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识文物——谁的北京,谁的长城,谁在反清复明
一、谁的北京
历史课本说,今天中国的首都北京,明朝时就是首都了,满清灭明后,就成清朝首都了。
果真如此吗?
虽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化妆师打扮的再用心,这个小姑娘也会露出马脚。
比如,今日的北京天坛:
这个天坛的形状,基本上就是蒙古包的翻版,从侧面印证,满清的龙脉,即在今日的内蒙古。
如果这个天坛是明朝修建的,那么明统治者会搞个蒙古包的造型弄上去么?
再来看我们熟悉的“天安门”城楼
可是,“九重城阙烟尘生”,”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这个北京天安门城楼,缺少了华夏城门建筑中重要的标志之一:城阙。
什么是城阙呢?就是在城门两边高耸的塔楼,用来观察和瞭望。《尔雅》载:“观谓之阙。”《说文解字》载:“阙,门观也。”《广韵》载:“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正韵》:“宫门双阙也。”
不仅北京的天安门没有城阙,永定门也没有,估计其他城门也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北京是满清的,满清是北方的,大明(华夏)是南方的,北方建筑,怎么可能有南方的特点呢?
二、谁的长城
历史书上说,秦朝时修长城,明朝时也修长城,今天北京一带的长城,就是明朝修的长城。
果真如此吗?
《说文解字》载:“城,以盛民也。”城,其作用是用来安置百姓的。
看看今天的“长城”,能用来住人吗?这个只能叫做“墙”,而不能叫“城”。
长,古代有“边远”的意思,古书中的“长城”,指边远地带的城池,不但北方有,南方也有。
《史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又载:“筑长城及南越地。”《汉书》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后汉书》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
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边疆长远,城池众多,故曰“万里长城”。
那么,今日北京周边的“长城”,真的是明朝所修吗?
毋庸置疑,关于“长城”二字,《明史》中是没有任何记载的,其中只有关于“边墙”的记载,即便如此,根据《明史 余子俊传》记载,余子俊戍边,利用地形地势修筑“边墙”,但因为是用沙土所筑(而非今天我们看到的砖头),所以被政敌怀疑无法起到实质性抵挡敌人的作用。
在满清历史上,有一件被今人刻意淡化甚至隐瞒的大工程,叫做“柳条边”。这项工程始于皇太极时,完工于康熙时,历时四十三年,其目的是为了守护满清“龙兴重地。”
从地图上看,八达岭长城位于满清总部之南,北京之北,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带,这样即使北京被敌人占领,满清也可以凭借高山峻岭上的城墙,守护龙脉之地大本营。
因此,今日北京周边的“长城”,其实是满清时期的柳条边工程。
三、谁在“反清复明”
中学时学习历史,让我颇感郁闷的,除了满清的“屈辱”外,还有孙中山的“不屈”。
孙中山反清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估计很少人知道,这个口号,最初是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提出的。而据说,同盟会的成员中,不少就是从”反清复明“的社团中而来。
孙中山被誉为“国父”,号称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可奇怪的是,孙中山的历次”壮举“,似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故人送外号“孙大炮”;1912年,逼迫溥仪退位的,是北洋系统的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的,是袁世凯;随后直到1928年,在国际上代表中国政府的,是袁世凯系统的北洋政府。因此,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缔造者,从历史事实来说,似乎不妥。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1928年以前,一直是在北京。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号称是“中华民国政府”、但未被当时国际所承认的,分别定都广州、武汉、南京、瑞金等。这些都是孙中山“革命遗志”的继承者,但是因为理念不同,所以在孙中山去世后,就分道扬镳了。
广州、武汉、南京、瑞金,这些都是南方的地名;“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武昌起义,也是在南方。
满清在北方,所以处于“守”的位置的势力一直定都北京;大明在南方,所以“反清”的势力,以及后来反袁、反北洋的势力,也皆定都南方。
反清一方老是打不赢,主要还是因为实力问题。
四、为什么“反清复明”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反清复明”吗?是为了建立“民国”?可是,“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为什么孙中山还不满意,还要继续革命呢?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一段话,似乎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
我们这些人,被人称为革命元老、革命元勋,很光耀嘛。其实啊,我们老是老,老而不死 是为贼嘛。这不是自贬,这是说实话。我们不就是投机革命的贼吗?起初跟着季直公(张謇 )搞立宪,为了什么?根子上是为了各自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是为了向清廷索要地方的治 权;后来跟着先总理(孙中山)闹革命,不过是清廷不肯放权,我们就要推翻它,找一个肯放 权上来;再后来,跟着中央倒军阀,又为什么?盖我等之乡土,皆在军阀之手。不倒军阀, 则家族不能施为,族人不得掌乡土之权柄也。而后辅助总统(蒋介石)杀共党,这个简单, 共党分我等之田,没我等之财,夺我等之地位,不反何待……如此种种,就是我等老贼之 毕生所为,却无一处可配得上元勋二字,不过满堂守财奴罢了。
——1961年4月《和老友们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