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对话能力 让孩子开启连结、找到归属的聊天力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带领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未来。
作者介绍|苏明进
人称“老苏老师”,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博士,任教于台中市大元小学。曾荣获GreaTeach 全国创意教学奖、Power教师入围奖,多次受马来西亚华校教总之邀,至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巡回讲学。现任《亲子天下》、马来西亚《孩子》专栏作家、台中室内合唱团驻团编导。著有《交心》、《亲师SOS》、《让孩子潜能大大发光》、《希望教室》、《老苏老师的同理心身教》等著作。来自云林的小农村,喜欢纯朴的人事物。喜欢孩子,喜欢教学,喜欢说故事,喜欢用孩子的思维来看教育。一直担任导师的职务。喜欢待在教室里,陪孩子们一同欢笑、找回自信,看尽人生精采美景。
全班笑得花枝乱颤,这个不起眼的“聊天课”,竟然引发孩子的高度兴趣,真是让我始料未及。
事实上,会安排这堂课,主要是想改善同学间的关系。这班孩子虽然乖,但男、女生之间壁垒分明,很少有互动;女生之间的小圈圈也让我好难突破。我心想,该是让这经典的班级经营课程浮出水面的时候了。
4大关键,培养聊天力
“聊天课?”孩子们诧异的问。他们大概满脑子想着,可以乱讲话到海枯石烂、至死方休吧?
我说:“聊天课,不是放任你们自己乱聊,是要来学如何聊天。与他人一次好的聊天经验,可以让我们获得诸多好处。”
“就像老师常和你们分享的这句话:'每一次与人温暖的接触,都能为自己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人会让旁人很喜欢亲近,觉得和他聊天很有趣、收获满满,这正是一种需要好好练习的能力。”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来上一堂聊天课”几个大字,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与人愉快聊天的重点:
1.营造愉快氛围
眼神、表情都要让对方觉得舒服与被尊重。
眼神尤为重要,好的倾听者会注视着对方双眼;若自己会紧张,看着对方眉心即可。
表情要面带微笑,并不时给予点头、笑声、惊讶等辅助肢体动作。
2.让对方多谈自己
话题以展现自己的好奇心为主,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可以多谈谈他自己。
如果对方滔滔不绝的谈论他自己,代表这是一个好话题。
千万不要用是非题来问,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
也要切记,不问太过私密的问题。
3.话题要有抛接球
千万不要当“句点王”,把话题用简答题回答完,就闷着不讲话了。
当对方问了一个问题,等于是做了一个球给你,你应该仔细回答,并适时向对方问一个好问题,再把发言权丢还给对方,例如:我也很好奇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过相同经验吗?
4.持续倾听、提取重点并追问
好的聊天经验,是因为有好的倾听者。
多数的人都爱谈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聆听即可。
适时的在对方谈话过程中提取重点,从中再追问、深化谈话内容。
这样可以将对话更加精致化且有深度,同时对方也会觉得被重视,感受到你对他的好奇心。
介绍完这些聊天策略后,就让孩子分组练习。我说:“现在请找一个你不太熟的同学,找个舒服的位置坐下来,运用黑板上的这些策略,和他们好好聊聊天吧!”
孩子们先是一愣,仍乖乖配合,找了平时较没有互动的同学来聊天。五分钟过去,教室四处传来笑声,显然他们聊得满愉快的。
经过练习,人人都能愉快对谈
我说:“接下来,再换一位同学。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找的聊天对象,男生只会找男生,女生只会找女生?现在请男生找一位女生,女生找一位男生,再次进行你们的聊天课。”
教室内发出阵阵哀嚎声,好不容易,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分组完毕,坐下来开始聊天。
有些孩子抢得发言先机,开始滔滔不绝,这些都是平时在班上人缘比较好的孩子;而平时对班级事务较冷漠的孩子,则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话。在一旁的我深深感受到,聊天真的是一种需要好好练习的能力。
不过,当话匣子打开后,连不擅与人交谈的孩子,也可以开始与人互动。我看到平时不苟言笑的酷哥,竟然会耐着性子听对方说话,并适时给予一些回馈;连平时耍自闭的孩子,也能被对方好好照顾......这些画面让人看了忍不住微笑。
五分钟后,我说:“那么,再来一轮吧!再找一位异性同学来聊天,这位同学是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你从来没有互动、聊天过的同学。”
教室里又再度哀嚎声不断,不过,“练习”真的是学习的好朋友,大多数组别很快就上手了。我惊讶的发现,平时在课堂上说话小声到难以分辨的女孩,也能与同学轻松交谈。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感到紧张或焦虑,都是源自于未知与不熟悉。但几次练习后,发现其实没什么,反而能够用平常心来看待。
五分钟后,我喊“停”,不少孩子直呼可惜:“老师,每回我都还没聊够,时间就结束了。”
我问全班:“你觉得刚才聊天很愉快的人请举手?你觉得收获很多的人请举手?你觉得,原来对方和你想象得不太一样的人请举手?”
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手,原来,孩子自己都感觉得到,当我们真心与他人互动时,将有机会获得一段宝贵的友谊。
孩子需要找到自己的温暖归属
当天孩子的联络簿里,满满都是心得与回馈,孩子们都懂老师的用意,也感受到自己的转变。
曾看过不少班级,老师很认真于教学,但班上仍常有争吵和排挤的状况出现,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老师忘了帮忙营造温暖、安全的教室氛围,没有将散落的孩子凝聚成有归属感的团体,因此总是疲于奔命,整天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的问题。
而我想做的,就是打通他们之间的隔阂,创造一个又一个善的连结,让他们跨出自我设限的圈圈,感受对他人的好奇。
当每个人都与他人有过温暖的接触,冷漠与对立就会被融化,整个班将会慢慢凝聚成一个具归属感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