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 | 赵成现: 收音机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收  音  机

文|赵成现

智能信息时代,说起收音机,似乎是落伍的话题。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提起收音机,总是情有独钟。

四十年前,一个村庄有一台收音机就不错了,并且是一个村庄人民的精神文化依托。一日三餐,老老少少的村民都会端着饭碗依偎在有收音机的主户门前,或靠墙蹲着,或依树而坐,或干脆脱一只鞋就地坐着,为的是听新闻,听评书。评书尤其引人,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总是在午饭前后开播。为了听评书,主妇们提前做饭,晚一点儿就会得到丈夫的责骂、孩子的埋怨。一碗饭吃完,父亲央求孩子回去再盛一碗,孩子又让妈妈回去捎一碗,谁都不想少听一句,都怕岳云被金兀术困在长蛇阵内;都想听听武松咋收拾蒋门神……为了一碗饭,大人骂小孩不听话,小孩埋怨大人不会也弄一台收音机。

一台收音机二三十块钱,红薯干八分钱一斤,没有三四百斤红薯干是抱不回来一台红灯牌收音机的。当年村里一家三个上初中的兄弟为把“红灯”抱回家,起红薯那几天,兄弟三个不分昼夜到地里遛红薯,切红薯干,最终拉着一拉车红薯干到集镇上换回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兄弟三个围着收音机,不吃不喝都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时收音机播放的节目丰富多彩,有人人关心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有全民参与的《广播体操》;有儿童喜欢的《小喇叭》;还有老人爱听的戏曲。

每天早上六点半,伴随着《歌唱祖国》的乐曲,《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准时开播。消息闭塞的乡村里,收音机使人们知道了“打到四人帮,人民喜洋洋”,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福音,明白了“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收音机里也传来了国际上的风云变幻,总统掌权,石油大战。

听,上午十点整,通过收音机传播到高音喇叭的广播体操铿锵有力。“现在开始做第六套广播体操……”虽然身处农村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广播体操,但是每每听着那振奋人心的音乐伴奏声,也会顿时兴奋起来。

一到下午四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随之,孙敬修爷爷、曹灿叔叔、康英阿姨就笑容可掬地从收音机里传出了和蔼可亲的话语。小朋友们围着收音机静静倾听着,有的小朋友甚至把耳朵对着收音机,似乎曹灿叔叔是专门给他讲的。《西游记》、《高玉宝的故事》、《小叮当的歌声》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铭记在心。

农民关心天气预报,收音机整点就预报了天气。记得八十年代一个喜欢模仿天气预报的人,不管到不到整点时间,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地重复着天气预报的内容。于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一见这个人,就会让他学说预报天气。只见这个人一只手拽着一只耳朵,口里念念有词:“滴——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八点整,现在开始预报天气。今天上午,晴天,东北风二级……”他那滑稽的动作,逗人的声音惹得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家乡人爱听戏,收音机里的豫剧、越调、曲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唱出了巾帼英雄的气魄;越调大家申凤梅的《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使人领略了诸葛亮的智慧;曲剧皇后张新芳的《陈三两》让人懂得了世间的冷暖悲凉。特别是曲剧名丑胡希华的《屠夫状元》《李豁子离婚》的唱段,大人小孩几乎都能哼几句。因为听戏,妇女们忘记了手中的针线活,男人们立在收音机旁跟着哼唱,忘记该去干什么。

收音机的波段有长波、中波、短波,不同的波段有不同的节目。为了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人们拧住收音机调台的旋钮不停地旋转。当时邻村一个青年听说“敌台”能够寻找随国民党去台湾的亲人,就利用夜深人静的时刻偷偷听“敌台”,想寻找去台湾的爷爷。并按照“敌台”提供的地址往外写了一封寻亲信。结果,信没有寄出去,自己被叫到保卫组询问了半天。

那个时代,收音机虽然只是个半导体的,但却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没有收音机,就没有录音机,更不会有电视机的诞生。今天,智能手机已经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有收音机的家庭完全可以把收音机当做古董收藏起来了。

感谢收音机,使人们通过收音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感谢收音机,使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不再匮乏。

(2019.01.4.)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赵成现,河南邓州习营人,从教三十余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阳市优秀作文教师,南阳市优秀文学社团辅导教师。乡土文学爱好者,邓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探究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整理的文章大都在报刊杂志上交流过,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出版的散文集《留住逝去的乡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0)

相关推荐

  • 不可思议的来访者

    不可思议的来访者 文/申力 一阵沉闷的敲门声,惊醒了睡在床上的王小君,他迷迷糊糊地问:"谁呀?" "是我,大爷,我是来看你的."一个年青人的声音传进了房间. 王 ...

  • 【三秦文学】李书忠​:【祖母的“戏瘾”】(散文)

    祖母的"戏瘾" 作者:李书忠 "岳飞出兵金兀术,马蹄声哒哒哒--如雷贯耳,他一个动作疾如闪电,快步流星--" "只听得吱溜溜溜--哐的一声,城门大开- ...

  • 万安峰‖散文:遥远的收音机

    遥远的收音机 文/万安峰 三十多年前,电视机还是大多数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但收音机却是家家必备的. 记得我五岁生日那天,父亲风尘仆仆从省城赶回来,连汗都来不及擦一下,就把手上的旅行包放在桌上,然 ...

  • 那时候(二):收音机

    现在想听歌的时候,非常方便的打开手机就会实现,不像那时候,非得等收音机里播放才能听,由此,很自然地就想起那时候的收音机-- 父亲特别喜欢听单田芳讲的评书,每到中午吃饭时,父亲都会按时收听,我们不喜欢, ...

  • 【随笔】70后的收音机时代

    70后的收音机时代 乾州碎娃 9月11日,单田芳老师去世消息发布的第一时间,我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位艺术家,纪念这位为我开启文学殿堂大门的德高望重艺术家.但是,因为刚开学,学校工作琐碎而繁杂,不愿因个 ...

  • 偷听敌台

    偷听敌台 邱贵平 自从有了电视机,人们便彻底告别和遗忘了收音机,而收音机曾给我们.至少我的童年和少年,带来多少欢乐和刺激. 当年除了手电,我家那台"红灯"牌收音机,是村里唯一的高档 ...

  • 散文界 | 赵成现:橘生淮南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橘生淮南 文|赵成现 五一去宜昌,火车过当阳后,可能是为了火车错轨,火车就走走停停,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结果走了一个多小时.车上的旅客借此就欣赏了两边的风景. 隔着车窗而 ...

  • 【阅读悦读丨散文】赵成现《黄球鞋白球鞋》

    [阅读悦读丨诗歌]海淼<爱你这一站>(外一首) 文/赵成现 [作者简介]赵成现,中学高级教师,民俗文化爱好者,致力于整理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所写的<过大年><老家的新年味 ...

  • 赵成现 | 两毛钱

    前两天,看电视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心酸的故事--那年春节前,喜欢蹦跳的孟广禄一条裤腿烂了一个口子,他母亲想买一轱辘线缝补一下他的裤子,让他过个好年.当时,一轱辘线就七分钱,而 ...

  • 赵成现 | 跑旱船

    大年过到闹元宵应该结束了,然而家乡人却还要再过正月十六,并且还有传统的民俗在期待着没有过够年的人们去传承. 正月十六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先放一挂鞭炮,算是辞年.然后开始做早饭,早饭一般是稀饭,配上前一 ...

  • 赵成现 | 情系七里河

    星期天闲着无聊,同邻居一起到七里河边剜荠荠菜.因为时令适至春分前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然开春以来,雨水稀少,空气干燥,但是靠近河边,各种杂草还是显得生机勃勃. ...

  • 赵成现 | 采茵陈

    下午放学,看看天色还好,就约妻子一起下河采茵陈.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又要降温,并且随后连续几天有雨雪,再不去采茵陈,恐怕就要错过采到真正茵陈的时机了. 茵陈是一种中药,属于菊科植物.<本草拾遗& ...

  • 赵成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寒露过后,农民们开始腾地备耕小麦,田野里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薯秧也挣扎不了几天.虽然说"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但是大家还是要趁天赶紧腾地翻耕,遇到墒情好把种子播种到地里才算吃了定心 ...

  • 赵成现 | 空筒袄

    临近冬至,气温骤然下降,早上晚上均在零下几度,一股股凉气在西北风的吹拂中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人们开始加衣服.戴口罩,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严寒.我也赶紧找羽绒服.棉裤.皮靴.手套.耳帽等严冬中必须的衣物, ...

  • 赵成现 | 香椿头儿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各种树木憋足了一个冬季积攒的力量,尽情地吐出自己那绿枝嫩叶,在微风中自由自在地显摆着.香椿树这时候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在枝头安上鹅黄色的嫩叶,家乡人把这鲜嫩的香椿芽称作香椿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