲特以零成本跻身高盛十大股东之列。

至于他选股时对于年报和行业的潜心研究、避开科技股泡沫、2000年清空两房股票、2002年低价购入中石油又在2007年抛出,背后都绕不开对“风控”二字的深刻理解。伟业背后,绝不仅仅只有对于收益的渴求,更关键的是对于风险的精准把控。

只有看清了悬崖在哪,才能安心亲吻收益!

至于现在看文章的你,觉得自己的风控水平到了哪个level?

是初出茅庐的菜鸟?还是堪与巴菲特匹敌的超级大师?

不懂的、不服的、不知道的,不妨都用下面的试题pk一下

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