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寒怎么调理?十大中成药调理
阳虚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因此,阳虚体质以“寒”症为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其他的表现常有精神不振、唇色苍白、少气懒言、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舌淡胖嫩,性欲减退、脉沉微无力、喜热饮食、耐夏不耐冬等。对于常食寒凉食物、凉茶或清热解毒中药以及房劳过度者易患阳虚症。
阳虚体质者畏冷,尤其是腹部或背部特别怕冷。手脚发凉不一定是阳虚症,也可能与气血亏虚有关。阳虚质者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带鱼、麻雀肉、鸡肉、黄鳝、猪肚、虾、草鱼、生姜、大葱、大蒜、韭菜、秋葵、芥子、胡椒、茴香、龙眼、荔枝、莲子、栗子、核桃等。中药可选用温补肾肝之品,如鹿茸、淫羊藿、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枸杞子、仙茅、肉苁蓉、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杜仲、紫河车、沙苑子、人参等。注意少吃生冷或寒凉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空心菜、大白菜、竹笋、海带、绿豆、紫菜、柚子、香蕉、梨子、甘蔗等。秋冬季节要适当暖衣,不要熬夜,温食以养护阳气。夏季暑热要尽量避免激烈运动,因为大汗伤阳,也不可贪吃凉饮。
阳虚体质者可选一些中成药调理,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十种用于阳虚质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注意以下所介绍中成药的功效及适应症各不相同,在用药时要辩证使用。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痛,畏寒怕冷、精神不振、小便较多、水肿等,用于肾阳虚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四神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锁阳固精丸等。
1、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 牛膝(去头)、盐车前子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2、桂附地黄丸: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3、济生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组成。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痰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
4、四神丸:由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组成。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 面黄肢冷。
5、右归丸:由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组成。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脾阳虚者又称脾虚寒证,常表现为食少消化不良,嗳气泛酸、大便稀溏、腹胀腹痛等。人的脾的功能正常运转,阳气才能生长充实。脾阳虚者可选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等。
6、附子理中丸:由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组成。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胃阳虚又名胃虚寒证,常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呕吐等。用于胃阳虚的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小建中颗粒、四逆汤、安中片、胃肠散、八味肉桂胶囊等。
7、香砂养胃丸:由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醋香附、枳实(炒)、豆蔻(去壳)、姜厚朴、广藿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胃阴虚者不宜用,主要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8、小建中片:由白芍、大枣、桂枝、灸甘草、生姜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脾胃湿热者不宜。
心阳虚:由于阳气受损,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用于心阳虚的中成药有参附强心丸、芪苈强心胶囊等。
9、参附强心丸:由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组成。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症,属于心肾阳衰者。
肝阳虚:是指肝脏的阳气不足而导致阴寒内盛及相火内郁化热。经常出现头晕目眩、两胁隐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月经不调、腰腹疼痛、脾气急躁等。用于肝阳虚的中成药有十香丸、茴香橘核丸等。
10、十香丸:由沉香、木香、丁香、小茴香(炒)、香附(制)、陈皮、乌药、泽泻(盐水炒)、荔枝核(炒)、猪牙皂。疏肝行气,散寒止痛。用于气滞寒凝引起的疝气、腹痛等症。注意湿热内侵,瘀血阻滞,气虚下陷所致的疝气不宜使用,另外猪牙皂有毒,不宜过服、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