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不说话

禅师故事多,或浅显,或深奥,清茗一盏,似乎有所指,心香一瓣,点化如点穴,顿悟往往趣味之中。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寓清于浊,以屈为伸,有时三言两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有时干脆不说话,于举手投足间,默契相应,即悟道也。既修而悟,悟也豁焉,既悟而修,修也安焉,大修大证,悟在其中矣,大彻大悟,修在其中矣。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位禅师。某日,有位学者前来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学者见茶水不息溢出杯外,不再沉默:“已经满出来的了,不要再倒了!”“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有位“不语禅师”,平日全靠两位侍从僧人代答。某日,一游僧前来问禅。此时两侍僧外出,禅师手足无措,如坐针毡。游方僧人问“何为佛?”禅师一脸茫然,左右摇头。又问“何为法?”禅师急得一仰一低,不知所措。再问“何为僧?”禅师干脆闭目不睬。最后问“何为修法之道?”禅师一脸大汗,把汗一抹,甩手挥弹。游僧向禅师恭敬地施礼后,释然走出禅房,这时正赶上回来的两侍僧,赞叹不已。两侍僧不知所指:“此话怎讲?”游僧道:“甫才向禅师求教,无一语,却解我疑惑”侍僧问:“问什么?怎么答?”游僧答:“我问佛,禅师左顾右盼,此即'人有东西,佛无南北’。问法,禅师上看下看,此即'法本平等,无分上下’。问僧,禅师闭目无话,此即'白云深卧处,便是一高僧’。问佛道,禅师伸出手来,此即'接引众生’。法师真乃精通佛法也!”侍僧回房,禅师嗔怪之:“你俩掉粪坑了?方才有游方和尚来,让我颜面丢尽!”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然靠两位侍从僧人代答者,何以能够成为禅师?
这类故事多附会,编造痕迹明显,却如心灵鸡汤般,抚慰人心,故广为流传,竟有“禅师体”的大量出现。包括苏轼与佛印间题诗斗对、相互唱和故事,也多为后人附会,但据《宋稗类抄》云,身在瓜州的佛印,确曾给被贬惠州的苏轼写过信:“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澹泊之士,镇定之操,生性襟度豁如、汪洋容止的苏轼也需喝碗鸡汤,求得人生之解脱。林语堂说人生要有八心,他把这八心比喻为八味:“一味爱心,二味虚心,三味清心,四味诚心,五味信心,六味专心,七味耐心,八味宽心。”八心对之八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味鸡汤慰一门心。
一青年见禅师:“多年女友要跟富商私奔,心意坚决,无奈想求大师指点。”禅师笑而不语,随手抓来一只被栓住的鸡,并用绳子拽倒它,反复八次之多。青年思索良久,突然若有所悟,问道:“大师您的意思要用坚持和毅力挽回那女孩的芳心?”禅师微微一笑道:“小伙子,我是让你拉鸡八倒!”此也附会故事。
对同样的事物,理解不同,解释也异,其间便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深山寂寂,一树春红,自开自落,散入风中,禅师无所不能;何处高楼,北雁一声,登山临水,竟日往返,问者有求必应。人生两境界,一曰痛而不言,一曰笑而不语,两种境界禅师皆已及?未必。仓央嘉措有诗云:“自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其实,禅师也困惑。拈花一问,谁人会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