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过大年【征文】

儿时的过大年

腊月三十的早晨,父亲喊我们起来,换上母亲早已放在我们枕边的新衣服。接着洗脸,吃母亲做好的长寿檊豆面。

十三岁了,今年也该去上坟认认祖先了。父亲吃完饭便对我说。

这时母亲早已把一个红木盘放在堂门的木柜上,盘子里放着四个圆馍,一把黄香和一瓶酒。然后母亲又递给我一付家做的棉布手套,用一根长布带连着,可以挎在脖颈上,脱掉手套时也不用担心丢掉。

我端着盘子出了堂门,父亲便从包内取出一大沓自印制的钱朵(冥币)和几个麻炮。随后,便紧跟父亲身后向墓地走去。

墓地离村庄大约一公里左右,需要走二十分的时辰。

墓地方方正正的,斜线排列,由东向西,而每一个坟头的相位就是东南西北相。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扶雁门关,脚踏大青山的意思了。其深意便是生死守护自己的家园。

父亲接过我手里的盘子,将盘子里的馍馍垒成山形然后就放在坟群对面的一个石头堆上。父亲说这叫明堂。后来我才明白,所谓的明堂就是阴地里叫做神道的地方,用迷信说法是,所有去世的祖先们每逢鬼节日,可以来明堂相聚,看望前来祭祖的后代们。

接着父亲便点燃一把黄香,向明堂鞠一躬后,便开始从第一个坟头起,逐个插一柱香。然后便领着我从第一个坟头开始跪拜烧纸。第一个坟头便是父亲的老爷爷,也是这个阴地的立祖当家人。接着父亲在每一个坟头都为我作了介绍。直到第九个坟头也是坟尾的最后一个土堆里便埋着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死时最年轻,才三十六岁,那时候正是抗战期间,爷爷被征到大同煤矿做劳工苦役,没想到得了伤寒,据说所有得伤寒的劳工都是要被送进万人坑的。爷爷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逃离了大同,带病步行七日七夜,行程二百多里回到家乡后没几天就去世了。

给爷爷烧完纸后,祭祖也就接近尾声。随后父亲便拿起一供奉的圆馍一边掰着一边向坟地的四周边扔去。问后才知道这是赠予那些无后人的孤魂野鬼的。我笑了,父亲也笑了。父亲说:人死渺无踪,草死留下根。哪里有鬼,只是一个纪念一个传统。父亲说着便点燃炮仗,退出墓地,算是跟祖先们道别了。

回到家里,我便和父亲贴春联,那时候我也不知上联和下联,其实父亲早把一副一副的对联整好了,在上面的就是上联,也就是先贴的那一联。村里有从外往里贴的讲究,大概叫搂财。我们便从大门外开始将第一个小条幅”出门通顺”贴在大门的正对面,或树或房或墙。然后便是大门,门柱,家门,牛羊圈,柴炭房,最后便是室内墙上的“抬头见喜”作了尾声。从那时候起,我便知道了父亲贴对联时总是从东开始的,原来是有东为上的说法。也就是说,坐北正南的房子东面是上首。依次类推,这便是学问的基础,父亲说:想弄明白便要读书,探索。

午饭就是炸油糕和炖肉肉。午饭后,我便装着糖果独自寻找小伙伴亮衣服,比糖果玩去了,而父亲开始收拾材料垒旺火,母亲忙着和面做饺子。母亲这时候总说:出去礼貌点,离人家旺火远点,别撞着。

三十下午的村庄里,每一个院落的贴着红联的大门都敞开着,院子里的正中央便是用碳垒成山形的旺火,旺火的顶端立着一个碳人,上面贴着旺气通天的红贴。

转眼间就到了守岁的时候,吃过年夜饺,你来我往的各家各户相互走动,喝茶聊天,到了点旺火时候也就是十一点多钟,每个院子里便是浓烟滚滚,顷刻之间,随着火光满院的时候,所有的麻炮一齐飞上天,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带着父老们的祝福是那么的甜蜜那么的幸福,每个人脸上都绽开了幸福快乐的笑靥。

吃过年夜饭,奶奶总要我们烤七星馍吃,也就是用筷子戳上一个花馍,在七家的旺火上烤热,寓意着七星高照的祝福和期盼。接下来也便是我们小孩子登台上场了,给自己家的爷爷奶奶叔伯婶娘,从大到小,挨门逐户地作揖拜年,小孩为的是赏几颗糖果,而大人们延续的是一种礼仪传承。

真正的年文化从初一才开始,初一不出门,初二拧喜神,初二四请人,初五破五,初六访亲,初七初八混土摊,初九到十五,走社戏,看烟火,闹元宵。这便是人人都想过的日子。

十六是小年,过完十六,春风拂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梦想就开始了。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洲,男,山西朔州人,山西作协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1989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各类文章3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世界文艺》《世界日报》《劳动时报》《中国水运报》《淮海商报》《山西妇女报》《朔州日报》《桑源》《今日平朔》《平朔露矿报》《望月文学》《马邑文学》等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清明节征文】张柯作品:清明祭

    清明祭 张柯 小时候是不大喜欢清明的,因为每次上坟都感觉气氛有点压抑,还因为我家的祖坟比较密集,而且荒僻,似乎一到了清明前后,天气也应情似的沉甸甸水淋淋.父亲比较重感情,注重仪式感,上祭品.燃香.然后 ...

  • 遍地乡愁

    [作者档案]张军,笔名高原风,出生于1968年12月,正宁人,现居湖北.自学考试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诗潮><华夏散文 ...

  • 郭旭峰丨清明,逝去的人是一阵风

    几日前就和堂哥相约好,清明节前回老家扫墓.那天堂哥带着侄子从市里,我和母亲从县城往老家赶,与在家等候的三叔一家会和.我父亲弟兄三个,大伯几年前去世,父亲和三叔体弱多病,给先人上坟添土已力不从心,作为我 ...

  • 【琴泉·散文】阿金《清明情思》

    [作者简介]阿金,绵阳市作协成员,作品散见于<绵阳日报><蒲公英>.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矮小的母亲有些老态龙钟,衣衫破破旧旧,目光呆滞.我紧紧抓住她的 ...

  • 中国早6点半微信平台清明节诗歌征文展(五)

    [01]<清明,去看我的妹妹> 翟相波(河南) 清明的雨,还未下 万物燃烧.一瓣桃花成了经典 她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鸟鸣.光阴里,吃斋念佛 被风吹灭的灯盏 都是假象.她幼年读过名人的诗集 ...

  • 散文||儿时的年【征文】

     儿时的年 姜洛||上海 二月,一朵雪花把乡愁打疼,北方老家的大雪又纷扬入梦.童年的冬天只有白色,雪是小村的留白.雪覆盖了屋顶,落尽叶子的杨树.柳树上"长"出了银色的枝丫.路上的积 ...

  • 散文||难忘,儿时的大年三十【征文】

    难忘,儿时的大年三十 钱珍生||安徽 今天是腊月二十二,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来到了.留意观察,大街上很少有人头攒动热闹场面,商店的门前分外冷清缺少生机.若将目光转至乡野村舍,也很难发现有节前忙碌的景象. ...

  • 散文||儿时的年味浓【征文】

    儿时的年味浓 01 雪花是被我们闹化的 "过了腊八就是年!"天上雪花飘,地上我们闹,大雪覆盖田野,大雪覆盖不了我们的脚. 我们一群顽童,虽然穿着大人.哥哥.姐姐换下的不合体的棉衣, ...

  • 散文||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征文】

    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 焦文刚||河北 小时候在过年前被大人抓住帮忙扫房子是有多么的不情愿:趁大人不注意,总要翻箱倒柜,把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服偷偷试穿过把瘾:大人在灶台大锅边炸年货时不管多烫自己总要伸出 ...

  • 散文||儿时的年味儿【征文】

    儿时的年味儿 山涧小溪||河北 时间累积,成了岁月,而岁月这东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跑得飞快,有时甚至快得有点儿吓人.这不,只是眨眼的一瞬,又该过年了. 过年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似乎越来越没啥意思 ...

  • 散文||儿时的乡下春节 【征文】

    儿时的乡下春节   李文龙||北京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儿时的乡下春节,绝对是非常讲究.非常热闹的特殊日子. 随着岁月飞逝,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还是经常想起儿时在乡下过春节时的 ...

  • 散文||娘的眼泪【征文】

    娘的眼泪 那年?(哪年?)腊月二十七上午,雪没有一点点停的意思,地里面的麦苗已被雪严严实实地盖住了.村子里洋溢着只有春节才会特有喜庆的味道.不时有零星鞭炮声响起,年味儿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平时里舍不得 ...

  • 散文||大年初一的故事【征文】

    大年初一的故事 肖吉萍||陕西 当庚子除夕零点钟声响起时,当"难忘今宵"歌曲响起时,我们迎来了辛丑年的到来! 经过庚子年"新冠"疫情的磨砺.侵扰,人们似乎每天都 ...

  • 胡宗仓 散文 悠悠感恩过大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最开心的事儿就是过年.过年可以吃饺子,可以穿新衣服.拜新年.吃糖块儿.嗑瓜子儿.玩儿游戏,慈爱的长辈会给我们好多压岁钱,过年还可以长一岁.长大了,懂得了人生的艰辛,也慢慢地体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