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超 | 家乡的槲叶粽
端阳快到了,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想起了家乡西峡那独特的槲叶粽子。
小时候每逢端阳节、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和六月六,母亲总要忙碌着包槲叶粽子,那种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头一天要泡酒米(糯米),并要提前指派我们小孩子去堰渠边石头上磨洗槲叶,有时候备有枣,有时候因生活困难连枣都没有。头一天下午就开始包粽子――把两片槲叶叶片对头交接,放在一只手掌里,然后用另一只手从盆子里捞出一把适量的已浆好的米,放在叶子中间堆成长垄状,可以分开加入两颗红枣,再左右上下折叠叶子,在收口时用手舀入少许泡米水,一扇(只)粽子就算包好了;再如法包好另一扇。最后把两扇粽子相对叠在一起,用事先泡软的稻草或龙须草缠绕扎紧即可。包好的粽子头天晚上就要放入大铁锅,压上竹箅子,加上青石头(防止粽子漂浮),添满水,盖上厚厚的木锅盖,先大火蒸煮一小时左右,然后转小火,最后用灶膛里的余火一直焖煮到端午节的一早。
家乡的粽子与别处有所不同。首先是包粽子的叶子。别处多用竹叶或苇叶,西峡民间只用槲叶包粽子,不但保质期更长,而且有槲叶那种独特的清香味道,令人至今难忘。二是包粽子的米,外地包粽子多用籼米,粘性差,家乡的粽子只用糯米,更加可口。三是粽子的形状,外地多是三角状,西峡的粽子是枕头状。四是粽子的大小,因为粽叶的原因,外地粽子一般较袖珍,显得精致美观;家乡的粽子则个头夯实,而且其所用槲叶煮熟后颜色是黑乎乎滴,但剥开后却是洁白嫩滑,连粽子也透着我们山里人不事雕饰而为人实在的淳朴民风。
端午节早上,常常是母亲早早起来。捂了一夜的热粽子,这时要捞出来用冷水浸一小会儿再捞出控水。接着,母亲要煮一小盆鸡蛋,有时也有鸭蛋、鹅蛋,咸的、淡的都会有;也会趁煮鸡鸭鹅蛋时顺便煮一些囫囵轱辘的大蒜,说是吃煮熟的大蒜败毒,而且补肚子;最后再为一大家子人做一锅鸡蛋丝稀面疙瘩,再炒俩菜。如果菜园里荆芥种的及时,一道荆介蘸蒜水,清爽微苦带着大蒜辣香,也会为端午节的餐桌锦上添花……
小时候过端午节,虽然当时日子很艰难很清苦,可至今忆起,却苦中带甜,温馨难忘……
今年一定要再次品尝家乡的槲叶粽!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廷超,西峡人,生于195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任民办教师。高考恢复考入河南大学(原开封师院),先后在西峡一高、南阳一(高)中任教。爱好文学,闲暇时间信笔作文,活跃思维,以文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