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普及(四):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庸”的真正内涵
说起“中庸”,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偏不倚?还是折中主义?
之所以大家这样理解中庸,和历史上的所谓的“儒学大家”,宋代的程颐和明代的朱熹是密不可分的。
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这样解释“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看了两人对“中庸”的理解,我深深的表示怀疑:程朱二人真的仔细读过《中庸》这篇文章吗?
《礼记 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儒家倡导“礼治“,其提出的一些概念,都是在”礼“的范畴之内,中庸也不例外。
儒家所讲的礼,大致可分为:丧礼、冠礼、昏(婚)礼、射礼、燕(宴)礼、聘礼六种,《礼记》称“六义”,《史记》称”六艺“。
每一种礼,都有配套的音乐,比较复杂,非本篇文章重点,不再一一累述。但是换成今天通俗易懂的话,就是丧礼有《哀乐》,婚礼有《婚礼进行曲》,升国旗礼有《国歌》等。
每一首乐曲,都分为若干部分,就叫做“节”。一般来讲,乐曲的每个章节,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平铺直叙,有的婉转悠扬,有的欢快喜悦,有的低沉哀伤,有的徘徊犹豫,有的激昂奋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的意思,在礼仪尚未开始、音乐尚未响起时,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不能表现出来,不露声色,面无表情,规规矩矩,这就是“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的意思,礼仪开始,音乐响起,你表现出来的情绪要和音乐每个章节的内容相符合,音乐哀伤你也要哀伤,音乐喜悦你也要喜悦,音乐激昂你也要激昂,这就是“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遵行的大道(自然规律)。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做到了中与和,天与地的位置也就摆正了,世间万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综合以上,”中“的意思是规规矩矩,那么”庸“是什么意思呢?
翻遍整个《中庸》篇章,并未对“庸”做出什么明确解释。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人“庸”和“用”是通用的,《说文解字》载:“庸,用也。”
那么“中庸”,实际上是“中用”,即规矩的作用(重要性)。
搞清楚了“中庸”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中庸》的一些句子:
1、“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主张要有规矩,小人反对规矩。君子主张有规矩,是因为能时刻遵守规矩;小人反对有规矩,是因为他们喜欢肆无忌惮。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耐)久矣!
规矩如果到极点了呀,人们就很少能够长时间忍受它。
3、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耐)也。
天下国家可以分给别人,官爵利禄可以辞掉,刀山火海可以奔赴,唯独规矩忍受不了。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朋友问:要求一个人遵从中庸之道,规规矩矩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有没有道理,要看你什么身份。
孔子的很多话,是讲如何当“君子”的。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放在古代就是大人,就是官宦,放在今天就是领导,就是公仆。
你如果是领导,在官场上混,这个“中庸”还是非常重要的,是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否则,你吃不了兜着走。
你如果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那么这个“中庸”根本不是你的菜,你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会比较难受,也没有必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