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海 | 一曲荒芜乡村的生存悲歌 ——读张天敏《墙外的繁华》

一曲荒芜乡村的生存悲歌
——读张天敏《墙外的繁华》
文|王光海
以长篇小说《女人桥》、《张仲景》、《情人山庄》、《生命行板》和小说集《半醒》等作品闻名遐迩的邓州市作协张天敏主席,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散文集《逝梦的河》、《流年》、《千恋幕》和《回眸鲁院》等,无不显示了她的实力。
张天敏执着的关照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变迁和道德伦理的变异,乡土文化的迷失、衰败与没落常常令作者痛心不已,其作品常表现传统农村的衰微走向和农村百姓精神家园的荒芜。
小说《情人山庄》写一群乡村青年在跻身都市的过程中,认知社会,开阔视野,又一起返乡创业,历经艰难,最终建成了一座现代庄园,反映的就是农民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挣扎和蜕变,也让我们看到了变革时期的矛盾和道德伦理的畸变。
昨天拜读了张天敏的散文《墙外的繁华》,心灵再次被震撼。该文传达出作者对乡村文化的悲哀,让我看到了一部分村民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他们身上缺失的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做人尊严,如何根治他们的精神疾患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荒芜的乡村
“城北那片田野,是我过去经常散步的地方。沙滩连着草坡,柳林与老瓦房构成了一片宁静端庄的田园,正是王维笔下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文章首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纯净、生机盎然的田园风貌。让我们头脑里立马跳出许多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多么优美的田园诗啊!
如果时光倒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冬天,漫步田野,满眼尽是绿油油的麦苗、油菜、豌豆等农作物,给肃杀的冬日增添无限生机。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家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妇女所谓的“386199 部队”,农村耕地荒芜现象越来越严重,昔日热闹非凡的乡村日渐萧索衰败。
“没有工具棚,锄头锨把往哪搁,包谷穗,瓜果收回来往哪存,庄稼秆更没有堆放处了。小厨房里支不下面条机,锅台上放不下蒸馍的笼。房后没有空地种个黄瓜豆角,一天三顿饭样样都得上街买。”
“失去了宅基地,可耕种的土地大幅减少,半城半乡的楼区里,虽有树带园林和草坪花坛,看点多多。可他们看惯了大板块的庄稼地,对这小情小调的园林,夹不到眼角,内心的迷惑,会让好风景失色的。”
“她的背后是杂乱无章的野林丛,里边扔着陈年的芝麻杆,油菜秆和麦秸。……残墙跟下丢弃的易拉罐塑料袋和旧衣物,在原生态的草丛里,夹杂起现代垃圾,赃乱差到了极致。还有农用车把半截车身开进乱草丛中,辗出浓绿的草汁,混在汽油味里,四处漫延。”
我对作者笔下的情景是如此的熟悉,丝毫没有陌生感。
如今,每回故乡一趟,我总会感觉昔日宁静美丽的田园记忆日益被污浊的河流和杂乱空置的房屋所覆盖,看着如此沉寂的乡村,我常常感叹:到底是时代进步了还是农村没落了?
日前,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个悲催的现象发生了:投入巨资建设的美丽乡村,却面临被荒芜的困境。
现在很难再看到庄稼地里人头攒动的劳动场面了,只能偶尔碰见一个弯腰的人,孤独地抬头看看天空。因为劳力限制,没有了过去的精耕细作,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了,从而导致田地退化、土质板结,庄稼很容易发生自然死亡等疾病,产量大减。
青壮年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城市,告别了泥土的芳香和绿色的希望,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用他们那曾经扶犁握锄的双手,驾驭着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在一些人冷漠与不屑的目光中,忙碌着,喘息着,忍受着歧视和白眼,遭受着不幸与苦难,从此在他乡即家乡的颠沛流离中,家园被演化成概念或者意象。
网友墨如水评论道:
“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村落早已成了记忆中的写实画面。桃杏梨栆,瓜果飘香的自然风景消匿殆尽。村边的坑塘小溪,辘轳水井已不复存在,洗衣村姑的身影和她们银铃般的笑声也只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相夫教子,伺弄鸡鹅,劳作田地,缝衣纺线,这个'她’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久居围城,专垒'长城’,扭腚乱舞,不识针线,这个'她’已遍地开花。时代的变迁使我们这个社会丢掉了许多本真,而扑入你视野的又多为噪杂与糟粕。作家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当下的写实画面,让人内心沉重陷入思考。”
荒芜的土地,稀少的人烟,消失的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掠夺式的索取,耗尽了农村的生存资源,使处于乡土之中的人举步维艰,只能无奈地对城市进行防御。
我不大清楚,农民抛弃土地涌向都市是不是时代的必然,我只感觉这满目的荒芜和无边的寂寞带给我的是强烈的震撼和悲痛!
02  荒芜的娱乐
张天敏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乡村的衰败,乡土伦理与传统文化的消亡,是她心中无法抹去的最痛苦的心结。
目前,农村“精神荒芜”现象凸显,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主要娱乐活动是看电视、打牌以及喝酒。
“自从看到了村墙外面的繁华,就想刷新的存在感,哪儿也不去,啥心也不操,一心留在楼前打牌。……家里购物全用支付宝,网购快成村妇们的主流了,谁还去串大街买东西。”
“来牌成了瘾,场场不缺席,一晌不去就过得生不如死,早上睡到晌午偏,晚上电视看到后半夜。一到牌桌上,跟早春苏醒的蛇一样活泛起来。来牌不光能斗地主,还能救命。”
“这有点像电视里的都市爱情,只不过那是发生在职场,这是在牌场。……现在不管是桌上还是床上,得到一场风骚,都方便如摘一片低枝上的树叶。”
作家雾锁残秋(袁荣丽)这样评论:
“物质生活的极端奢华,农耕文化的逐渐没落。空闲下来的手脚就为空荡的心做了嫁衣。牌桌上的输赢又掩盖了多少原始人性的欲念。张主席看到了揭示出了一个沉重的乡村世俗画展。不愧是一位大爱普众生,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
网友空空评论道:
“在作者的笔下村墙外的繁华是一种虚像,像一块华丽的遮羞布掩盖着肮脏和堕落,村里落寞的老人,沉寂在手机游戏中的孩子,与萋萋荒草,摇摇版坠的房屋,构成一幅衰败的乡村镜像,部分年轻妇女的沉沦于牌桌,是乡村背景上的一次败笔,她们听不到作家深深的叹息,对乡村未来无比的担忧。乡村振兴,路在何方?迷失的灵魂,何时归来?这应该是作家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新的课题。”
网友西江月评论道:
“城不城乡不乡的地方,蠕动着一群人不人鬼不鬼的新物种!学会了快递外卖支付宝,丢弃了勤劳朴实与孝道;尝试了风花雪月露水缘,忘却了山盟海誓夫妻情。现代化的铁嘴钢牙不仅侵蚀着曾经肥沃的农田,也噬咬着村民的生活和灵魂。田园没了,田园诗自然无可附丽。”
城市与农村本属于两个独立的地理空间维度,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规则、文化维度。
我不希望看到农村进入混吃等死的状态;我也不希望农村原有的祥和变得鸡飞狗跳、流氓成群;我更不希望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一味的贬斥,使横亘在城乡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我只希望我们还有农村可回,有一片绿色的家园仍然可以呼吸吐纳我们的生存空间。
03  荒芜的亲情
由于长期外出务工,亲友间的情谊逐渐淡薄,有些地方不孝敬赡养父母,兄弟之间争遗产而大打大闹等漠视亲情行为时有发生。
没怎么见过世面的老人,算是农村最后一批宽厚仁慈之人。记忆中的一个儿孙满堂的家族根基开始坍塌,家风越加败落,族人之间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
留守儿童,更是成了家长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老人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总是盲目依顺着孩子,孩子对着老人们总是大吼大叫、指手画脚。
而对于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很矛盾。如今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可是谁来关爱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呢?
网友清平乐评论道:
“这篇文写得太有穿透力了,穿过城乡结合部混杂的文化生态,穿越了新区与空心村的差别,穿越了城市文人乡愁的表层化,力透纸背,写得真好。对浅表时尚的浮生族类,给予痛快淋沥的批判。”
按照正常的社会发展逻辑,应该是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城市成为了宠儿,农村慢慢变成了弃儿。
农耕文明秩序的丢失,传统宗族伦理观念的颠覆,整个农村经历着与时代和社会的脱离和失序状态。年轻人越来越少,失去年轻血液的乡村正在变得暮气沉沉、毫无朝气。
农村已经沦落为的一个又一个空心村,只空遗不被城市接纳的“旧”思想,像孤魂一样游荡在每个乡村的角落,那寄托乡土文明的情感归宿早已荡然无存。
04  “救救乡村”
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这种盲目型的掠夺式人口迁徙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令人震惊:环境污染、水污染、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等种种问题,不断考量和叩问着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
网友微子评论道:
“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在这个城乡并不紧密的结合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物质文明尚在路上,精神文明已经滑坡,是结构呢还是解构?是毁坏还是重建?我们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许,路在坏着,也在修着,这些年,国人的事情,大都是这样。”
网友冷暖自知评论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若不能协调发展,就可能促使畸形“文明”的肆意疯长,给这原本和谐的世界添堵,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了隐形的绊脚石。张主席笔锋犀利,痛斥时弊的警示金言,希望能唤醒某些人的良知,重新回到奔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来,将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张天敏观察到了乡土文明的日益凋敝,寻找着乡土情感的回归,渴望重建乡土的精神家园,替乡村人探寻一条可期许的精神出路,彰显了作家的良心与责任。
了解张天敏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拿着笔杆直指社会现实的作家,时刻关注着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走向。她正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记录自己对乡村发展现状的认知和体察,引发人们对农民真实境遇的思考与追问。
如今的农村,弥漫着一丝回归自然的人性与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情味失落的时代产生碰撞的气息。
在城市文明的无情侵蚀下,几近荒芜、凋敝的乡村还有没有诗意的未来,是否还残存着最后一丝乡土文明的气息?
张天敏在文章最后写道:
“我在村子里转来转去,看到听到的,都是村墙内外的风传雨闻,这里再也找不到王维的半点诗意了。”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凋敝”, 直面现实的散文《墙外的繁华》无疑是张天敏“救救乡村”的“呐喊”。
贾平凹在小说里曾说:“待在哪儿还不都是中国”,说出了中国复杂性。
毋庸置疑,乡村的确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如果城市的问题也被提出来,城市能有多好呢?不也是充斥着抢劫、偷盗、男盗女娼、吸毒、暗箱操作等等吗?
我们无须以城市人自居,也不必趾高气昂的去嘲笑乡村的种种不好。我们更应怀着“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看待。乡村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实践。
失落的中国乡村,终究是不能丧失希望的。
救救乡村!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王光海,河南省邓州市思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轨迹和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求无它,只为生命中一份固执的深爱。

--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王光海   |  美景难解河东苦

杂文荟 | 王光海: 回望、沉思和审美的超越 ——作家赵红俊先生作品赏析

王光海  |  不忘初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王光海  |  似水流年,让影像创造永恒  ——读【时光·影像】

王光海  |  有一种爱叫“回家过年”

王光海  |  怀旧:我们的难舍情结

王光海  |  读张静老师《苏轼的月亮》有感

王光海  |  蚤满华袍:张爱玲的才情与悲情

王光海  |  聚欢-----以文学的名义

余涛,丁建,辛廉颇,王光海等  |《足疗》读后感

王光海  |  现代官场现形记——试评微小说《夏》

王光海  |  因为坚持  所以出彩 ——记河南省第六届名师陈清波老师

王光海  |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王光海  |  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重读《边城》有感

王光海  |  追寻教师的幸福-----聆听申淑敏老师报告会有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