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本为非洲固有物种,为何古代那么多石狮子?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外来文化“本土化”“中国化”的体现。而狮子的传入并非是“非洲”文化在中国传统中的体现,在当时的南亚东南亚也存在狮子,它的传入与认可也与佛教有很大的渊源。佛教作为一种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体系,在其经典中保留了大量具有南亚印记的知识,许多并非中原所有。从兰若、浮屠到菩提树、曼陀罗、舍利子,这些外来词汇逐步出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中时,也标志着异域知识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编辑:杨红宇 官方网站:yanghongyu.cn
其中,关于狮子的知识则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狮子本非中原固有物种,东汉时由伊朗国王进贡一对至朝廷,但直至清代多数中国人仍然没有见过真实的狮子,因此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仍然把狮子描绘为一种能用气息将禽类羽毛全部吹掉的异兽。但狮子作为一种符号很早就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班固在写《汉书》时就称西域有一种叫作“师子”的猛兽,考古资料显示东汉时期中国已有狮形石兽的形象。
在南北朝时期狮子形象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其中佛教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狮子是南亚次大陆动物界的霸主,在印度文化中拥有极高地位,常寓意力量与威武,这在佛教中有深刻体现。而在古代,其多作为代表国家层面交往的礼品,或是权贵阶层猎奇、娱乐的载体而的得以引进。如此,其引入中国的数量极其稀少,且仅供权贵豢养,普通人难得一见。
在民间,民众将这种来自异域的神秘猛兽视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狮子成为了神圣不可侵犯、财运亨通、庄严肃穆的代名词。逐渐的,便出现了在重要官方机构、衙门、票号、豪宅门外摆设狮子的习惯。为了迎合中国本土的审美习惯,又因为很多工匠艺人并未见过真正的狮子,狮子在中国民间的形象融入了很多本土元素及艺术想象,逐步演变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