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故事】清代十大关学思想家(上)

​继理学在明代得到长足发展后,随着程朱理学被清政府指定为科考内容,关学也继续受到官方的青睐和民间学者的追捧。据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横渠张载祠进行过多达十四次的重修或扩建,仅清朝就有七次之多。康熙帝更是对张载及其关学推崇备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表示对先贤张载的敬意,康熙帝手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高悬于眉县横渠张载祠内。民间学者更是将”礼德观”“气本论”等关学思想作为修身治世的道统法典。明末清初,在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贤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又出现了赵宋、朱明时代的盛况,仅关中一地,学者遍布,关学思想推陈出新,诸多关学支派和创新思想纷纷崛起。据史料记载,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1912年宣统帝正式退位二百六十余年间,仅陕西关中一地受关学思想影响的清代名儒就达百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以下,笔者按出生时间先后,选取了清代关中地区在关学方面有过突出贡献的十位著名学者,进行简要介绍,以飨张载文化爱好者。

01

王建常(1615-1701年)

王建常,字仲复,号“复斋”,明末清初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明亡后,他无意于官宦仕途,隐居陕西渭南一带,闭门读书著述,对六经、子、史、濂、关、洛、闽等学,无不进行深入研究。王建常晚年造诣精粹,有儒士风度。官居户曹的张楠登门拜见他时,衷心表示:“见到先生,不枉此一生”。大儒顾炎武名闻天下,常以书信方式与王建常商榷思想要义。陕西学使孙荃来到王家,以金锦为寿,王建常谢辞不受。赠诗亦不进行回答。无奈之下,孙荃临行前题了两个字于王建常家门:“真隐!”对于家境贫穷到时常不能开火的程度,王建常仍泰然处之。他安贫乐道,治学严谨,弟子们都以他为师表而深入学习义理。著作方面,王建常有《小学句读记》等数十部书。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思想混乱,被认为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此时,理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明朝的灭亡促使思想家们将原因归咎于王阳明学说,痛心之余,他们开始从王学的流弊出发对理学进行了重新认知,或是尊程朱,辟陆王;或是会通程朱、陆王。作为明末遗民,王建常笃信程朱,力排异说,终生不遗余力地对阳明学、异端佛老进行辟斥。在理气关系上,王建常以张载“气本论”为原点,认为“气本于理,理不离气,理气是不离不杂的“。

王建常对张载之学颇为仰慕,在他看来,“张子心统性情一语,亦圣所未发,其有功于圣门最大。后来诸儒说心说性,千言万语,要皆不外乎此”。并对张载“以礼为教”的教育观甚为推崇,称曰:“横渠持身严谨,教人以礼。"

对于王建常给予关学的贡献,后世多有学者对其褒奖颂扬。杨树椿认为:“关学之横渠后之明、国朝五六百年,诸儒造诣高下不同,求其纯守程朱粹然出于正者,复斋而已。”贺瑞麟评价其为“予服膺先生久,谓先生之功,尤在尊程朱以斥陆王”,遂有“国朝吾关中讲学诸前辈,以朝邑王仲复先生为第一”。贺瑞麟后来还与杨树椿极力建议陕甘提督学政吴大澂奏本清廷,请王建常入祀曲阜孔庙。在大家名流的推崇下,王建常在关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有“关学自横渠后,嫡派真传当推建常为第一”之说。

02

李颙(1627-1705年)

李颙,字中孚,自号“惭夫”,别署“二曲土室病夫”,学者因而称他为“二曲先生”,陕西周至县二曲镇人。李颙理学造诣很深,为明清之际关中理学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清初三大鸿儒”;又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在关学研究上的成就而被美誉为“关中三李”。李颙之父李可从为明朝武官,在河南襄城对阵李自成起义军时阵亡。少时的李颙和母亲艰难度日,只读过二十多天书,全部依靠自学成才。而立之年,李颙潜心钻研宋明理学。康熙九年(1670年),他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便派人迎请他前去常州讲学,引得当地士绅名儒争相来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颙的讲学内容汇集起来,取名为《匡时要务》。李颙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亦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等。

李颙一生不仕清廷,朝廷多次派人请他外出做官,均被其拒绝。 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康熙帝在长安县翠华宫召见李颙,他仍以“老病在身”为由拒不前去。康熙帝感念其节气,以手书“操志高洁”四字相赠。李颙的此种志向与张载“力求节气”的理念一脉相承。七十九岁时,李颙因病去世。李颙学问渊博,造诣颇深,在宋明理学、史籍考证、文字训诂等研究领域都有建树。他的关学思想多被收录在《二曲集》中。

严格意义上讲,李颙的学说并非限于关学。他认为“人生本原”是人的根本,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实际上,这种“人生本原”即指“人心”,以为它“塞天地,贯古今,无须臾之或息。会得此,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千圣皆比肩,古今一旦暮”。可见,这种本体论思想继承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在修养功夫论上,李颙又兼收了朱熹、陆九渊的理学思想,认为“进修之序,敬以为之本,静以为之基”的明体适用思想观。此种思想观简而言之就是“明学术、正人心”,使理学由空谈心性转为张载的经世致用。因此,李颙“明体适用”思想观和张载的“经世致用”思想合二为一,成为清代关学思想文化的特色。李颙在世时,关中学人敬仰他为“儒学巨宗”;去世后,学界尊称他“拟于横渠”,又将他对张载思想的承继称之为“上接关学六百年道统”。

03

李柏(1630-1700年)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槐芽镇曾家寨人,清初文学家、思想家。据《眉县志》中载:“(李柏)生而赤面伟躯,器宇异常儿。家贫,九岁丧父,俑于酒家。后入私塾读书,一入小学,就常吐奇语,令师生非常惊叹。十七岁偶读《朱子小学》,见古人懿言嘉行,便焚案头科举文,受塾师怒斥而不顾,发誓要学古人。”后来,李柏屡次回避乡试,漫游山野。二十四岁时,他遵照母命参加应试,录为博士弟子员。母亲去世后,李柏照古礼守墓三年。之后,为避兵乱,他举家隐居太白山,开耕荒地,自力更生,生计颇为艰难。但他安贫乐道,多次拒绝入仕为官,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气节,终成一代关中大儒,与李颙、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柏卒于故乡眉县,著有诗文集《槲叶集》。

李柏在思想方面继承了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反对过分追求物质欲望,赞扬并提倡精神上的能动性。他几次和李颙、李因笃等探讨理学,多次就朱子闽学、陆王心学及“体”和“用”的关系进行深入辩论。在《寄张素石》一文中,李柏写道:“宇宙事业有两:曰山林,曰庙廊,庙廊非吾事也。”他亦曾多次到横渠张子祠拜谒张载,并挥笔题写“正大光明”四字,以表自己的思想归宿。就其本体论思想来看,李柏主张“元气说”:“有浑浑噩噩,丹丹冥冥,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扪之而无物,辨之而无色,无色而色天下之色,无声而声天下之声,无形而形天下之形,无物而物天下之物,元气也。”实际上,李柏的“元气说”秉承且创新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同时,他又认为“事天静一”, 即人事和天事应该归为一统,这个“一统”是由“静”来体现的。只有静下心来,少些欲望,才能理解天和人的关系,才能在繁杂多变的社会寻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而此种思想观和张载的“天人合一”有着相近的一面。治世观方面,李柏同情劳苦民众,抨击社会不公,提倡“以德治天下”。这又和关学所主张的“民胞物与”一脉相承。

04

李因笃(1632-1692年)

李因笃,字子德,又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李因笃十一岁入邑痒(县级学校),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检讨,此后十年长居关中,著书立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卒家中。李因笃自幼聪敏、博闻强记,遍读经史子集,尤好经学要旨,长于诗词,风格与杜甫相仿,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又与李颙、李柏并称“关中三李”。著作颇丰,今人编撰有《李因笃集》。

李因笃一生安贫乐道,勤于研读,执教著文,毕生不倦,著述宏富。他在为学上力推张载的“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师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利于国计民生,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学术实践中。他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并继承关学道统,弘扬张载以理教人的思想,主张人既要洁身自守,又要有所作为。他还认为“关学之兴,发端于张子(张载)”,治学应“已诚公为百世不去之祖”,因而力推张载的“以礼为教”学风。在李因笃的带动下,关中学风“忽变一新”,关学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创新。

05

王心敬(1656-1738年)

王心敬,字尔缉,人称“丰川先生”,清代理学家,为张载关学及二曲学派的主要继承者。二十五岁时,王心敬拜李颙为师,研修“正心诚意”之学。四十岁后,王心敬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儒。蒲城县一位进士在北京殿试时,大学士鄂尔泰问此人:“丰川安否?此人茫然不知所对,鄂尔泰笑曰:“天下莫不知丰川,子为其同乡人,顾不知耶?”凡一二品大员来陕,鄂尔泰必定要他们代为向王心敬问好。由于鄂尔泰的器重,黔、粤、吴、楚等地的巡抚都以优厚的待遇聘请王心敬在本省书院开设讲学。王心敬为人仁慈宽恕、淡泊名利。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雍正元年(1723年)两次“奉旨特征”,他皆托病推辞。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终年八十三岁。王心敬一生勤于著述,有《易说》十卷、《春秋原经》二十四卷等,可谓硕果斐然,其关学论述大都收录在《续关学编》中。

王心敬的哲学思想以张载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主导,反对空淡玄虚之说,注重农业,推崇氾胜之的“区田法”,著有《区田圃田说》。他的“区田法”讲究种菜技术,主张土地综合利用。而张载当初“复古井田”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改变农民低效的生产现状。

王心敬对关学的继承既“对立”又“统一”。在《丰川续集》卷五《横渠先生》中,王心敬认为张载之学“如初出之日,托体虽高,光明未普”,但他对“横渠学宗,要于知礼成性,而教关中学者必以习礼为先”极为赞赏和重视。作为关学的后续者,他保留了关学自张载以来崇礼尚实的学风特点,体现了明代关学心学化的趋势。在他以“明亲止善”为宗旨的哲学体系中,“天人一体”的哲学本体论、“性敬同归”的道德修养论和“明亲一贯”的经世致用思想是统一的,这些和张载之说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后世学人唐鉴表示:“横渠之学,二曲倡之,丰川继起而振之。”此言是对王心敬为关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大肯定。

(0)

相关推荐

  •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张载 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 ...

  • 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

    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

  • 不认识这个人,嘀嘀司机都当不了?你信吗?

    不认识这个人,嘀嘀司机都当不了?你信吗?

  • 关中形胜之地未必称霸首选:以晚唐李茂贞为例

    前言 关中地区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后来东方又有潼关.北方又有金锁关而得名,又叫渭河平原,在中国陕西中部.秦岭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4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 ...

  • 明代十大关学思想家(上)

    ​发端于北宋初年的理学又称"宋明理学".理学派系此消彼长,从区域集中程度上来看,先后有濂学.关学.洛学.闽学.荆公学派.蜀学派.浙东学派.湖湘学派等;从理论方向和思想要义上划分,主 ...

  • 明代十大关学思想家(下)

    ​06 吕柟(1479-1542年) 吕柟,号泾野,时人称其"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明代学者.教育家,是明代中期张载关学的集大成者.吕柟曾问学于渭南的薛敬之,得到周敦颐.张载.二 ...

  • 【关学故事】北宋大儒张载的河北渊源

    历史上,除了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与之同名的历史人物,也与河北颇有渊源. 他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 ...

  • 【关学文研】《讲关学故事传承关学文化》之李柏!

    ​2020年11月30日下午,受邀在宝鸡文理学院听取西交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历史学博士.中国语言与文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常新老师对关学"关中三李"之李柏关学思想的讲 ...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四十二)

    ​    1      关学研究不只是国内的事情,海外也有涉及.首先,<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就是是近年来中韩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张载与曹南冥二位虽然是身处异地又不同时的思想家,但在很多 ...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三十五

    ​1 关学既是"内圣"之学,也是"外王"之学."内圣"之学,相当于如今的文史哲以及宗教神学等人文学科:"外王"之学则相当 ...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三十四)

    ​   1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人群的创造,也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关学,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都既是陕西人民的创造,也是陕西这块土地的产物.古人对于文化人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今,天文属于自然 ...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三十二)

    ​正蒙关学文化 6月21日 1 自从秦国统一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学术文化就再也没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繁荣 ...

  • 走近关学(四十)

    ​1      关于关学的研究现状,有人说,不得不承认,从刘古愚.于右任之后,近百年来再没有出现关学代表人物,也缺乏一些比较系统的著述,以至提起关学,一些人竟然不明就里.      不过,张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