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趣话理发
趣话理发
小时候理发,记得常常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理发匠老头儿挑着个剃头挑子,游街串巷地为人们服务。他的剃头挑子,一头是一个凳子外型的柜子,凳面以下有三层抽屉,放一些剃头刀等必备的工具; 另一头是火炉上坐着盛水的铜壶,上边格子里放着毛巾、肥皂、小镜子等物品,人们耳熟能祥的“剃子挑子一头热”的谚语就是由此而来。
一个村理发的地点大都是固定的,我们村儿夏天常常会选择在村中打麦场东北角儿的柳树阴下,那里是东北风的风口,凉快;冬天则在背风向阳的大队磨坊前面的空地上。那时理发大多是老头们唱主角儿,男孩子们有时也理一下,大姑娘小媳妇儿则没见理发的。老头们理发以剃光头的居多,一般都享受理发匠师傅连剃头带刮脸以及修眉毛的全套服务。
只见老师傅将袖子一捋,把铜壶里的热水倒到洗脸盆内,再用手把水调到合适温度,便招呼早早来排队理发的人们。因大家是老熟人,所以也不拘礼节,往往是在一片笑骂声中,张三、李四一个个便理完了。
理发里边最为出彩的技术我认为是刮胡子刮脸,每当此时老师傅会先用肥皂水把理发者的头发胡子洗一下,接着把湿热的毛巾捂在理发者的嘴巴胡子上,再把一个又黑又脏的条形布挂在脸盆架子上,然后拿出刮脸刀在上面蹭几下,之后才会掀开热毛巾去给人刮胡子刮脸。只见刀锋过后鬓毛全无,耳听鬓毛落处吱吱带响,好一手理发的手艺,人们禁不住会为老师傅娴熟的理发技艺喝彩。当然也有老师傅把人家的头剃烂的情况,只是没人埋怨懊恼,老师傅略显尴尬的赶忙用手捂着伤口止了血算完事儿。这种情况下老师傅总会一边把剃头刀上滴些润滑油,一边和这些老哥们儿说一些他们之间才懂得的玩笑话,然后添煤换水继续工作。
当时在我们这儿流行着一段名字叫《马二牛学剃头》的豫剧地方戏,豫剧大师杜启泰老师那让人如痴如醉的唱腔与朗朗上口的唱词“谁人不知我马二牛,十三岁上就学剃头,解放前剃头难糊口,我挑着个担子到处游......”至今还记忆犹新,也是从这段唱腔里我才感知到原来理发是“下九流”,是个人人都嫌弃的要饭行业。
大概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理发这个职业渐渐地被一部分人当成了谋生手段,在南方某些繁华的城市里悄然兴起。直到八、九十年代,理发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乡里村上哪儿哪儿都有。这个时候,理发亦不再是人们糊口谋生的手段,反而演变成了一部分人依此致富的门路。
并且每一家理发店都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一剪梅、剪剪美、非发走丝……,等等。豪华的装饰,冬暖夏凉的空调,个性的座椅,优质的音响,美仑美幻的灯光,舒缓动听的音乐,这时,如果你走进一个你自己认为温馨可人的理发店,选一款自己喜欢的发型和色彩,心情也会跟着愉悦起来。手机连着理发店的wifi可以随意地浏览各种节目,即使等待亦不再慢长,理发,真的成了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休闲与享受。
理发的主角儿也悄然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儿时不理发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却成了今天理发店最最受欢迎的上帝。
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女人思想前卫、开放的缘故,但我认为关键是埋藏在她们心底的爱美之心在作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追本溯源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富裕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然。
她们修个头发应该是最便宜的,况且她们大多选择的是价格昂贵的美发,美成自己想要的发型、美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其次是赶时髦的毛头小伙子,他们喜欢把头剃成各种搞怪的形状,以向世界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宣示自己帅气的青春活力。当然每个造型都价格不菲,但也只有这样才显得咱有范儿不是;老头们就明显落伍了,他们不再受理发店漂亮的理发妹和帅气的理发哥的欢迎,进到理发店理个发有时反而还略显尴尬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理发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理发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美丽自信。但是,我国古代的人们是不理发的,那时人们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是不能随便剃掉的,甚至认为剃发是一种耻辱,一代枭雄曹操“割发代首”,便是铁证。
我国的理发业,是从清朝入关以后才兴旺起来的。满清入关时,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曾下“剃发令”,将汉族几千年的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过激做法。
关于理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雍正皇帝那年头上长疮,梳辫子时不好受,他怀疑是梳头太监搞的鬼,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当时北京白云观中有位姓罗名祖的道士,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者,便想办法制做了刮脸刀和梳辫子用的拢子、篦子之类的理发工具,并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理发的操作方法,教给梳头太监学用。太监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给雍正皇帝剃头、梳辫子,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问来由,太监们上奏是罗道士传授的。雍正便赐罗道士以“半朝銮驾、小执事”称号。罗祖于是成了我国理发匠的祖师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理发从它不光彩的出身一路坎坷走来,如今真正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职业,一种解决了千万人就业的职业,从以前的“下九流”一跃为蓝领阶层真的是一种不小的进步呢!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王静文,笔名炎黄、故乡,河南新乡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业余时间喜欢写写画画,喜欢以诗歌表情达意,以诗歌叙述平凡,以诗歌铭记永恒,最擅长五言七言的创作,文章散见于《中国诗歌网》、《天崖诗刊》、《冬歌文苑》、《文海听涛艺术中心》、《白塔文学研究会》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