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其实都是输家
今天从下午到刚刚一直在连轴转的听各种电话会议,今天就简单聊聊。
现在医药行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领域不断孕育新的投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可能不那么容易把握,我还是会尽力去分享一些研究的行业和有意思的行业和公司,我也依然认为医药行业是大家未来最有配置价值的行业之一。
对于不同专业水平的投资人,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是选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还是自己有时间做比较深入的研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更加从容的投资。
上周我写了一篇关于集采常态化的文章《集采常态化下的创新药投资机会》,同时上周三也就是2月3日是第四批药品集采落地的时间,大家现在应该可以真正的感受到集采常态化的意思了。市场对集采落地已经基本没什么反应了。
可以说市场对集采的预期更加长期化,投资中,趋势性的因素远比短期的一两个产品中标与否重要的多,而大多数的投资人都还在斤斤计较公司这个产品中标了、那个产品没中标的影响。
上周看到insight数据库统计的前四批药品集采中中标产品比较多的几家公司,很多媒体都在大肆报道集采中的大赢家是谁谁谁,但还是我们从第一批集采开始就在强调的一句话,“每一次的药品集采都是对创新药投资逻辑的强化”,去年器械集采完了以后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调整一下:“每一次药品/器械集采都是对创新药/创新器械投资逻辑的强化”。
这里要从两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第一个是集采中标的公司是不是赢家?从那个角度来说是赢家?第二个是创新药的投资趋势?
首先第一个问题,集采中标的公司是不是赢家?前三批集采合计涉及到112个品种,加上第四批集采的45个,合计是157个集采品种,中国生物制药在四次集采中累计有21个品种中标,占比13.4%,石药集团在四次集采中累计有18个品种中标,占比11.5%。
除了江苏豪森以外,位列其中的公司里,只有中国生物制药有一个创新小分子靶向药安罗替尼(分子也是买来的),江苏豪森现在有四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包括吗林硝唑、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氟马替尼和阿美替尼,其中潜力最大、有希望挑战一下成为三五十亿品种的只有阿美替尼。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恒瑞医药做了什么事情呢,2019年10月9日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第一批药品集采扩围刚刚结束),孙飘扬再次提到在2018年第一批药品集采试点之际就已经下定决心把一些一致性评价进入后期的产品项目停掉,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
当时同在现场的有复星医药的陈启宇和康哲药业的林刚,陈总提到的是“从并购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购本身是一门学问,也要学习,其次我们也要不断向恒瑞学习创新”,我们的确看到复星医药在创新转型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研发效率和成果,直到现在来看的确是和恒瑞的差距在进一步的扩大。
康哲药业的林总表示,“砍去仿制药项目是砍去没有竞争力的一部分,前瞻性的仿制药一定会做”、“未来的医药行业一定会分层,也不要用创新压倒一切”。我对康哲药业和林总没有任何了解,但是林总后一句话是对的。
未来的医药行业一定会分层,中国也需要仿制药企业来替代原研产品,从而切实降低我国老百姓的用药负担,但是仿制药的定义就已经明确了他就是一个比精细化工行业稍微高端一点点的行业,拉长时间来看也注定了有限的成长空间和投资回报率。
而创新药企业承担的是和仿制药完全不同的历史使命,是让我国从全球制药大国走向全球制药强国的核心一步,所以不同的医药企业是有不同的“分工”和“历史责任”的,靠前的仿制药是不是有意义?当然有意义,但是对于一家想要全力做创新药的公司来说,还在沉迷于进度靠前的仿制药也能赚钱这种思路下,必然是跟不上大部队的。
每家药企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管是资金还是人才,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石药集团、华东医药都是国内研发投入非常靠前的代表性的公司,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公司这几年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老品种受政策冲击后增长乏力的问题,对应的公司估值也被一压再压。
这些公司过去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未来不排除也会有好的表现,但是至少我们站在当前时点来看他们转型创新药已经失败了一半,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前瞻性的仿制药还是有价值的”这种思想之下,使得这些公司这两年一直被动的跟着医保政策走,没有足够的主动权。
所以回到标题的问题,在四次药品集采中,这几家公司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创新药转型中,这些公司是输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维持公司庞大的“基本盘”,通过能赚“快钱”的仿制药,毕竟做一个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才花几百万,一两年的时间。
而做一个新药既要承受大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投入,又不能快速创造收入和利润,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所以“前排仿制药+创新药”的策略看起来是那么有道理,却带来了和恒瑞all in创新药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在未来公司的业绩上会持续的体现。
......
再简单谈一下第二点,创新药投资的趋势,同样是上周这篇文章的文末,我写到对创新药企业的投资思路,核心观点就是更加聚焦头部、差异化产品、技术、团队和公司创新基因。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多次强调大家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关注度,一个方面是科创板,第二个方面是港股,大部分优秀的创新药、创新器械和互联网医疗龙头公司并没有在A股上市而是选择在港股上市,因为港股的上市规则更简单,国际机构投资者对龙头公司的价值和估值认知更加充分。
我们前段时间统计了科创板上市的所有16家创新药企业上市后的表现,结果发现所有16家科创板Biotech公司在上市后最新的股价都是低于上市首日开盘价的,有的甚至是腰斩不止。客观的说科创板的创新药公司质量上的确是和港股有一定差距的,但是科创板上市后A股投资者这种完全无效的、估值泡沫化炒作的定价,使得原本应该给投资人带来不错回报的板块反而成为价值的坟墓。
而港股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家biotech龙头公司,股价却在过去一年里屡创新高,其中有纳入港股通带来的流动性改善的因素,也有产品进入兑现期从而提高了其对自身研发与商业化能力结合的能力,或者说是提高了长期成长确定性。
今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不足十年的biotech龙头之一——信达生物的市值一度超过了国内老牌制药企业中国生物制药的市值,而两家公司2020年的营收预计相差超过10倍。
最近也在思考如何调整公众号的内容分享,目前计划的是春节后将会取消每周日晚上的“周报”栏目,改为每周两篇的行业/公司解读,一方面是投入更多精力在日常的投研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公众号内容分享的质量。
公众号内容的分享对龙哥来说也需要一个反馈的过程,大家多给一些鼓励,龙哥也能持续分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