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封髓丹治疗上热下寒
2018-09-08 22:53
X
先举一个病例:
患者,陈某,女,61岁,2015年4月8日来诊。自述常年腹部不适,腹泻,打嗝严重,每日饱受其苦。辗转丹东本地医院,沈阳各大医院包括辽宁中医消化内科某知名教授仍无好转。已近绝望。现代医学检查浅表性胃炎,余全部正常。胃怕凉明显,随情绪加重,时有心烦。舌苔白腻,舌质暗,边尖红,脉左沉弦,右沉弦无力。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温中疏肝健脾之法。处附子理中汤加减。黑附子20g炮姜25g肉桂10g白芍50g丁香10g沉香10g厚朴30g吴茱萸15g炒白术15g香附20g茯苓50g升麻5g柴胡5g防风5g炙甘草30g,加生姜10片,大枣5枚7剂,自以为必效。一周后来诊毫无效果!病人已无信心治疗,经过劝解言最后7副,如无效果另请高明。反复辩证,病人打嗝明显,烦躁易怒,胃怕凉而已受寒更为加重,舌根黄腻,辨为寒热错杂,拟潜阳封髓丹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调方为黑附子30g高良姜25g砂仁25g黄柏30g丁香10g旋复花30g代赭石30g吴茱萸20g桂枝40g生薏米30g茯苓50g栀子15g淡豆豉25g郁金20g,加生姜20片,7剂。 潜阳封髓丹以鼓动肾气,引火归元并泄下焦湿热,大剂量桂枝平冲降逆,吴茱萸暖肝寒而涵肝阳。近日家属电话告知,多年疾病已痊愈。感中医博大精深,吾只窥皮毛而已。(王波记于2015.5.4)
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上浮”证应用举隅
(本文发表在2013年度《北京中医药》杂志上,懂中医的自然明白内容)
【摘要】 虚阳上浮证临床多见,但多数医家却不能辨识。中医火神派流派年轻,但对虚阳上浮证辨识准确,且尤以潜阳封髓丹的应用堪称一绝。潜阳封髓丹药物组成简单,但对虚阳上浮证的治疗效果临床显见,是火神派最常用的手头方。本文从病例角度浅析了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上浮证临床应用,堪称广泛。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 多食 耳聋 善怒 眩晕 虚阳上浮
虚阳上浮证临床广泛存在,并非重病之后阴阳离绝之前方能见到。而应用潜阳封髓丹一方治疗此类病症,可谓得心应手。
(以下为潜阳封髓丹方解)
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其中,潜阳丹为郑钦安自制的抚阳方,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甲6g,甘草15g。名医郑氏解说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医理真传·卷二》)。
封髓丹阳原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组成:黄柏30g,砂仁21g,甘草9g(郑氏拟定剂量)。本方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之,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闭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
郑氏解释说:“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 “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痛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医理真传·卷二》)。对封髓丹一方赏爱之情跃然纸上。吴佩衡等常将此两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以下为作者个人病例)
临床应用此方得法,辨识“虚阳上浮”之证且用于杂病,用之得当,应手而愈。现例举笔者临床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多食
患者,女,40岁,2011年3月19日初诊。患者自述饥饿无度,每日4餐尚有饿意,时有呃逆、口苦、反酸、大便秘结;伴乏力,口不渴,胃凉,睡眠欠佳,舌淡润胖大,脉沉弦无力。门诊查血糖,血生化检查均正常。肝胆脾胰彩超正常。其余相关理化检查亦正常。多方求治无效。辨为阳气不足,不摄阴气,虚火上浮之上消之证。治宜温扶元阳,引火归原,纳阳入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黑附子15g,干姜10g,肉桂10g,茯苓30g,黄柏25g,砂仁20g,龟板15g,桂枝15g,炒白术60g,泽泻10g,桃仁10g,柴胡15g,黄芩15g,炙甘草15g,加生姜10片,大枣10枚,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患者服上药后饥饿感仍在,但口苦、反酸症状明显缓解,乏力、胃凉、便秘等有所改善,呃逆消失。舌质仍淡润胖大,脉沉无力。上方去柴胡、黄芩、桃仁、泽泻、黑附子加至20g,另加香附15g,肉苁蓉30g,再进5剂。
三诊:患者诸症好转,饥饿感基本消失,唯乏力稍存。嘱适寒温,节饮食,调情志,金匮肾气丸常服善后。
按:上消证多辨为实,或胃郁有热,消谷而善饥,或阴虚火旺,虚热内扰。似此案例,属虚火上浮所致上消,极易误为“实火”。论其饥饿多食、口苦、反酸、大便秘结、似属胃经有热。然从整体看,患者尚有胃凉、乏力之症,显然与前症不符;又舌淡润胖大,脉沉弦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阳气不足,不摄阴气,虚火上浮”,说到底是阴火,即假火。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症候而投。方中以潜阳封髓丹治阴火之本,以柴胡、黄芩治胆经郁热之标,炒白术60g专为扶肠道之气,通便而设,此取恩师张存悌教授法仲景去桂枝加白术汤之用。
方中既用肉桂香烈质重引火归原,又用桂枝味薄质轻以通行阳气;并行不悖,三诊后效如桴鼓。
2. 耳聋
患者,男,41岁,2011年4月11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雪中劳动后突发耳聋。曾于多家医院以“神经性耳聋”为诊断住院治疗无效。刻下:两耳中度耳聋,可在1米内听到高声询问。患者身体瘦弱,精神较差,口淡,自述睡眠差,双足凉,腰肢酸软,二便正常,舌尖红边齿痕,苔薄偏少,有裂纹,脉弦数,寸偏浮,关尺偏沉。辨为肾阳不足,耳窍失养,虚火上扰之耳聋之证。治宜温肾助阳,纳阳入肾,摄敛虚火,方用潜阳封髓丹合柴胡加龙牡汤加减:
黄柏25g,砂仁20g,龟板10g,黑附子15g,肉桂10g,磁石30g,生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干姜10g,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15g,7付,水煎服,日1剂。
二诊:耳聋减轻,听力有所好转,其余症状均有较大改善,嘱患者效不更方,继进7剂而愈。
按:从中医生理角度讲,肾藏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开窍于耳。此病例在初诊时有一重要前因“雪中劳动”即为寒邪所伤。冬日劳作易伤阳气,寒为阴邪,重寒之后,邪气往往长驱直入三阴经。此例患者从身体瘦弱、舌尖红、苔薄偏少有裂纹及脉象表现,多被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耳聋,必将用滋阴降火之法。但仔细审查后发现,暴聋、足凉、腰肢酸软、关天脉沉来看,纯系寒邪直中少阴经,下闭肾元,伤伐肾阳,阳不敛阴,虚火上滞耳窍所致。故以潜阳封髓丹纳阳入肾,摄敛虚火,加柴胡龙牡汤收摄虚弱之阳气,以此方治此病,多可获良效。
3. 善怒
患者,男,4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患者自述常无诱因烦躁易怒,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查甲功,心电图,双肾彩超等均正常,多方服药无缓解。来诊时述遇事易烦躁,怒不可遏,严重时在室内无法停留必须到户外方能缓解。伴口苦、胸闷、腹胀;乏力、气短、时常自汗出,手足温可,腰肢不酸,二便正常,饮食正常,睡眠欠佳。舌胖大,质红偏黯,根部苔腻,脉沉弦无力。辨为元阳不足,虚火扰动心肝两经之善怒。治宜温潜元阳,辅以解郁理血清心之潜阳封髓丹合丹参饮加味。龟板10g,黑附子15g,黄柏25g,砂仁20g,丹参30g,桂枝10g,黄连10g,郁金15g,檀香5g,枣仁30g,党参20g,苡仁30g,炙甘草30g,7剂水煎服。
二诊:上述症状大减,善怒业已减轻,查舌胖大,苔已稍退,上方去党参、苡仁,加重附子量至20g,同时加生龙骨、牡蛎各30g,厚朴30g,继进7剂而愈。
按:中医将“烦躁易怒”称为善怒,是指无故性情急躁,易于发怒,不能自制的症状,又称“喜怒”或“易怒”,烦躁易怒是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上叫愤怒。此例患者查无器质性病变,料想前医多从肝气郁结论治,但效果不显,故更应辨证慎重。患者病来之时确有心肝火旺,郁不被遏之表现,但从乏力、气短、自汗及舌脉来看,仍属本虚标实,阳不摄阴,虚火抗动心肝经脉为病之证,说到底是阴火。全方以此为基础稍佐解郁理血清心之品,竞收极效,笔者本人亦尚未料此。
4. 眩晕
患者,男,40岁,2010年5月13日初诊。患者自诉反复发作头晕,查Bp:125/80mHg,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查颈椎CT、脑CT、血压、血糖等均理化检查正常,多方治疗无效。刻下见面色潮红,双眼无神,手足烦热,舌质红,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苔黄,脉细弱无力。此属少阴寒逆夹饮上犯,方选潜阳封髓丹合真武汤加味,肉桂10g,黄柏25g,砂仁20g,黑附子10g,龟板1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5g,巴戟天30g,炒麦芽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头晕,手足心热症状均明显减轻,舌胖大齿痕明显,脉沉弱,上方去巴戟天,加重茯苓用量增为30g,继服3剂而愈。随诊,年后仍未复发。
按: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黄,脉细无不辨为阴虚之证。阴虚阳亢世医皆谓此。本当滋阴潜阳,若如上方助阳化火,犹火上浇油。但细辨症状尚可发现不寻常之迹象:双眼无神,舌边齿痕胖大,脉虽细但仍有弱而乏力之表现,多被忽略而诊为阴虚火旺。名医郑钦安曰:“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医理真传·卷一》)。识此,则可辨阴盛格阳,虚阳上越之症。方用郑钦安所推崇的潜阳封髓丹加味,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