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1

  宫照江温经行痹汤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由坐骨神经本身或其邻近的病变所引起。临床以一侧或双侧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发病特点以外感为诱因,与气候变化有关,常见于老年人。

  

  诊断标准:有受风寒或劳累后发病的病史,其疼痛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域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等处,呈放射性的持续疼痛。椎旁及坐骨神经走向部位均有明显的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坐骨神经牵扯征常阳性,如Kering征、Laseg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

  

  宫照江认为,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侵袭,以致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不通则痛”。《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经络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而出现疼痛、麻木、沉重、痉挛之证,其主要机理为寒凝血瘀。宫照江认为桂枝、独活性味辛温,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且独活祛风胜湿善行于下,尤宜于风寒湿痹之偏于身半以下;徐长卿温经止痛,与牛膝、苏木相配,更具活血化瘀、行血祛风之效,兼之牛膝入肝肾之经,有下行之功,能引药至腿;而威灵仙能祛风湿,其性善走,无处不到,可以宣通五脏、十二经络兼能除痰消积。诸药组方,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利筋脉之功效。宫照江自拟温经行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取效满意。

  

  宫照江自拟温经行痹汤:桂枝10g,白芍30g,徐长卿20g,独活10g,威灵仙15g,牛膝20g,苏木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

  

  疼痛较甚加川乌、草乌各6~10g,全蝎6g;属热证加知母、黄柏各10g;伴腰椎增生加鹿衔草15g,巴戟天10g,骨碎补15g;气虚加黄芪20g;疼痛伴麻木不仁加当归10g,鸡血藤18g。

  

  古景慧顽痹散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从中医学角度论述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古景慧认为,坐骨神经痛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性钝痛或刺痛、抽痛,故辨证为痛痹。痛痹主要特点为疼痛固定,逢寒加剧。由于患病部位经脉气血长期不得通畅,在病因作用下,往往产生瘀血和痰浊,更加重了痹阻。古景慧认为,由于病邪深入,往往采用一般祛风散寒除湿之剂难以奏效。久病多瘀亦多痰,痰瘀互结,则疼痛剧烈。本病多有外受风寒病史,有些病程相当长,已达到痰瘀互结的程度,故治疗时,除给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品外,还要佐以祛瘀化痰之药。顽痹散是古景慧自拟方,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古景慧认为用该方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

  

  顽痹散方药组成:川牛膝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苍术10g、麻黄10g、全虫10g、僵蚕10g、甘草10g、制马钱子5g,诸药焙干共研细末备用。

  

  顽痹散中川牛膝有破瘀通络、强壮筋骨、通利关节之功;乳香、没药以散瘀止痛为用;苍术辛苦温燥,外能解风湿之邪,内能燥湿健脾,故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随症配用;麻黄辛温,温能胜寒,故有发散风寒之功;全虫、僵蚕具有辛温之性,合用有祛风化痰之功;马钱子能活络散结,搜风定痛。顽痹散诸药合用,使药力倍增,迅速发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故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服用方法:一般成人每次3g,每日2次,饭后用黄酒或白开水送服。体质稍差者减量服用。若用药后出现牙关紧闭,四肢发抖,喝凉开水即解。15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郭元瑜齐、输结合治坐骨神经痛

  

  郭元瑜认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其病变主要在椎骨,为邻近组织、病变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椎间孔区神经根,引起筋脉丛瘀血、缺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导致坐骨神经的缺血性疼痛,故微观辨证属骨痹。《内经》谓:“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方法为深刺至骨而久留针。而齐刺则是在患处中央1针,两旁2针,直刺或斜刺,3针齐下,是治疗寒痹之小且深者。故郭元瑜认为,范围局限而病位较深的骨质组织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选用督脉旁阿是穴,运用齐刺和输刺结合治疗,加强了局部刺激,针刺直达病所,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温通经络,祛瘀消肿。从现代医学看,在棘突旁开0.5寸中心齐刺,正好刺激在椎弓板和椎间孔附近,恰为血管神经束穿出点。故郭元瑜认为针刺起效的原因可能是调整病变部位的神经血管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进而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水肿,改善其功能,故可缓解坐骨神经痛。

  

  主穴:阿是穴(病变腰椎棘突患侧旁开0.5寸)。

  

  配穴:足少阳胆经型加环跳、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型加秩边、委中。

  

  针刺方法:阿是穴常规皮肤消毒,以消毒28号3寸毫针直刺,深达椎弓板骨膜后退针少许,施以提插捻转,令局部产生强烈酸重感,再在其上下1寸各加刺一针斜向病所,分别捻搓针柄,以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深层四周扩散,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配穴常规针刺,得气后可接电针机,选用连续波,频率为100次/分,留针30分钟。

  

  【病案举例】

  

  张某,男,42岁,司机,1993年2月3日初诊。

  

  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因劳累过度,兼受风寒,出现腰骶部及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伸腿时疼痛加重。曾用中西药、针灸治疗,症状减轻。1周前打喷嚏时用力过猛,即感腰痛加剧,并向左下肢后面放射,且腰部不能活动,坐卧不安,行走痛剧。

  

  查体:腰活动明显受限,左下肢屈伸不利,腰4~5椎旁压痛及叩击痛明显,臀、腘、踝点压痛轻微,屈颈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30°,左肢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舌淡、苔白,脉沉细;CT示腰4~5椎间盘脱出。

  

  西医诊断:腰4~5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痹证。依上法取腰4棘突左侧旁开0.5寸为阿是穴,并在腰4棘突及其左侧旁开0.5寸各取1穴,3针齐下,直刺至骨,退针少许,施以提插捻转,令针感向患部深处及四周扩散。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配以秩边、委中电针30分钟。治疗1周后,疼痛大减,可行走,生活完全自理,直腿抬高试验达70°。为巩固疗效,再治疗一疗程,腰腿活动如常人,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无复发。

  

  何永位针刺外环中穴治坐骨神经痛

  

  何永位认为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分为风寒湿型和湿热型两类。何永位以针刺外环中穴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满意。何永位认为,单穴在临床上应用,针刺部位既少,又可以减轻病人痛苦,使患者易于接受,且操作方便。何永位强调,单穴治病时,要用强刺激手法,必须要有酸麻胀感,使气至病所,方能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到濡养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增强了抗病的能力,疾病就能治愈。何永位认为,通过针刺能消除局部炎症,使疼痛缓解,故临床上对梨状肌综合征治疗效果好。而腰椎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骨质的改变,压迫了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疼痛,针刺只能缓解疼痛,控制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故临床上治疗效果次于梨状肌综合征。因此,何永位强调治疗器质性病应消除病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治疗方法:针刺外环中穴为主。外环中穴在尾骨末端上0.5寸,距督脉3.5寸。即环中穴和环跳穴连线的中点,其深部有坐骨神经主干、臀下皮神经和臀下神经。患者俯卧位,在外环中穴消毒后,快速进针,再缓缓刺入,以患者觉胀麻感沿坐骨神经放射至足跟为宜。伴有腰痛者,可调整针尖向腰部刺入,有胀感传至腰部为宜。

  

  每间隔5分钟施一次强刺激手法,以有酸麻胀感传导为宜。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4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

  

  【病案举例】

  

  刘某,男,29岁,1990年10月3日初诊。

  

  主诉:反复右腿疼痛8年,复发加重4天。8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腿游走性疼痛,当时未及时治疗。平常因劳累、久坐久站、气候变化复发加重,时呈放射性疼痛,服中药或针灸后暂时缓解。4天前又因气候变化出现右侧大腿疼痛,呈放射性,放射到脚跟,疼痛时不能入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血沉27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600IU。

  

  中医诊断为痹证,病机为寒湿痹阻经脉;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取外环中穴,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间隙行针。第一次治疗后,疼痛减轻,共针刺15次而痊愈。复查:临床症状消失,抗“O”试验为380IU,随访半年未复发。

  

  胡义生独活合活络治坐骨神经痛

  

  胡义生认为,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病因乃风寒湿邪入侵经络,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闭阻。治宜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为主。胡义生自拟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良好疗效。

  

  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独活、秦艽、防风、川芎、牡仲、牛膝、丹参、乳香、没药各10g,桑寄生、当归、党参各12g,熟地、茯苓各15g,桂枝、甘草各6g,细辛2g,白芍20g。

  

  所拟方中,胡义生认为独活、防风、秦艽、桂枝、细辛祛风散寒除湿;熟地、牡仲、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党参、当归、白芍、茯苓益气养血;丹参、川芎、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偏于寒盛者加热附片10g;湿盛者加薏苡仁30g,苍术10g;气虚者加黄芪15g;久痛入络者加全蝎6g,蜈蚣2条;湿热甚者减细辛、桂枝,加防己10g,桑枝12g,忍冬藤12g;腰痛甚者加川断10g,狗脊10g。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15日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

  

  【病案举例】

  

  苏某,男,52岁,农民,1996年11月6日初诊。右侧腰腿疼痛月余,某医院腰椎片检查示:第4~5腰椎间盘脱山。治疗月余无效。

  

  刻诊:右侧腰腿沿坐骨神经走向酸胀刺痛,不能下床,腰腿活动明显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苔薄白,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沉弦。治宜散寒活血通络止痛,方以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加

  

  减,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药后腰腿疼痛大减,已能下床。效不更方,原方再进5剂,腰腿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1年,未见复发。

  

  刘国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多发于中青年,男性居多。坐骨神经痛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以疼痛为主的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一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部的持续性钝痛并有发作性加剧,有如刀割样、针刺样。伴腰膝酸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喜暖畏冷、头晕耳鸣、心悸不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沿坐骨神经通路处有压痛点,拉塞格氏征阳性。

  

  刘国用认为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痹久延不愈,邪入肝肾所致。肝主筋,肾主骨,邪入肝肾多有骨变筋缩之特点。刘国用应用独活寄生汤配合频谱治疗仪照射治疗肝肾不足型,疗效满意。刘国用认为,独活寄生汤方中独活、细辛专入足少阴肾经,搜风寒、通血脉;配以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化湿;桑寄生补肝肾、益气血、祛风冷;又配合杜仲、牛膝壮肾健骨、强筋固下;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益气补阳,共用而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肝肾强、气血足、风湿除、筋骨壮而腰膝疼痛日愈。现代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消炎、止痛、调整免疫等功能,是临床上治疗腰腿痛常用的有效方剂。红外线能温通,达到温经散寒、温煦气血、调整机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使局部供血增加、炎症消散,故收较好疗效。

  

  独活寄生汤加减:桑寄生15~20g、独活15g、秦艽10g、细辛3~6g、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熟地15g、防风10g、杜仲10g、人参5~6g、茯苓10g、桂心3~5g、牛膝15g、甘草5g。

  

  偏寒者,加桂枝、制附子温阳祛寒;偏热者,去肉桂,熟地改用

  

  生地,白芍改用赤芍,或再加忍冬藤、桑枝清热凉血、祛痹通络;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手足筋脉挛急者,加木瓜、乌贼骨、伸筋草、龙骨;疼痛明显者,可重用牛膝,加地龙、清风藤、槟榔;骨刺明显者,可去杜仲,加骨碎补、补骨脂、乳香、没药、生龙骨;麻木者,加黄芪、鸡血藤。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

  

  此外,以纱布浸透消痛液,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腰部找出最痛点(阿是穴),以此为中点,均匀敷于病变腰腿部,然后用频谱(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腰腿部,日1次,每次30分钟。

  

  【病案举例】

  

  郑某,男,42岁,工人,住院号1384,2000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因左下肢酸痛、麻木、活动不利1年余,加重1周入院。伴喜暖畏冷、头晕耳鸣、心悸不宁。

  

  查体:沿坐骨神经通处有压痛点,拉塞格氏征阳性,腰椎摄片示腰4、5椎间隙狭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肝肾不足。治以补肝肾、通络宣痹为法,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频谱治疗仪照射。

  

  经治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守方再治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刘玲珠独活芍甘汤治坐骨神经痛

  

  刘玲珠现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工作。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的“痹证”、“腰腿痛”范畴。《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刘玲珠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卫阳失固,致风寒湿邪杂至,凝滞经络;因湿热下注,气血运行不畅或跌仆闪挫病损内动于肾,伤及腰脊、筋脉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刘玲珠采用自拟独活芍甘汤,随症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刘玲珠认为该方对风寒湿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疗效较好,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脱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稍次之,需要配合正骨、按摩、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

  

  独活芍甘汤基本方:独活15g、白芍15g、茯苓15g、女贞子15g、海桐皮15g、怀牛膝15g、黄芪15g、丹参10g、延胡索10g、川木瓜10g、鸡血藤25g、甘草10g。

  

  方中独活善祛下焦与筋骨之间的风寒湿邪,与白芍养血荣筋为主药;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鸡血藤不但能祛风湿、舒筋活络还能补血活血;延胡索活血行气镇痛;川断、女贞子、怀牛膝均能益肝肾,强筋骨,利关节,通血脉,女贞子兼养阴益精,怀牛膝散瘀血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丹参活血祛瘀通经络;黄芪、茯苓补气健脾。诸药合奏祛风寒湿邪兼补气养血、益滋肝肾、疏通脉络、运行气血作用,尤其独活、白芍、甘草合用,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

  

  随症加减:腰痛甚者加用杜仲15g、骨碎补15g;下肢痛甚而又

  

  偏寒加桂枝10g、没药10g;如风热痛加桑枝15g、忍冬藤15g。配合按摩、针灸肾俞、环跳、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20天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胡某,女,44岁,干部。因左下肢疼痛阵发性加剧20多天,于1994年6月2日入院。

  

  诉经常腰痛,转侧不利5年余。曾经中西药及理疗等治疗,效果欠佳,且日渐加重,经摄腰椎片示:腰4~5椎体肥大(椎体前缘骨质增生)。

  

  入院症见:跛行,左下肢疼痛从臂部沿大腿后侧腘窝处,小腿外侧向足背放射,不敢伸屈,触之加剧,夜间安静痛甚,彻夜难寐,不能久立,行走困难,精神倦怠,腰膝酸软,头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为:①腰椎骨质增生;②左下肢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为:腰腿痛。证属中医肝肾两虚,气血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致寒湿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以补气养血,益肝肾,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法。用自拟独活芍甘汤加减:独活15g、白芍15g、茯苓15g、女贞子15g、海桐皮15g、黄芪15g、丹参10g、川木瓜10g、怀牛膝10g、川断10g、延胡索10g、鸡血藤30g、甘草10g,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3剂药后疼痛稍减,再进6剂诸症好转,配合按摩、针灸,继服上方6剂左右,肢疼痛消失,精神倦怠、头晕、腰膝酸软好转,惟偶见胃脘胀痛。再守上方加陈皮10g,6剂调理,诸症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正常,阳性压痛点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于1994年6月18日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刘永忠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刘永忠先生是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一批中医药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之一,行医3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

  

  刘永忠先生认为,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刘永忠先生认为,风寒湿痹,应辛而温之,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乌附麻辛桂姜汤均为辛温之品,具有很强的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作用。其中配用大剂量甘草、干姜既利于止痛,又可解乌头细辛之毒,在临床使用时,根据体质风寒湿邪偏胜所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刘永忠先生指出,在临床使用时,不能忽视药物的毒性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川草乌、附片的主要毒性为乌头碱,毒性反应主要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细辛过量会抑制呼吸中枢,麻黄含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作用,而这些毒性反应与剂量、煎服方法有直接关系。刘先生在使用时,主张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增量,显效为度,乌附最大可用到60g。川草乌、附片需先煎2小时,以尝后不麻口为度。乌头碱水溶性大,遇热易分解,经较长时间煎煮,毒性被破坏,一般问题不大,刘先生在使用过程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乌附麻辛桂姜汤:川草乌15~60g,麻黄12g,桂枝15~30g,细辛6~12g,附片15~60g,干姜30g,炙草30g。

  

  对证加减:久病体虚、腰部酸软无力加黄芪、杜仲、川断、牛膝各15g;气虚血瘀加地龙15g,党参30g,白术15g;风邪甚者加秦艽15g,乌梢蛇10g;湿热郁阻加黄柏12g,苍术15g,知母12g,桑枝9g。

  

  路文臣桂枝白附子汤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疼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与风湿、感染、受寒有关,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显压痛,初起疼痛剧烈,经数周或数月后渐缓解,常因受寒湿而诱发。继发性在咳嗽、喷嚏、排便时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加重,腰椎有压痛及叩击痛,影响腰部活动,活动时下肢有放射性疼痛;多表现为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内,传导性放射疼痛,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反射痛和明显压痛,常因劳累受寒湿而诱发。经X线拍片无其他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突出,而诊断坐骨神经痛。路文臣应用自拟桂枝白附子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满意。

  

  路文臣认为,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劳倦过度,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气虚肌表不固,或气候突变,调节失控,坐卧湿地,冒雨涉水,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脉,流注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治以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经,解痉止痛为法则。路文臣自拟桂枝白附子汤方中以桂枝、白附子、制川乌头温通经脉,祛风痰,逐在里之寒湿,祛风通痹,为君药;乳香、没药、丹参活血止痛,祛风通痹,为君药;乳香、没药、丹参活血止痛,祛瘀通络,为臣药;独活、怀牛膝、乌药、全蝎补肝肾,强筋骨,散寒温肾,通经解痉止痛,引药下行,为佐药;以甘草缓和药性,缓解定痛,为使药。路文臣认为,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中兼证繁多,病情变化不一,许多证型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只要在辨证正确,选药准确的原则下,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路文臣自拟桂枝白附子汤药物组成:桂枝10g,白附子3g,怀牛膝20g,制川乌头10g,独活15g,乌药10g,丹参30g,全蝎3g,乳香、没药各10g(均另包去油),甘草6g。

  

  随症加减:冬秋季节重用桂枝,春夏季节减少桂枝剂量;腰痛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湿重者加苍术、泽泻;外感风寒者加麻黄;气血亏损者加当归、川芎、党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饭前1小时服用。

  

  史晓源蠲痹安胎汤治妊娠期坐骨神经痛

  

  史晓源是三峡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史晓源认为,在妊娠中、晚期,随着胎儿逐渐增大,有少数孕妇会出现单侧或者双侧坐骨神经轻度疼痛现象,这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神经所致,不需治疗,分娩后会自然消失。但是对于妊娠伴有严重坐骨神经痛患者,并非单纯生理原因,胎体的压迫,加之复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是其主要病因。在治疗用药方面,既要照顾到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特点,又要有效地祛除病邪,因此,必须治病与安胎并举。史晓源运用自拟蠲痹安胎汤治疗妊娠合并坐骨神经痛重,取得较好的疗效。

  

  史晓源自拟蠲痹安胎汤:当归、川芎、寄生各15g,熟地、赤芍、海风藤、海桐皮、独活、地龙、党参各12g,秦艽20g,防风、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腰酸加川断、菟丝子各12g;冷痛加桂枝6g;肢体屈伸不利挛痛较甚者加木瓜15g,伸筋草、鸡血藤各12g;挟湿热者加黄柏12g,苍术10g。

  

  史晓源认为,蠲痹安胎汤既具有补益气血肝肾之功,又有疏风除湿通络之效,是祛邪安胎并举之方。方中独活、秦艽、海风藤、海桐皮疏经活络、祛风散湿;党参与寄生合用既能强筋健骨,又能益气安胎;方中四物汤养血以濡胎元,营经脉,活血温通瘀滞、舒缓压迫,经脉气血通畅,则疼痛自能消除。用此方加减治疗妊娠合并坐骨神经痛重证确有良效。

  

  因妊娠期不宜过多服药,故以10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为限。

  

  【病案举例】

  

  王某,27岁。1996年5月13日初诊。

  

  妊娠。7个月,右下肢后侧牵引疼痛1周,不能行走3天。自诉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中线向下牵引疼痛,如针刺样,稍动患侧则疼痛加剧,足后跟不能着地,口干喜饮,大便干结。体检:产科检查正常,体温37.8℃,脉搏90次份钟,血压14.7/10.7kPa,右下肢股动脉、腘窝及腓肠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足踝部轻度凹陷性浮肿。症见舌质黯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血沉96mm/h,白细胞25×10↑9/L,中性0.92。

  

  西医诊断:妊娠合并坐骨神经炎。中医诊断:妊娠合并痹证。证属风湿热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当疏风通络,清热除湿,活血止痛,佐以安胎。药用独活、赤芍、川芎、海风藤、海桐皮、黄柏、苍术、鸡血藤各12g,秦艽、薏苡仁各20g,防风9g。服药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抬腿试验阴性,血沉降至28mm/h,白细胞总数10×10↑9/L,中性0.80,痊愈。4个月后随访,生一女婴,经检查未见异常。

  

  覃世伟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背部小趾侧)的压痛。其病因可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坐骨神经间质炎,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因坐骨神经受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本症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覃世伟采用辨证取穴加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降低其复发率,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痹证是由风寒湿邪入侵而致。覃世伟认为,由于病邪侵犯部位不一,故临床上也表现出不同症状。如疼痛沿下肢后侧放射的为病在太阳经,沿髋关节后和下肢外侧放射的为病在足少阳经。寒邪偏盛则疼痛明显。针灸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好,对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就要辨明病因和本质,配合相适应的治疗,如腰椎间盆脱出要结合手法复位、牵引配合治疗等才能收效。在治疗中,覃世伟体会到调和气血,可提高本病疗效。覃世伟认为当归注射液具有活血调经、通经止痛的功效,主治腰腿痛,在针灸基础上配以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往往能收到更好效果。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第一组取环跳、委中;第二组取秩边、阳陵泉。随证取穴:证属寒气偏胜入络者,加取腰阳关、命门、大肠俞、肾俞穴;证属湿气偏胜入络者加足三里、三阳交、脾俞、肾俞穴;证属气血郁滞者加血海、膈俞、肾俞穴。

  

  操作方法:针刺时选用2~30号毫针刺之,臀部穴位选用2.5~4寸毫针刺之,得气后,酌情施以提插补泻手法,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20分钟。寒湿偏胜者用温针灸。在接通治疗仪20分钟后,把治疗仪除去,再留针10分钟,臀部穴位再行针一次然后出针。出针后,根据病情辨证取背俞穴,常规消毒,用当归注射液1.5~2mL进行注射,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患者,男,32岁,工商职员,1998年7月3日就诊。

  

  主诉腰痛涉及右腿疼痛2个月余,加重10天。

  

  病史:2个月前因长途开车后而感腰部酸胀,右大腿后侧牵痛,当时未加注意,后症状逐渐加重,曾经推拿治疗,内服中药及静滴复方丹参针注射液,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局部封闭(用药不详)治疗,疼痛未能解除。近10天来右腿疼痛加重,活动不利,以劳累后、阴雨天及冷湿低温时令患肢疼痛为甚,疼痛时不能入眠,走路时不能直腰。

  

  诊见:痛苦面容,精神疲倦,跛行,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脉弦细,舌质淡,舌苔白稍腻。血压14/8.5kPa,化验检查:抗“O”500IU,血沉16mm/h。X光腰椎片检查:各椎体未见异常。

  

  诊断:右侧坐骨神经痛,中医诊为痹证(寒湿偏胜型)。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平补平泻手法。用上法施治,取第一组、第二组穴交替治疗,加腰阳关、足三里、大肠俞、脾俞、肾俞进行温针灸,出针时臀部穴位行针一次,然后出针,出针后取脾俞、肾俞、大肠俞穴位各注射当归注射液1.5mL,上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患者经4次治疗,能直腰走路,不用家人扶持,又经一疗程治疗,基本痊愈,再经一疗程巩固治疗,完全恢复健康,能正常工作,经10个月随访未复发。

  

  王传良芎芍祛瘀热敷祛痛

  

  王传良医师是安徽省巢湖市中医专家。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臀上皮神经痛,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类似之处。臀上皮神经为皮肤感觉神经,绝大多数来自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上皮神经痛常见症状为腰臀部放射性疼痛,骶棘肌筋膜在髂嵴上附着处最为常见,呈钝痛、酸痛或刺痛性质,有时向大腿后侧扩散,弯腰、转体、坐下或起立等动作时,疼痛加重。髂骨嵴中部及其上下方常有压痛,某些病例尚可在臀上部触及皮下梭形质硬条索,压迫时可产生异痛。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阴性。

  

  王传良医师认为臀上皮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理论,疼痛多由于瘀血阻络、风邪袭络等原因导致局部脉络不通。王传良认为,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时剥离过大刺激出血或牵拉,造成横突与肌肉附着处撕裂,血肿形成,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神经因缺血而导致水肿、增粗引起临床症状。这与中医的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理论相符,而敷贴疗法具有理疗和中药治疗的双重作用,因此在临床上王传良选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煎水热敷,以达到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目的。采用川芎、赤芍、丹皮、红花等药物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药;千年健、海桐皮、伸筋草祛风湿、通筋络,为辅药。使药力从皮肤渗透,直达深层肌肉,使卡压的皮神经得到松解,从而使症状得到缓解。

  

  芎芍祛瘀方:川芎、赤芍、苏木、三棱、莪术、海桐皮、刘寄奴、络石藤、鸡血藤、千年健、伸筋草各50g,红花、丹皮各20g。将药装入

  

  纱布袋,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加水至药完全没入水中,煮沸30分钟。待水凉至温热,将毛巾浸上药水,稍拧敷在痛处,两条毛巾轮换热敷,早晚各1次,每次1个小时,5天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李某,男,34岁,工人,1995年12月6日入院。因腰及左下肢疼痛2月余入院,检查腰4~5椎旁2cm处压痛阳性,放射至左小腿,臀上皮神经处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45°、右90°。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3天后,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扩大开窗术式行腰4~5髓核摘除术。术后腰及左下肢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双侧90°。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左侧臀上皮神经疼痛,入臀点能触及4cm×2cm大小条索状反应物,经上述方药敷贴治疗,5天后疼痛消失,随访6月未复发。

  

  王凤德经筋手法加针灸治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王风德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著名临床中医师,在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运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臀部软组织损伤病症,是因髋部剧烈活动、扭闪或因风寒湿邪外袭留滞经脉,使梨状肌发生充血、水肿、肥厚,压迫坐骨神经所产生的症候群,是急、慢性腰腿痛患者常伴有的一种损伤综合征。它多因间接外力或腰骶部骨、关节创伤性炎症波及而受损。由于其局部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常引起坐骨神经、骶尾部的神经刺激及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症状,临床常诊为“坐骨神经痛”或盆腔各有关器官的疾病,忽略了对梨状肌损伤的诊治。梨状肌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该神经的神经干受刺激压迫所致。因而,疼痛是从臀部沿坐骨神经放射。在急性期,主动或被动伸屈患肢,均可引发剧烈的坐骨神经痛。慢性期则以小腿外侧的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为主,常伴有下肢的怕冷、水肿等。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症状以尿频、尿急、排尿不畅、便秘、肛门急胀感多见,部分病人呈现性冷淡、阳痿。

  

  体征上患者多呈不同程度的跛行姿势,腰、臀部或下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急性期:梨状肌局部隆起呈条束状(或肌束隆起),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明显受限,勉强抬腿在60°以下时,疼痛明显,超过60°时疼痛反而减轻。在抬腿时若将足内旋或屈曲内收髋关节,则可引发剧烈的疼痛。慢性期:梨状肌局部呈弥漫钝厚,压之有空虚感。病程长者,该肌呈束状硬结,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胀感。若梨状肌萎缩无力,下肢呈内旋;一旦梨状肌发生挛缩,

  

  则下肢可呈外旋。直腿抬高时骨盆须抬起或患肢略外展,方能完成超过60°的抬高动作。髋关节屈曲内收明显受阻,但疼痛较轻,仅感臀部胀痛,并伴有下肢的麻胀感。

  

  临床诊断常根据病人多有外伤或受凉史;臀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向小腿外侧腓总神经分布区放射,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痛;急性患者患侧臀部可触及梨状肌呈局限性束状隆起,钝痛、压痛明显,慢性梨状肌损伤的束状隆起变硬、坚韧、弹性减低,无明显压痛等明确诊断。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在祖国医学属“痹证”、“伤筋”范畴。病因主要是梨状肌急剧不协调的收缩,使肌膜破裂而产生局部性肌束隆起,此时梨状肌处于保护性收缩状态,如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受风寒侵袭,就会影响到从梨状肌上下孔通过的坐骨神经、臀上皮神经,臀部动、静脉受压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

  

  王凤德教认为授经筋手法按摩可使紧张的梨状肌放松,减轻压迫,松解粘连;针刺能抑制梨状肌局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充血、水肿、痉挛减轻,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控制炎症,加速功能恢复;拔罐又能活血祛瘀,促进新陈代谢,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王凤德教授运用壮医经筋手法按摩具体方法:先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医者用肘部按经筋线路图从足底到腰部行按摩,尽量把每一块肌肉都放松。重点在患部梨状肌和股四头肌,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用力要到位,但要防止在腰肋部用力过猛。按摩完足太阳经筋线路后,用同样方法按摩足阳明经筋和足少阳经筋线路,在按摩过程中要使每一个“筋结点”都有〓胀感或有放射感才达到效果。先用肘部松解梨状肌,后用大拇指在梨状肌垂直方向上拨动,多用理筋法,少用分筋法。

  

  针刺方法:选用单针,“固灶”行针强刺激、快进快出的针法,按“以灶为腧”和“循经取穴”的原则,取臀点、腘点、腓点、踝点以及环跳、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等患侧穴位。最后在患侧的梨状肌点和脚后部肌群上加拔火罐,时间约10~15分钟。

  

  经筋手法加针灸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病案举例】

  

  患者,男,53岁。初诊日期是1997年7月15日。患者2年前不慎扭伤髋部,左侧臀部刀割样疼痛,并向股后、小腿外侧放射,在广西区直某两大医院都诊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经封闭后疼痛减轻,但反复发作。就诊前2天因受凉疼痛复发,并渐加重,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用拇指可触及梨状肌呈局限性束状隆起,压痛明显,患侧腘窝、小腿外侧、外踝部压痛亦较明显,诊断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按上述方法治疗,一疗程后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王立芳内外合治坐骨神经痛

  

  王立芳认为,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临床特点以半身冷痛麻木,腰酸腿软,掣痛,屈伸不利,动则痛剧,坐立不安为主要特征。内因多系年高体弱,肝肾阳虚,腰椎退行性变,外因受寒侵袭所引起。《素问·痹论》云:“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灵枢·经络第十》又云:“肝者,筋之合一故脉弗荣则筋急。说明筋与肝之关系密切,肝肾同源,肝需肾补养,命门火衰,寒湿之邪内侵、筋脉失养而发病。王立芳认为治疗上宜温肾养肝以通痹,用温肾养肝通痹饮化裁内服,回阳玉龙散敷贴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收到较好的疗效。王立芳认为,方中附子乃命门主药,引火归原,补命门益精气;淫羊藿温肾,祛寒固阳并有振奋机能之功;黄芪扶阳固表;桂枝温通经络;牛膝治半身腰膝酸痛。其方共奏温肾养肝通痹之功。外敷方回阳玉龙散出自《外科正宗》,原方为治“痈疽阴疮……手足麻木,筋骨疼痛……”等证之良方,循药成膏外敷贴增强温经通阳,祛寒除湿止痛以治其标,温肾养肝通痹以治其本。王立芳认为,内外施治,两者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正气充,寒湿去,筋脉舒则诸症悉除。

  

  温肾养肝通痹饮化裁:熟附片、淫羊藿各18g,白芍30g,黄芪、牛膝各20g,木瓜、桂枝、甘草各10g。

  

  熟附片先煎1小时后入其他药物,再以文火煎沸30分钟左右即可,每日1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若偏寒者重用桂枝,加干姜;偏热者加地龙、防己;偏湿者加薏苡仁、萆薢;抽筋较频者加全蝎、僵蚕;久病者加三七、鸡血藤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功。7剂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

  

  外敷方用回阳玉龙散:川乌、草乌各100g,白芷、南星、白芥子、青风藤各30g,细辛、肉桂各20g。

  

  共研细末,装瓶封闭备用。使用时取药用黄酒或低度酒,调成糊状如核桃大小药丸,置入一块长约10cm×7cm胶布中央,敷贴秩边、承山穴及痛点上。3天更换一次,连用3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王某,男,51岁,1996年11月21日就诊。

  

  患坐骨神经痛3年余,久治不愈,现左侧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酸痛加剧,如电灼之感,伸展不利,局部喜温,平素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X光片显示腰椎正侧位未见异常。给予温肾养肝通痹饮加干姜10g,3剂,回阳玉龙散敷贴秩边、承山穴及痛点各一处,痛减大半;又服10剂,敷贴3次,疼痛若失,3年追访至今未复发。

  

  伍德军手法整复骶髂关节治产后坐骨神经痛

  

  伍德军是广西玉林市知名中医专家,系统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脊柱相关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痛证、痹证等10余年,有着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临床上坚持以中医为主,结合中西医治疗内科急慢性疾病及疑难病,尤其在颈椎病、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痛证、痹证、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脊柱相关性疾病方面诊治尤为特长。

  

  “产后坐骨神经痛”属于“产后损伤性腰腿痛”的范畴。引起产后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虽多,但临床观察常见为骶髂关节错位。临床特征为妇女产后发病,患肢出现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即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痛,咳嗽及打喷嚏加重。检查发现有骶髂关节错位的体征,如有“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患侧骶髂关节后部有压痛或叩痛,患侧髂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骨盆扭转各种试验检查阳性(包括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及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X线检查(骨盆正位片)可出现错位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两侧关节腔隙宽窄不等,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偏上为前错位,偏下为后错位)。骶髂关节错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

  

  伍氏认为,骶髂关节错位可能同下列因素有关:其一,女性骶髂关节可动性受内分泌影响,在妊娠期和分娩期骶髂关节相关韧带松弛、肥厚,骨缝开大,可动性增加;其二,分娩过程中可导致骨盆内外平衡力的平衡失调,软组织张力失衡,骨盆内聚力减弱,骶髂关节稳固性差;其三,产后过早下床活动或负重,姿势不正或活

  

  动不当。中医则认为妊娠期精血养胎及分娩期失血,极易致肝肾亏虚,气血虚弱,筋骨不强,关节不固,骶髂关节易错动。骶髂关节错位后,不仅直接影响到腰骶干,且使梨状肌受牵拉,梨状肌痉挛、水肿、出血甚至炎性粘连,直接激压坐骨神经,临床上患肢出现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

  

  伍氏认为骶髂关节错位后一般不会在无外力作用下自动复位,需要适当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复位。手法整复骶髂关节就是利用适当的外力,据生物力学使错位的骶髂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符合机体解剖生理要求,以消除病理因素的影响,达到治疗作用。伍德军认为手法复位成功是治疗的关键。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屈膝屈髋冲压法:是根据骶髂关节前错位时,上部髂骨向前移的病理,反其道而行之;医者肘部向下冲,压力通过膝部作用于腹部传到髂骨,通过内压传于外以促使其后移。②侧卧单髋复位法:是通过患肢杠杆作用和反作用力(顶推患侧髂后上棘的掌根部向前的推力)迫使后移位的上部髂骨向前复位。③分筋理筋手法:有缓解痉挛、舒筋通络、活血散结和消肿止痛作用,复位前使用可以缓解或消除由于疼痛引起的局部肌痉挛和肌紧张,为手法复位创造条件;复位后使用能活血通络,促进局部循环,巩固复位效果。

  

  伍德军认为对产后坐骨神经痛要尽快明确病因,骶髂关节错位所致者,应尽早复位。由于产后的特点,错位容易发生,复位亦相对容易成功。若延误治疗,局部发生炎症粘连,则复位困难,整复时患者痛苦大,疗程长,甚至复位不全,有后遗症。复位时用力要稳当,操作要灵巧,定位要准确,应用瞬间暴发力,切忌暴力,以免加重损伤。复位后起居活动要保持正确姿势,勿过早负重,以免复发。

  

  屈髋屈膝冲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患者仰卧位,健侧下肢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向胸腹部屈膝屈髋位。医者站于患侧,双脚自然分开站稳,一手握住患侧踝关节,另一手屈肘,用肘关节部向下压病侧膝关节,使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屈,膝抵胸腹部为度。先是肘关节用力向下缓冲3~5次,然后固定持续用力,嘱患者充分放松,趁其不备,肘部瞬间向下用力冲压膝关节,以听到弹响声或患者痛感减轻或消失为佳。

  

  侧卧单髋过伸复位法:适用于骶髂关节后错位。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健肢在下自然伸直。医者呈马步站于后方两手自然分开,一手掌根顶推患侧髂后上棘,一手握住踝部,慢慢后伸患肢到达极限,嘱患者充分放松,趁其不备,医者握踝之手使患肢过伸,另一手同时顶推髂后上棘,两手向相反方向瞬间同时用力推拉,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

  

  分筋理筋手法:复位前手法:患者坐于双连椅或俯卧于床上,医者用拇指分别沿臀上皮神经、臀中肌及患侧骶髂关节局部作分筋理筋手法,以患者感局部〓胀并能忍受,施术后臀部有舒适感为度,一般反复6~8次。复位后手法:医者用拇指在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后面从上向下理推数遍,再用揉法揉至局部有透热感。

  

  以上手法一般3天一次,4~6次为一疗程,2疗程间可间歇1周。大多数病人皆可取得良好效果。

  

  别业峰小针刀治疗臀肌筋膜炎

  

  臀肌筋膜炎患者多感臀部疼痛,不能久立和行走,劳累后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到膝部。体检臀部有明显压痛,痛处可触及条索状痛性筋结。别业峰认为,臀肌筋膜炎是一种因多次轻微外伤和慢性劳损,而引起的局部肌筋膜撕裂和创伤性炎症改变。本病还可导致机化、增生和粘连等继发性改变。小针刀治疗既能松解粘连、硬化,解除肌肉痉挛,又可疏通经络,加速局部气血流通,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放松臀部肌肉,找准明显压痛点并作标记。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上无菌洞巾。术者持小针刀在定点处进针刀,刀口线与臀肌走向一致,针体和臀部平面垂直。刀锋刺入皮下后摸索进刀,如患者有电击感、刺痛感,将针刀稍上提,移动1~2mm,继续进刀。待患者有酸胀感时,行纵行剥离,松解后出刀,盖上无菌纱布。嘱患者仰卧位,术者将患侧膝髋关节尽力向腹部及对侧屈曲10余次,使尚未松解的粘连进一步分离,使痉挛紧张的软组织放松。本法5天一次为1个疗程,一般做3~4疗程。

  

  姚欣艳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并放射至下肢外侧,可伴有下肢麻木、酸楚,活动障碍等。其病理表现主要是神经根受压迫刺激,神经受压后引起的静脉充血,神经根充血水肿以及炎症变化。并且有实践证明,正常神经根压迫只会产生感觉异常或麻木感觉,而红肿炎症性神经根受压后才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痛感。这与中医学所说的“跌仆闪挫,瘀血阻络”相吻合,所以姚欣艳认为坐骨神经痛患者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姚欣艳根据这一病机,认为治疗宜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近年来姚欣艳采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

  

  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原方由桃仁、红花、川芎、秦艽、羌活、煅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甘草、伸筋草、鸡血藤等14味药组成。功能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姚欣艳认为方中桃仁、红花、煅没药活血祛瘀止痛;秦艽,羌活、地龙疏风通络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鸡血藤活血通络:牛膝补益肝肾,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五灵脂、香附行气祛瘀止痛。诸药相合,共奏活血通络,补肝肾之功,故能获得良好效果。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5g,川芎10g,秦艽10g,羌活10g,煅没药6g,当归15g,五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5g,地龙10g,甘草6g,伸筋草10g,鸡血藤15g。

  

  随症加减:腰腿冷痛者,加制川乌3g、制草乌3g、威灵仙15g;湿重者加苍术10g,防己10g;下肢麻木明显者,加豨莶草10g,路路通10g;肾虚,腰膝酸软乏力,夜尿频多者,加枸杞子15g,杜仲15g,淫羊藿15g。每日1剂,水煎2次,将药液兑匀,每次服

  

  300mL,每日2次。

  

  【病案举例】

  

  唐某,男,40岁,工人,1998年10月5日初诊。

  

  1月前因搬抬机器时诱发腰骶部疼痛,并放射至左侧臀部及左下肢外侧,行走不利,不能抬腿,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患者曾去医院行腰椎CT检查示:腰4~6椎间盘突出。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左侧坐骨神经走向有压痛。

  

  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即予身痛逐瘀汤加路路通10g、赤芍10g。服药2周后患者疼痛减轻,继服2周,上述诸症基本缓解,体征消失,但偶感腰部不适,续以上方治疗,2周后痊愈。嘱患者适寒温,免重劳,随访1年未再复发。

  

  姚远手法与药物合用共奏活血通络之功

  

  姚远教授是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知名中医专家,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颇有心得。

  

  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成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经梨状肌上孔出入的主要有臀上神经、臀上动脉、静脉;经梨状肌下孔出入的主要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后侧神经、臀下动脉、静脉。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关系有个体差异。引起梨状肌病变的最主要原因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剧烈的运动或不协调的运动均可导致梨状肌急性损伤,或因劳动、不恰当的体位使梨状肌处于经常、反复过度紧张、牵拉状态,造成梨状肌的慢性劳损,从而使梨状肌痉挛、充血、肿胀,以后逐渐变性、硬化、粘连等,刺激或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血管的痉挛及神经的炎症、水肿,由此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姚远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跌挫损伤或劳损体虚,复感风寒,经络受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故治疗宜以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为主。手法可缓解肌肉的痉挛,松解粘连,软化瘢痕,改善患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和瘀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从而达到疏通气血经络、消肿止痛目的。手法应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禁用暴力手法,以免加重损伤。

  

  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掌揉法揉患者臀部、下肢后外侧,反复3次;然后用拇指点按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2次;接着用肘压患侧梨状肌,行分筋、理筋3~5次,再行掌揉法1次。患者改侧卧,患侧在上,屈伸患侧髋、膝关节5~7次,最后用捋顺手法自臀部沿下肢后外侧捋5次,手法结束。整套

  

  手法约需15~30分钟,每日1次。

  

  活血解痉汤:当归15g、红花9g、牛膝9g、川芎10g、延胡索10g、白芍36g、续断15g、泽兰15g、五加皮15g、木瓜15g、木香7g、甘草6g。每日1剂,清水煎,分早晚2次服。

  

  活血解痉汤中当归、红花、川芎、牛膝、延胡索活血行气,牛膝兼引药下行,白芍缓解痉挛,续断补肝肾行血脉,木香行气止痛,泽兰活血祛瘀消肿,五加皮、木瓜舒经活络,甘草调和诸药,配合白芍加强解痉作用。手法与药物合用,共奏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之功。手法直接作用于患部,药物则作用缓和持久,可补手法之不足。内外结合,相辅相成,大多数病人臀腿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少数患者臀腿痛缓解,梨状肌压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仍有疼痛。

  

  詹亚俊针推结合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发生的疼痛,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因感染、受寒、中毒等原因致使坐骨神经间质发生炎症所引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多由神经通路临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粘连或破坏所引起。因此治疗上,詹亚俊认为原发性病应对症治疗,继发病则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辨证施治,既所谓“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詹亚俊认为本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治疗本病,先用推拿手法,使肌肉松弛,气血通畅,便于进针,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针灸,施以一定手法,以调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激发自身潜能,再用多种推拿手法施于病变区,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炎症吸收,疼痛减轻,症状消失,功能恢复。詹亚俊采用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詹亚俊认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是:主要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外侧疼痛。Losegue征阳性,踝反射减退甚至消失。

  

  治疗本病采用针灸推拿相配合的方法,分为三步进行:

  

  ①推拿:病人俯卧,沿疼痛循行部位施以〓法10分钟,以达行气活血、舒筋活络之功。

  

  ②针灸: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以期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效。取穴:主穴:腰3~5夹脊穴(双)、秩边(患)、环跳(患)、委中(双)、阳陵泉(双)、昆仑(双)、2~3个阿是穴。随证配穴:寒湿痹阻加阴陵泉,瘀血阻络加膈俞,肝肾虚损,气血不足加肾俞、命门、

  

  足三里。手法: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

  

  ③推拿:起针后再施推拿之术,促进气血运行,有利炎症吸收。一指禅、按、叩、揉、〓等手法综合运用。环跳、秩边用肘运法,委中、阴陵泉及阿是穴行指按法,腰3~5夹脊穴用叩击法,沿疼痛循行部位再次施以〓法,最后抖动患肢结束,全过程15分钟。

  

  全治疗过程4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孙某某,女,57岁,干部,1996年11月16日初诊。

  

  主述:左侧腰腿痛1年余,日前因劳累加重,现自觉腰部疼痛,大腿后侧及足跟酸胀,弯腰或活动下肢加重。

  

  查体:跛形步态,肌张力增加,Losegue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等检查无异常改变,X线显示无明显骨质改变。

  

  诊断: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取肾俞(双)、命门(双)、环跳(患)、承扶(患)、委中(双)、阳陵泉(患)、昆仑(患),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经治疗2疗程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张玉英口针治坐骨神经痛

  

  张玉英认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一般都采用循经与局部结合的取穴法,取膀胱经、胆经或胃经穴位,所用穴数多,并需手法行针;特别在秋冬季节,为了取穴准确,局部消毒,不得不令患者脱去衣裤,诸多不便;且疗程长,疗效差。张玉英治疗本病多用口针,认为具有取穴方便,容易掌握,效果满意,不受环境、季节影响,可随时随地进行治疗,一针见效等优点。

  

  坐骨神经穴位于口内下颌两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牙龈下方黏膜处。取双侧穴,局部消毒后,用2寸毫针垂直向下,沿唇及下颌骨之间进针,深达1.5寸左右,不行针,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大多数患者经一次治疗,症状完全消失;部分患者5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病案举例】

  

  王某,女,54岁,1997年10月就诊。

  

  诉右臀痛并向下肢放射1年,加重20余日。疼痛向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放射,喷嚏、咳嗽及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行走不利。

  

  取患侧坐骨神经穴,治疗1次后痛减,行走自如。隔日再针1次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张运穴注黄芪加汤剂治愈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下肢后侧从腰侧下部,直至足跟部疼痛,屈伸不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甚则行走困难,遇冷、劳累后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病情时轻时重,难以治愈。张运认为,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乃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气血失和,筋脉失养所致;或正虚卫外不固,外邪侵入肌肤,客于肌肉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此疾,较难治愈。阳陵泉乃筋脉会穴,足三里乃强壮补虚之穴,此两穴有舒筋活络、扶正祛邪之功;黄芪有补气升阳卫外之功,穴位给药,黄芪不仅能发挥补益之功,而且药物注入穴位后对穴位进行长时间作用,两穴位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实际上是黄芪的补虚卫外与足三里、阳陵泉两穴的舒筋扶正,发挥着协同作用,有事半功倍之妙。比单纯用药或针灸效果要好,另配合汤剂,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因此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治疗:黄芪注射液为注射剂,选患肢阳陵泉、足三里两个穴位,进行交替注射,每天注射一穴,注入药剂4mL。按常规穴位注射方法操作,15天为一疗程。

  

  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组成为:独活15g、寄生15g、桂枝15g、党参15g、防风10g、牛膝12g、秦艽12g、杜仲12g、细辛3g、生甘草6g、云苓15g、当归15g、炒白芍15g、木瓜15g、炒地龙15g。水煎服,日1剂。疗程同上。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39岁,农民,右下肢疼痛2年余。

  

  患者有明显的受寒病史,表现为从腰部直至右足跟部拘急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屈伸不利。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淡苔薄

  

  白,脉弦。诊为坐骨神经痛。曾多方诊治,中西医方法、药物并用,疼痛可暂缓解,后则反复。应用阳陵泉、足三里两穴交替注射黄芪,每天注射一穴,并配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水煎服日1剂,以助效力。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2个疗程告愈,随访半年多未复发。

  

  朱怀远滋肝补肾善用生乌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朱怀远认为,本病以气血两亏,肝肾不足为病之本;风寒湿之邪侵袭(以寒湿为主)痹阻经络为病之因;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病之理;临床治疗重在温经散寒,祛瘀通络,同时必须注重滋补肝肾,大补气血。朱怀远用自拟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满意。

  

  朱怀远认为用生黄芪配四物汤重在补气养血;骨碎补苦温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活血止痛,是一味很好的标本兼顾之药;续断加强补肾壮骨之功;川牛膝引药下行,并能祛瘀通络;制乳香、制没药具有良好的祛瘀镇痛作用;川乌性猛祛风,能逐风寒湿邪;草乌性猛气锐,搜风胜湿,化顽痰,通经络利关节而直达病所,力胜川乌。朱怀远认为二药同用则祛风散寒、祛湿止痛力强。朱怀远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与实践,善用生川乌、生草乌,镇痛效果远远超过制川乌、制草乌。朱怀远认为,使用本方解痉镇痛不逊于日前常用的非甾体类西药,但使用时应注意生川乌、生草乌剂量应掌握在3~6g,并用生甘草10~12g,同时先煎1小时以上,可大大降低其毒性。方中大剂量生地黄足以制约其燥烈之性,并在大量补气养血药中,镇痛效果又能明显提高。朱怀远一般用本方1周,疼痛减轻后改用制川乌、制草乌各10~12g,从未出现不良反应。认为本方对寒邪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效果最好。

  

  药物组成:生黄芪、骨碎补各30g,生地黄30~40g,当归、白芍、川芎、续断、川牛膝各10g,生川乌、生草乌(均先煎1小时)各3~6g,生甘草(先煎1小时)12g,制乳香、制没药各3g。每天1剂。水煎分2次饭后服,1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间隔1~2天,

  

  续行下一疗程。

  

  若肾虚明显加巴戟天、牡仲各12g,狗脊15g;若疼痛剧烈呈放射样或拘挛不敢伸者,加乌梢蛇15g,地龙10g,另全蝎、蜈蚣各3g研粉,龙眼肉包裹吞服;麻木重者加生薏苡仁、豨莶草各30g。

  

  【病案举例】

  

  赵某,男,44岁,农民。1994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左臀部连及左腿疼痛间断发作3月余,近1周疼痛加剧并向左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放射,呈针刺样,日轻夜重。两下肢喜热畏寒,行走困难。曾经服汤药及针灸、理疗等,效果均不显著。

  

  检查:左侧臀部坐骨神经相应处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左15°,右60°。X线片提示:第3~5腰椎后缘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为左侧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属痛痹,病机为气血两亏,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经络痹胆,气血不通,筋脉失于濡养。治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温经散寒,祛瘀通络。

  

  处方:生黄芪、骨碎补、生地黄各30g,当归、白芍、川芎、续断、川牛膝各10g,生川乌、生草乌(均先煎1小时)各3g,生甘草(先煎1小时)12g,制乳香、制没药各3g,乌梢蛇15g。每天1剂,水煎服。嘱注意保暖。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原方续服5剂,疼痛消失,但行走时仍感乏力,上方改用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再进7剂,诸症消失,行走如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后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服约2周,停药随访1年未复发。

  

  邹方昕蛇蝎药酒治坐骨神经痛

  

  邹方昕采用民间验方蛇蝎药酒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满意。药酒方来自于民间验方,邹方昕认为其特点是疗效快捷,价格低廉,服用方便。认为白花蛇是药酒中主药,其性味甘咸、温,有毒。功用:祛风湿,透筋骨,定惊搐,治风湿瘫痪、骨节疼痛,是传统中医治疗痹痛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蛇毒,有镇静止痛及扩血管的作用。邹方昕认为全蝎具有祛风、止痉、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含蝎毒,系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对痹证不但有止痛作用,而且对麻木感亦有治疗作用,白花蛇与全蝎配伍加强了治疗痛证的作用;川乌性辛热有毒,有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之功,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草乌辛热有毒,主治搜风胜湿,散寒止痛消肿,治风寒湿痹,川乌与草乌加强祛风散寒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乌与草乌作用基本相同,川乌含有6种生物碱,主要药理作用为消炎;熟附片或黑附片煎剂经腹腔注射或口服对甲醛性及蛋清性踝关节肿有消炎作用;乌头碱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作用;何首乌苦甘涩,微温,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消炎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川乌、草乌的辛热作用;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走十二经;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炎作用;透骨草有祛风止痛作用;白酒有加强诸药,舒筋活血的作用。本方白花蛇及全蝎、川乌、草乌均有毒性,配伍红糖可减轻毒副作用,并有补益气血,扶助正气的作用。

  

  邹方昕认为本方对风湿所致的坐骨神经炎疗效较好,腰椎肥大骨质增生引起的次之,椎间盘脱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疗效欠佳,

  

  需结合按摩、牵引综合治疗,严重者宜施行手术,至于其他原因如肿瘤、糖尿病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宜针对痛因治疗才能奏效。

  

  民间验方蛇蝎药酒组成:白花蛇3g,川乌、草乌、首乌、紫草、威灵仙各15g,桂枝10g,透骨草12g,全蝎6g,白酒2kg,红糖500g。

  

  封于坛中7天,每日口服,重者可日服2次,每次3钱药酒,轻者每晚服3钱药酒。

  

  张镜人益气活血通络治韦根氏肉芽肿

  

  韦根氏肉芽肿病主要特点是上、下呼吸道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及伴肾小球破坏的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可累及上下呼吸道、眼、肌肉、皮肤、外周神经和心脏。韦根氏肉芽肿病的患者病情通常都很严重。X线片表现为浸润性或结节性病灶,可有空洞形成,受累器官主要组织学诊断为肉芽肿性和坏死性血管炎。张老认为,本病当属瘀证范畴。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素问·调经论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内阻血脉,运行不畅,治疗当以肺、脾、肾着手,重在益气活血通络。

  

  【病案举例】

  

  郑某,女,30岁。反复发热、关节疼痛4年余,伴指趾皮肤红斑,蛋白尿。近日咳嗽气急加重,两手肿胀,左手尤甚,左手指皮肤呈青紫色,予切开减压术,术后发生手指干性坏疽,并伴右手指、左足趾肿胀,色青紫。X线胸片示:左上肺空洞,周围有浸润,左中下肺大片浸润影伴胸膜改变,右下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刻下:左手指肿胀青紫,感牵跳疼痛,咳嗽,咯血、色鲜红,心悸、气急,下肢浮肿,汗出较多,舌苔薄黄腻,质偏红而胖,脉细数。

  

  证属脾肾不足,湿热夹瘀,留阻络脉,营血痹阻,心气亦虚。治拟和营化瘀,清热通络,佐益气养心。予丹参9g,毛冬青、炒赤芍各15g,炒丹皮、连翘各9g,金银花藤30g,生甘草5g,豨莶草30g,炒桑枝15g,茅莓根30g,炒牛膝9g,水炙远志3g,水炙桑皮15g,

  

  淮、浮小麦各30g,炒枣仁9g。随证加减菝葜、紫草、紫地丁各30g,干地龙9g,黛蛤散(包煎)12g,野赤豆30g。1个月后,病情渐趋稳定。

  

  张镜人益气和营温阳通络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组综合征。以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和多肌炎的混合表现为特点,兼有滴度很高的抗核糖核蛋白抗原的抗体。张老认为,本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的病,似痹论中的皮痹、肌痹、脉痹、周痹、阴阳毒、历节病等痹证的综合,其发生主要因人体的正气虚弱,遭受风、寒、湿三气的侵入合而为痹。如久病不愈,入络则血脉凝滞,不行则造成瘀血阻络,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为外因。治疗原则为益气和营,温阳通络,兼补肝肾。

  

  【病案举例】

  

  方某,女,55岁。全身关节疼痛20余年,伴发热,关节疼痛,甚则活动不利,肌肉疼痛。近年来,肌肉萎缩,指、趾末节雷诺氏现象和关节肿胀,口干舌燥,两目干涩,大便艰结。双手指关节肿大畸形,血沉94mm/h,γ球蛋白29.5%,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1:320阳性,呈颗粒型,抗核糖核蛋白抗体1:10000阳性,24小时尿肌酸459mg,抗糖蛋白抗体阴性。舌光无苔,质黯红,脉濡数。

  

  证属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治拟养阴生津,佐以养血润燥。予南、北沙参各9g,川石斛15g,炒生地12g,枸杞子、桑葚子、制首乌、赤芍、白芍、鬼箭羽各9g,秦艽、地龙各5g,川牛膝9g,忍冬藤、淮小麦各30g,地骨皮15g,清炙草3g。该方加减应用4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

  

  张沛虬辨证施治治疗类风湿

  

  张沛虬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现为宁波市中医院技术顾问。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是经人事部批准浙江省11名暂缓离退休继续从事研究著述工作的高级专家之一。从医近60年,学验俱丰。

  

  1.辨析病机

  

  张沛虬主任医师认为关键在于区别风、寒、湿、热偏胜,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热侵袭。因外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津液遇寒则凝聚成痰,以致痰瘀阻,蓄留关节经络,形成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辨证施治4张沛虬主任医师认为关键在于分清寒、热:认为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故临床上治疗类风关,关键在于分清寒、热。

  

  (1)湿热阻络:即“热痹”。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期,但在临床上可分为下列二型。

  

  ①湿热轻型:临床特点: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症,有发热,稍怕冷。若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可不发热或发热轻,不怕冷。对初起兼见口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以解表热,利湿除痹,每取良效。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防风、桂枝、赤芍、生甘草、忍冬藤、羌活、生姜。若表症已罢,而关节肿痛仍著,采用“归芍豨草汤”(经验方)。处方:当归、赤芍、白芍、

  

  豨莶草、秦艽、伸筋草、威灵仙、地龙、防风、生地、乳香、没药、桑枝、炙马钱子,分2次冲服。

  

  ②湿热重型:临床特点:关节红肿疼痛加重,从小关节发展至大关节,关节疼痛著,变形快,发热持续,或长期低热,脉濡数,舌质红,苔腻黄燥。治以清热除痹。方用石膏加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知母、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络石藤、地龙、桑枝、忍冬藤、羌活、甘草。

  

  (2)寒湿阻络:即“寒痹”。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发作期。

  

  临床特点:病程较长,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有冷感,指趾关节肿痛,不红不热,脉多弦紧或沉迟、沉缓。若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则为挟痰瘀寒湿,凝结筋络。张主任认为其病至此,用一般祛风散寒化湿药,往往效果不理想,必须用大辛大热、温经逐寒之大乌头煎合当归四逆汤化裁,如关节变形,则伍以枝、藤通络、虫类搜剔。处方:制川乌、制草乌、黄芪、细辛、麻黄、桂枝、当归、白术、羌活、独活、威灵仙、蕲蛇肉、炙全蝎(研吞)、炙马钱子(研末分2次冲服);若症状顽固,关节变形明显,改服或加服经验方“复方三蛇酒”:白蛇、蕲蛇、乌梢蛇、蜈蚣、防己、防风、全蝎、蜣螂虫、露蜂房、生地、羌活、忍冬藤、海风藤、金雀花根、桑枝、黄芪、甘草,用高梁酒浸出液,水酒调服。

  

  3.久痹正虚

  

  重在益气养血:久痹多见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久病正虚,必须重在补益,虽不治痹而痹亦能自愈。张主任常在益气补血的基础上,佐以虫类搜剔药,使正气得复,邪气渐消,气血调和则旧疾自去。

  

  (1)阴血虚:多见于妇女产后,因热贪凉而得者,治以养血祛风,以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化裁。处方:熟地、当归、赤芍、山药、泽泻、茯苓、桑枝、鸡血藤、威灵仙、炙全蝎、炙马钱子(研末分2次冲)。

  

  (2)阳气虚:多见于痹久不愈,肝肾受损,出现全身阳虚体征,治宜温肾助阳通络除痹,常用黄芪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桂枝、制附子、当归、党参、白术、仙灵脾、狗脊、地龙、炙全蝎(研吞)。如正虚严重,服上药少效,可改服或加服右归饮(肉桂、制附片、熟地、淮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炙甘草)、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生甘草7味药)、虎潜丸(龟版、黄柏、知母、熟地黄、牛膝、白芍、锁阳、当归、陈皮、干姜)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虎骨、豹骨、鹿角片或胶之类,久服之后,不仅病去,正气亦可复。

  

  4.痰瘀兼挟

  

  伍以虫类搜剔之品: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或久痹痛势顽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骼关节所致,这时伍以虫类走窜之药,最为适宜,且多能获效。药如乌梢蛇、蕲蛇、全蝎、蜈蚣、地龙等。

  

  张兆民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在产后妇女中为常见病,一旦染病,病程缠绵,久治不愈。产后身痛主要症状相似于皮肌炎、肌筋膜炎。张兆民认为,从症状看即有“风湿痹证”,但又具备损伤粘连的症侯,而同前病又不尽雷同。早期近端肌肉如肩肿肌、同上肌、同下肌、咽肌、屈颈肌、助肌,受累疼痛,后期连肩带背,以至前胸部、腰腿部同时出现疼痛、压痛明显,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但主述都是于产后而形成,缠绵不断,临床上很难治愈。张兆民分析病因,认为是产后身体虚弱,气血双亏,虽有所防范,但风无定处,无孔不入,产后难免受风寒侵袭;再者产妇月中为照顾婴儿,不免久坐椅子,为哺乳方便,始终以一侧长卧,以致劳损,风寒侵袭,寒凝血瘀,经络受阻,不乏风寒痹证之疑。但因久坐久卧又不乏劳损之故,组织损伤、粘连,再加风寒所致,不通则痛。张兆民采用针刀通透剥离法,解除组织粘连,解除高压放电区,重新建立血液循环,使组织营养得以改善,经络得以疏通,再配以中药搜风散寒活血化瘀,善后巩固,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1)小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患者取仰卧位,指压法,找准疼痛中心点,常有条索状,硬结节、圆形、片形改变。紫药水定点,严格无菌操作,按照小针刀四步八法,避开血管、神经,定向加压进刀。通透剥离3~4刀,出刀后创可贴敷切口,3天禁浴,5天为一疗程。

  

  (2)以活血化瘀,搜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中药或散剂配合治疗。基本方药:当归6g,杭白芍20~30g,党参10g,黄芪20g,独活10g,秦艽15g,桂枝12g,鸡血藤20g,甘草6~10g。背痛重者加苏木,

  

  肩痛重者加青皮、防风,颈痛重者加羌活、葛根,头痛重者加川芎、白及,腰痛重者加杜仲,足、膝重者加牛膝、木瓜。上药如有条件,可粉碎成粉末,每次3~6g,每日3次口服,亦能达到治疗效果。

  

  【病案举例】

  

  姬某某,女,38岁。产后不久便觉背痛,因不太重,未加治疗,后逐渐加重,以致连肩带背连及前胸,疼痛不已,咽部不适,抬手不能及头,后背不能过胯,穿脱衣服不能自理,只靠家人料理,后背微驼前倾,经多方治疗无效。找余治疗时拿出化验单一叠,血液均正常。X光片多张,CT片一张,颈部、腰部、肩部均无异常,即排除颈腰椎病、肩周病、强直性脊柱炎。诊之每受风寒,劳累加剧,产后不久即出现症状,拟为产后身疼。随查:冈上肌、冈下肌、肩肿肌、胸11椎旁3cm左右有明显压痛点多处,冈下肌疼痛如锥。施针刀术,术后症状立解,如失重岁,浑身轻松,手能触后枕,左右手均能触及双肩。配合中药治疗4次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冀承一明辨细审着用重剂

  

  成人Stills病原因不明,认为系对感染的一种变态反应,主要表现有间歇型发热,复发性皮疹,关节症状和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阴性。本病属中医学“伏气温病”、“热痹”范畴。

  

  冀承一认为此病与新感温病有根本的区别,应明辨细审。伏气致病学说,究其实质就是由遗传、感染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自身致病因子的产生而引发的一类热性病,与新感温病,即由病原体直接感染引起的热性病,自有明显区别。此类患者,发病初期可能没有外感证据可查,且起病隐匿缓慢,病情缠绵,表现毒热燔灼营血、湿火痹阻关节经络的证候,参以舌脉,多为肝肾阴虚、夹湿夹热、化火化毒之故。证属伏火温病之湿火,给予清瘟败毒饮(金银花30g,连翘15g,黄连6g,生石膏30g,知母9g,生地、玄参各12g,丹皮、赤芍各9g,大青叶30g,地丁草15g),取犀角地黄汤(犀角3g或水牛角30g,生地黄25g,白芍9g,牡丹皮6g)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取法白虎汤(知母18g,石膏50g,粳米30g,甘草6g)清热保津,仿黄连解毒汤(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意通泻三焦火热,三仁汤(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2g,半夏15g)清利湿热,使湿去热无所伏。重用石膏配水牛角,气血两清,外透内降,以透营转气,合“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重用芦根、茅根,泄肺胃之热,不专在乎发表,而在乎开其郁闭,宣其气血,引邪热由气出卫。诸药合用,切中肯綮,可取显效。

  

  【病案举例】

  

  李某,女,25岁,教师。于1996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

  

  红色皮疹,无其他伴见症状,未予诊治,自行消退。1997年1月中旬,出现咽痛,但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外感症状,仍未诊治。至1周后,出现双踝关节红肿疼痛,渐及膝、掌、指、肘、肩关节疼痛,呈对称性、游走性,痛处觉灼热。颈及躯干部散在红色皮疹,形态不一,高出皮肤,微有痒感。体温每日波动在38.5~40℃之间。在某院就诊,查血象不高,诊为风湿热,予强的松每天15mg,静脉滴注青霉素,口服阿司匹林片。服15天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查血白细胞数1.9×10↑9/L,血红蛋白57g/L,血小板16×10↑9/L,并发失血性休克,经输血小板4×200mL、压缩红细胞2×400mL后好转。经请某院会诊,诊为成人Stills病。予强的松每天25mg,住院治疗3个月,好转出院。而后,多次于咽痛后即发高热,体温39~40℃,持续1~2周。12月初,咽痛又现,再度发热,体温39℃,关节疼痛及皮疹加剧,再收入院。

  

  症见:身热夜间为甚,不恶寒,汗出热退,退而复升,脸似满月、色红,四肢关节红肿疼痛,热增痛加,热减痛轻,热退如常人。呈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痛,触之灼热。面、颈、躯干、四肢近端散在多形性红色皮疹,微痒,浅表淋巴结不大,头痛较剧,周身困重,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口干咽燥,渴不欲饮,脘痞腹胀,纳呆眠差,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绛、苔中部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数5.09×10↑(12)/L,血白细胞数12.1×10↑9/L,中性0.82,血沉54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阴性,双链DNA抗体(ds-DNA)弱阳性,血培养阴性。

  

  因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痛、血象升高,西医诊断为成人Stills病。中医诊断为痹病,热毒痹阻,气营两虚。给予清营汤(犀角3g,生地黄15g,玄参9g,竹叶10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金银花9g,连翘6g)合四妙散(黄柏10g,苍术10g,川牛膝9g,薏苡仁20g)加减,日服2剂。服5日热势有增,体温40.5℃,持续不降,鉴于其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午后热甚,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苔黄腻,口唇焦裂,证当属伏火温病之湿火,治宜气营两清,利湿解毒,宣畅气机。药用:玄参30g,丹参30g,水牛角粉(分冲)15g,金银花30g,连翘15g,淡竹叶10g,生地黄30g,麦冬10g,赤芍15g,生石膏(先煎)60g,知母10g,黄连10g,牡丹皮10g,生薏苡仁30g,白豆蔻10g,砂仁6g,滑石(包)15g,秦艽18g,地骨皮10g。水煎服,日服2剂。

  

  3天共服6剂,热势渐减,体温38.6℃,皮疹从面部开始消退,关节红肿热痛亦减,时有恶寒,便溏不爽,效机已现。上方去地骨皮,加芦根、茅根各30g,青蒿15g,水煎服,每日2剂。1周共服14剂,热势渐平,诸症显减;但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昏蒙,时自汗出,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由绛转红、苔薄白且润,呈现一派邪却正虚之象,故加黄芪30g,太子参15g,以气阴双补,匡扶正气,为湿热毒邪外出创造条件,改为每日1剂,共服15剂。而后,全身毒热症状消除,关节湿热痹阻症状显居首要,原方去丹参、滑石、淡竹叶,加苍术15g,黄柏10g,川牛膝10g,生石膏减为30g,加强清热燥湿,通利关节。出院时带药30剂,每日1剂,以善后调理。

  

  半年后随访,化验正常,病已获愈,恢复工作。

(0)

相关推荐

  • 中医调理小儿生长痛

    小儿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下肢疼痛.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选择中医即可迅速治愈. 在小儿生长过程中,时会出现下肢疼痛的现象.检查一切正常.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长痛.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生长痛呢?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

    郑平校三气合而为痹劳逸结合抗感染 郑平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颈肩痛和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郑平校副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颈肩腰腿痛的病人,疼痛部位十分广泛,往往侵犯多个关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2

    伍炳彩清热解毒疏风祛湿治痹证 伍炳彩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著名的中医专家,从事教学及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证.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伍炳彩教授认为,临床上针对不同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3

    陈庆通活血通络治增生 现代医学所称的骨质增生,也叫骨刺,或称骨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之范畴.陈庆通根据临床的不同症状表现大致分为营卫不和.痰瘀阻络型,气虚督衰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4

    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方 1.余锡明:舒筋养血汤 辨证:久伤入络,筋肉失养. 治法:活血养血,舒筋通络. 组成:当归12g,生地12g,熟地12g,鸡血藤10g,赤芍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威灵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5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导师,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30余载,师出科班,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6

    郑陶万除湿通络补肝胃强筋骨 郑陶万是四川省名老中医,业医60余年,对治疗风湿病有独到之处. 郑老认为治风湿应该首辨虚实,虚者多为气血亏虚.肾虚,实者多为寒湿痹阻或湿热阻滞.治疗相应给予补益气血,散寒除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7

    吴言聚八味镇痛散加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好发于16-30岁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0:1.发病多在15岁以后,16-25岁为发病高峰.其特征是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8

    李振环痛风散治痛风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患者关节液中多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大多有痛风石,一般有急性关节炎发作史,关节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舒.中医辨证分型多分为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9

    郭峰运动治慢性下腰痛 慢性下腰痛是指除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感染.骨质疏松等疾病外引起的腰背部疼痛. 慢性下腰痛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最近的研究认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继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0

    苏寅益髓消肿汤治术后神经根水肿 苏寅副主任医师是福建省宁德地区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专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颇有心得.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发生神经根水肿.临床表现为术后病人腰腿痛加剧或症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