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北临洋面,南联千米外的横浦、二千米外的新碶,隶属于横浦村。顾名思义它由临海的三座山组成。由于小地僻,名不见传,因而无论官方或民间,以下三山称之。其中东、西二座主山,这里姑且称为东山西山,它们之间有一条七十米长的略高于海面的带状狭谷,洽东、西两座小山之间的通道。一九六八年,在这里修建成了下三山大闸,这是后话。两座山下别居有十几户渔家。距东山角最北端的百米外,另有一座小山岛,也是三山之一。每当潮退水落后,与南边的东山涉涂相通;潮涨水高时则沦为汪洋中的孤岛。若登上这座二十米的小山岛,远眺金塘洋面一览无遗,过往船只尽收眼底。这里确是望海赏景的好地方。
下三山的故事
相传八十多年前,东山脚下有一经商的富户,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娇美女儿,到了十岁谈婚论嫁时,父母不舍宝贝女儿外嫁,选得一位附近江的常下南洋做生意的精干小伙子,作为上门女婿。双双十分喜欢,深深相爱。甜蜜的新婚满后,二十岁的新郎置备了絲绸布匹、茶叶杂什,依依不舍地辞别新媳妇,跟着同伴合乘一条经商帆船远下南洋。没想到去竟三月不见回影,半年杳无音讯,急得已成江嫂的新娘子寝食无味、卧不安。以泪洗面的江嫂,难受思念的煎熬,就选择平浪静的大潮汛,在父亲陪同下,三差五地踏着一双莲花脚,颤颤巍巍地过百米沿海滩路,登上小舢板摆渡过海,然后费劲地爬上二十米高的北,向金塘港洋面痴心瞭望,祈盼夫君能平安回归。每当远海偶尔出现点点白帆,望眼欲穿的江嫂就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紧紧盯着帆影长望。但那帆影又向另一方向渐行渐近,渐至不见踪影,江嫂沮丧失落的神情难于言表。
如此每月几次,几年如一地登高远眺,虽说等来的总是一场空,但是明知希望渺茫,江嫂仍痴心不改,不畏艰难地坚持登山北望。这种思夫心切的望举动深感染了乡邻,时间久了,于是当地人就自然地把这座无名山岛私称为“北望”。
下三山的故事
再说下三山的西山脚下,原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供奉着观音娘娘的神像,乡里皆称之为娘娘宫。为保出海船只平安回归,这里成为渔民们念经拜佛、向观音娘娘祈求平安的场所。民间颂,凡有难之事,只要向娘娘菩萨诚祈祷,似乎都会得到帮助,且往往很灵验,因而寺院虽小,却香火不断。不幸的是,一九三九年的一天,从金塘洋面窜来一群日本兵,竟毫无人性地一把火把三间娘娘宫烧成焦炭瓦砾,夷为平地,到此时已荒废两年。一贯宠爱儿的父亲,蓦然想起,主意遂定,重建娘娘宫?这样便可以让女儿入宫尼,既修身养,分解女儿的痛苦,又能避免女儿盼夫君继续艰难危险地海登山,作没完没了的无谓瞭,还可以供众乡亲们也来念经拜佛,共同祈祷出海漁民的平安。此是好事,何乐而不为?于是就联合当地渔民,筹集资金,重建娘娘宫。
果然,那娘娘宫落成后,前来礼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日旺。盼夫心切、矢志不渝的江嫂,虽然不肯从父意削发为尼,但从此天天早出晚归,踏着莲花小步颤颤巍巍地专往寺院赶,跪告观音娘娘,祈求无风云海不扬波,祈祷远去的海船和渔民们一帆风顺平安回归。
光阴如箭日月似梭,无儿无女的江嫂转眼熬成了白发婆。三十年后,下三山的东、西二边围田筑海塘,开山炮驳石塘,眼见西脚下的娘娘宫难以保全,于是在特殊的年代,已痴心于佛的江婆就雇人把宫中的娘娘菩萨请到家中,供奉在前正间,己退居于后间。从此以后,江婆更加痴心敬拜,时时奉香,直到高龄的她弥留之际,竟然面含微笑断断续续地说:“向佛,唯有一求,今天终于如愿:见到了我的如意郎君。为报娘娘之恩,后最大心愿,有朝一能捐献房舍,在这里重建娘娘宫。”然后安祥地闭上了双眼。江老太太去世后,为了成她的遗愿,也了保出海渔民平平安安,乡亲们就自筹资金,把江老太太供奉娘娘菩萨的家,改建成寺院,前殿更名“天后宫”,后殿镌“海不扬波”。从此后,尽管下三山无民居渔人,人烟稀少,但这座观音菩萨的天后宫,祈祷的信徒却络绎不绝,香火更旺。
下三山的故事
又过了好几年,下三山东边筹建东方大港,有关部门把下三山最北端小小的望山正式定名北仑山”,并把洋洋东方大港命名为北仑港。后把这里的行政区域更名为北仑区。从此,、港、区同名,小小仑山就借享誉海外的北仑港码头和日趋繁荣的北仑新城,声大振。
如今,隔海相望的北仑山已用钢质廊桥相连,不再成为孤岛,二十米高的小山顶,新建了入云端的夫台——望海台。登台远望,海景情一目了然。下三山周也再不像当的冷落萧条,但见金塘港的洋面,巍巍巨轮来来往往,北仑山的东、西二边各自延绵十余里的港口码头栉比鳞次密密麻麻,好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下三山,昔日的小漁村如今已成为港城的一部分,而那仑山也像一个哨兵屹立在海边,欣然迎送着无数的远洋巨轮。
本栏目主编:张仿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虞松达,地地道道的种田人,喜爱文学,自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写作,有很大进步,曾在地方报纸杂志发表自己的习作,获得好评。
(0)

相关推荐

  • 三山两塔一条江之两山两塔

    第一次到福州,充满对榕城的好奇.住在市政府对面的宾馆,从窗中望去便是福州的名山:乌山.福州城乌山.于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乌塔两塔相峙,闽江横贯城区,构成"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 ...

  • 【红色记忆】| 虞松达作品:我家来过三趟兵

    SWEETING 母亲在的时候常常和我唠叨说,从前我家来过三趟兵. 那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血气方刚的爷爷独斗劫匪意外身亡后,父亲去上海谋生,母亲与奶奶在老家相依为命.这一年姐姐五岁了,母亲又有了身孕,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难忘祖宅 牢记祖训

    难忘祖宅  牢记祖训 泰丘涂地木碶跟,大屋虞家称豪门.这是当初虞家祖宅落成后流传于泰丘畈周边的一句谚语.18世纪初,大屋虞家始祖--贞耀太公根据当时清朝官府允许民间围塘垦地的政令,从邬隘扎馬来到泰丘畈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风景这边独好

    前几天我游张家界,当天下午就去了风光旖旎的凤凰古城.沱江两岸的古城区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美丽而古朴.由各具特色的虹桥.跳岩桥.雪桥和华南大桥相连接,形成这一个独特的"古城青山抱,沱水穿城过.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我的婚衣

    小时候,逢年过节能穿上一件由母亲自缝的粗布新衣,简直就象得了元宝似的,能让我前前后后高兴好一阵子.俗话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自己在兄弟中正好是排行老三,青少年时期虽没有被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父亲的百岁人生

    为人之父十有八九深受子女们的爱戴和崇敬,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他令我骄傲,令我久久怀念. 父亲出生在贫寒家庭,年幼时意外丧父,使原已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困境.祖母在掏空了家底苦撑二年后,迫不得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汉乘风登云楼

    我老家的祖基地处现在的明州路和长江路交汇处,曾称"虞家大屋",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分老屋里.新屋里.前头屋和三间头,共四幢坡顶瓦房.我家位居老屋里的西北角,弄堂到底,有后正间.后所. ...

  • 【佳作有约】| 虞松达作品:你说这事巧不巧?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初夏早晨,一位农妇提着礼物来学校,要求老师们帮她寻找昨晚搭救她家落水小孩生命的二位学生.可是一天过去了,老师们查来查去就是无人知晓,更没有人自告奋勇站出来.第三天,一个偶然线索, ...

  • 【文学争鸣】| 虞松达作品: 公公和他的老黄牛

    我长在农村,幼小的时候,就和族里一位公公成了忘年交,常常跟着公公屁颠屁颠转. 公公是一位聪明勤劳的人,年轻时能自制车盘自打船.后来公公家的牛.犁.车盘都归属了互助合作社.由于六十余岁的公公与那十多年同 ...

  • 精细示范仿明山水龚贤作品(远山用笔及画法)第三课你收藏了吗

    精细示范仿明山水龚贤作品(远山用笔及画法)第三课你收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