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这儿真美
这儿真美
儿子要写一篇题为“这儿真美”的作文,我让其写学院西门,但没过关,老师让重写。于是,儿子便让我带着走一圈,实地观察到底美在哪。
出小区右转30米进入学院西门,我们由西向东找寻着“美丽”。已是寒冬,繁花早逝,在儿子的眼里,满地飘落的带着成熟韵味的黄叶只有萧条气,已与美丽不搭界了。
在我的导引下,过西门广场,绕过国旗杆,沿着砖石铺就的小道向前十米,便是一条小溪,名活水湾,溪头稍宽处为半亩塘,塘中一石牛仰头而卧,与溪北绿地上直立的五彩牛相映成趣。“活水”、“半亩”之名取自朱熹《观书有感》。溪上有石桥三座,分别为流芳桥、状元桥、栖贤桥。与其它二桥不同的是,流芳桥没有采用台阶,而是随着拱形的桥面平铺石块,走在上面,随时有下滑的可能。儿子问为什么,我笑着说,人要流芳百世,肯定要经历一番艰辛,努力攀爬。状元桥北面立一“圣域贤关”的牌坊,南面紧邻阳明山立一碑碣,上刻朱熹所撰白鹿洞书院学规。到此,便觉整条小溪流淌的都是朱熹的义理之学。
溪南为阳明山,连贯着小区与学院。半山绿竹半山树,十分幽静。春天小笋破土而出,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夏天暑热,山中凉风习习,树荫下捧书静读,惬意无比。山下平坦处立有王阳明先生雕像。先生气定神闲,似乎在讲述着他“知行合一”、“唯精唯一”的心学理念。
溪的源头便是莲池,池如足球场大小。池中四周遍种睡莲,养了不少锦鲤。春夏之季,各色鱼儿水面嬉戏,睡莲次第绽放,让人沉醉而流连忘返。池的东面也立有一石像,不用说,大家也肯定猜出是谁来了。不错,就是那位极爱莲的濂溪先生,朱子光大的理学之鼻祖。冬天的睡莲已枯萎,鱼儿也躺到水底,微波荡起,让人有些许的寒意。而此时,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惊扰,一群野鸭从岸边掠过水面向池的中央而去,天上正好一群鸟儿啁啾着飞过,像是天空与水中的对语。有如莲池,是我们隔着千年的时空与濂溪先生的对话一般。
紧邻莲池的是五柳湖,大小与莲池相似,四周栽种了柳树。这个时候,只剩光秃的柳枝在寒风种摇曳,以其清骨与冬天抗衡着,仿佛让我看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荷锄种菊饮酒作诗的清癯老人。五柳湖处于最里层,四周高出许多,如山谷,树木环掩,有远离尘嚣之味。以此处来记念渊明先生,真是独具匠心,天然之合。与其他二位先贤的雕像相比,先生头裹布巾,身形略显消瘦,正好与先生一生的命运相衬。
一路走来,我用自己知之甚少的知识讲述着三位先贤的故事,儿子似懂非懂。也许是季节的原因,沿途遍植的紫薇、杜鹃、茶花、樱花等错过了盛开的芬芳而被我们忽略,甚至五柳湖的红枫也没有引起儿子多大的兴致。出于对题目单一的理解,儿子的本意就是找寻自然的美,而结果,却跟着我一路追寻着先贤的足迹。我不知道儿子这次作文的重写会是什么样,但是我相信,在似懂非懂中领略了一份厚重的人文之美,对儿子也是一份收获。在三位先贤的雕像前看到他们的生平,儿子问我为什么他们都活得不长。我告诉儿子,与现在的人相比,他们的寿命确实有点短,但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还记得他们,沐浴着他们思想的光芒,说明他们是永恒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的榜样。
不知道等到哪一天,儿子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但我相信,等到了那一天,他就知道,美的定义不是单一的,最美的地方其实就是自己思想的丰富和内心的纯一。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查裕钱,1978年出生,军转干部,现杂役于九江学院,喜欢传统文化,犹喜周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