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被“聚光灯效应”困扰过?
01
我出了天大洋相,
L说
先来说说朋友L的故事。
L硕士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外企,承担文件翻译工作。
形象气质及个人能力俱强的她,不到半年,便被提拔为总裁翻译,负责董事长会议、外事接待、出国商务洽谈等事宜。
去年听说她准备移民美国,因为不出意外,今年年初,就会调往美国总部。可谁也没想到,上个月,L却离了职。个中原因,听她说完,理解之余,也不免惊愕。
L是个对自身要求极其严苛的人,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肯有半点马虎。
春节前夕,公司高层举行商务晚宴,用她的话说,在晚宴上,她可出了天大的洋相。
而她所谓的洋相,是这样的:宴会间隙,去了一趟盥洗室,新买的高跟鞋呢,穿着不太合脚,走回餐桌时,一不小心,一个趔趄,便摔倒在了地上,公司20多名高层领导,全部在场。
“尴尬极了,丑死了,真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佳佳。在场的人,可都是高层啊,我那副样子,他们该终身难忘哩。我该怎么办?”
她告诉我,打那天以后,只要和那些目睹了她尴尬的人再碰面,她就会满脸涨红,羞愧难当。
L花了一个来月,始终没能从摔跤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只好离了职。
“我也明白,这样不正常,别人看来似乎是小题大做,但我内心的苦痛烦恼却是真实的呢,佳佳,必须得找人聊聊。”电话那头,她万分沮丧。
了知我自学过心理学知识,L便拨通了我的电话,将自己的“难堪”,说与了我听。
02
无处不在的
“聚光灯效应“
我打心眼里理解L。因为诸如摔跤之类的尴尬事件,我自己也曾遭遇过,身受便能感同。
但说实在话,半个月前,当L向我倾诉苦闷之时,除了共情之外,我也难以给予她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对她心理现象背后的深幽原因,我自己其实也并不十分了解。
直到昨天。
最近,业余时间在系统研读社会心理学。这周开始细读美国戴维.迈尔斯先生撰写的SOCIAL PSYCHOLOGY一书。
说句题外话,这真是一本超棒的心理学读本。我读的全英文版,但如果读英文较吃力的朋友,也可选择中文译本,目前市面上已经发行。
昨儿读到第二章,接触到一个心理学术语“spotlight effect”,翻译成中文就是“聚光灯效应”。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和佐夫斯基于1999年首次提出来的。
通俗讲,指的是人总不经意地过高估计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不自觉将自己置身社会舞台的中央,倾向于认为社会焦点(他人的目光)会像聚光灯一样洒在自己头上,觉察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
聚光灯效应,无处不在。
如下情形,很多人或许也曾经历过:
早餐时,不小心将咖啡洒在衬衫上,便会觉得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我们身上的污点,结果一天剩下的时间,就尽量避免和人接触,以挽救自己的尴尬。
去参加某个聚会,本来衣装整洁,精神焕发,走在路上呢,风稍稍弄乱了头发。推门而入时,门口一面镜子令你惊骇不已——你感觉衣服邋遢零乱、头发简直就是鸡窝。
突然间,你感觉屋里所有人的眼睛似乎都在盯着你看,所有的窃窃私语,都在谈论你的“鸡窝头”。
我们不光总觉得别人会轻易注意到我们的糟糕的着装、蓬乱的头发、笨拙的动作等,也常设想我们的“心思”、“情绪”等也很容易被他人所察觉。
很多表达能力很强的演讲者,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几百号人做报告,走上台上时,有些紧张,感觉双腿微微发抖,声音似乎也开始颤抖了。
心里开始犯嘀咕,惨了,听众肯定看出自己的紧张了,也瞧见自己抖动的双腿了。感觉自己的演讲实在糟糕极了。感觉自己的不安也都暴露无遗。
越这样想,就越紧张。
殊不知,做完演讲,却赢来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赶紧问身边的朋友,“我刚在台上紧张死了呢,你们都看出来了吧?”
“你紧张?没看出来啊,发挥很好,真的超棒哩!”
这样的对话,想必很多人也都不陌生。
我们总习惯性将自己放在舞台中央,以为别人也会像我们自己关注自己那般,注意到我们的所有细节。
03
聚光灯效应的不真实
你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尴尬、“糗事”,别人一定都会注意到,甚至可能记住一辈子。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基洛维奇和佐夫斯基两位先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召集了一些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让其中一名学生单独呆在一间屋子里,余下的人呆在另一个房间里。
接着,他们让那名学生穿上一件新 T 恤。他可以从三件配有不同人物头像的T 恤中任选1件。然后,这名学生走进另外一个房间,在房间里坐上几分钟,再起身离开。
基洛维奇想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那名穿新 T 恤的学生,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穿的是什么图案的新 T 恤。
如此反复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 了5 次实验。
结果,基洛维奇和他的团队发现,被测试者中仅有不到23%的人注意到了那名学生身上的图案。而实验展开前,他们原本以为至少有50%的学生会注意到。
抛开这个实验,回到L的摔跤上来。
很多人,其实也有过当众摔跤的经历。
坐在地上的那一刻,成年人第一时间基本不会去关注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是否碰伤了,而是下意识先往四周瞧瞧,看看有多少人窥见了自己的窘迫。
心里期望着,越少人看到,越好。
我们害怕别人记住我们糟糕难堪的样子。
小孩就不会这样,他们会哇哇大哭,才不管周围是不是围了一群人哩。
“聚光灯效应”,不过是自我意识在作祟。
实际上,看到别人摔倒后,一般人第一反应都会担忧摔跤者哪里碰疼了,压根不会注意他们的“窘样”,更不会去记住他们的“窘样”。
人不过是在跟自己的假设较劲,不过是用自我意识,给摔跤这件事,打上了“窘迫”之类的消极标签而已。
而这些都是不真实的。
04
如何克服
聚光灯效应
揭开了“聚光灯效应”的面纱,实则就已经寻得了克服它的良方。
请时刻铭记这一事实就好:他人对我们的关注,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别人的注意力并不在我们的身上。研究已经表明,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力,只有我们想的一半不到。
“聚光灯效应”不过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远非真实情况的反映。
你觉得自己出了丑、犯了傻,在别人的眼中是失败的、消极的、滑稽的,但别人可能甚至都还没有注意到你的“糗事”呢。
勇敢抛掉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吧,因为这些想法,原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呢。
所以,下次如果不慎在公共场合摔跤了,觉得万分难为情时,停下来想想这一事实:别人对你的注意,远远低于你的以为,干啥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可能压根就还没注意到呢。
换句通俗的话,你哪有那么重要呢,重要到能吸引住别人百分百的注意力,并让别人记住你一辈子?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