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原的中国美术课5.山水见精神

山水见精神

山水画是以状物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结、精神、观念和理想。不仅仅为了追求美的形态,而是借助自然来传递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精神

山水见精神:

  • 25《游春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真正脉络

  • 26《溪山行旅图》怎样理解巨碑般的高山

  • 27《山奕候约图》怎样理解汉文化之外的山水画

  • 28《早春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空间感

  • 29《清明上河图》怎么理解河的意义

  • 30《山径春行图》怎样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 31《溪山清远图》怎样理解山水长卷的节奏

  • 32《千里江山图》它真的是北宋的传世杰作吗

  • 33《富春山居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原文约4111字 | 建议阅读10 分钟 |

25.《游春图》

25.《游春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真正脉络

《游春图》

展子虔?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因为张伯驹重金留画的佳话而名动天下,但这件作品在材质、文献、内容和提拔方面有诸多问题,包括沈从文,傅熹年在内的学者都提出质疑。

现在的学者们倾向于将《游春图》视为隋代展子虔的作品,很大程度是受到了西方美术史的影响,认为中国美术也符合有不写实到写实的规律:

  • 因为西方普遍认为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作为开始关注风景画的标志

  • 艺术的发展逻辑认为古人很拙稚很原始,需要一代传一代,最终画的越来越接近自然

  • 如果认为《游春图》是隋代展子虔的作品,就能很好解释中国绘画如何从顾恺之发展到唐代的山水画

可是,画的像比例准,从来不是中国绘画追求的目标,中国山水从来没有真正写实,而是意在传递一种精神。

26.《溪山行旅图》

26.《溪山行旅图》怎样理解巨碑般的高山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从行人后面树叶中间看到“范宽”的签字(李霖灿发现)

《溪山行旅图》尺幅巨大,全画分为三部分:

  • 远景:高大的山峰

  • 中景:寺庙以及两座小山,体现宗教精神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 前景:赶着驴的行路者,这是生活化的场景

范宽的画史地位非常高,师古人,师造化,师自己,最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使用的雨点皴(又称“积墨法”,在一层墨上再堆第二次墨点)的笔法,画出了山的厚重感

这是一幅巨碑式山水画,画面传递出一种宏大的精神境界,很可能是呼应五代之后,汉文化再次崛起的背景。面对它观看者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的对象可以是北宋政权,也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

27.《山奕候约图》

27.《山奕候约图》怎样理解汉文化之外的山水画

《山弈候约图》

辽代

【《山弈候约图》是中国辽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为深山景象,近处浅水山石,山石高低错落,山石间排列着松树,间有杂树,枯枝,山石后平地上一位高士策杖缓行,两僮子,一肩扛琴,一身背酒囊,紧随其后;山后依次向上,山上广植松树。山间的建筑,颇具规模,厅堂轩室、楼阁回廊、栏杆台阶,一应俱全。庭院里,两高士设盘对弈,一僮子侍候在侧。建筑在高山绝壁的环抱中,一派清幽宁静,背后又是高耸的山峦,远近相衬,云烟中姿色峻峭秀丽。  画中山势高耸挺拔,树木修长,整幅画有宋辽时契丹族敬慕中原文化,艺术风格也多一种通天接地的气势】

  1. 画中的仙境:《山弈候约图》是一件独特的山水画,是给去世的人准备的,因此它的山水境界,强调的是离开现在的世界进入另一个空间,它的精神内涵是隐居和逝去的观念。(画中主人公从山下往上走,他将到达一个仿佛仙境的地方,那里有人等待他下棋)

  2. 契丹的山水画:这件作品有点像北方著名山水画家荆浩的风格,但更加清丽滋润,带有南方的特点,同时它的笔法比较粗狂和简单,总体呈现出自成一家的契丹山水风格

  3. 山水的象征:这个时期尽管中国这片土地被不同的王朝和政治势力分别占据着,但似乎不同政权不同势力都在追求着一个相同的文化方向,就是以山水来代言它的政权,以山水来代言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境界,不论在北方还是南方,甚至我们以往都不了解的契丹人地区。

28.《早春图》

28.《早春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空间感

《早春图》

郭 熙(北宋)

(1)郭熙作品《早春图》非常大气生动,构图充分考虑了山的远近高低不同层次,有三个透视空间

  • 高远:山峦的高度,从山下仰望山巅

  • 深远:画面的深度,从山的前面往山的深处看

  • 平远:由近及远的平面空间感,表现空间的辽阔

还利用云雾构筑空间感,正是西方的“空气透视法”,表示在湿润空气的作用下,物体在空间中显得近景很清楚,远景很模糊,颜色越来越淡,形成飘渺和虚幻的视觉效果

(2)动荡的时代:《早春图》中的山势并不凝聚,似乎被其他力量拉扯

  • 反映出神宗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不和谐,宋神宗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召王安石变法

  • 宗教似乎在此时提供了精神支持,从画面看主峰巍然不动,中景山峰偏右地方有寺庙建筑,象征宗教精神在这个时代的地位

  • 尽管有动荡,但画仍然充满希望,画中生动表现了民间生活这种乐陶陶的感觉

29.《清明上河图》

29.《清明上河图》怎么理解河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清明上河图》用“平行透视”的绘画方法,既让我们看到城市全景,又让我们看到城市生活的种种细节。“平行透视”是抬高观者的视角,形成俯瞰一切的效果,但近景和远景的比例差别很小,画面既可以呈现全景,又能呈现近景的细节(类似散点透视,透视点随着视线移动而变化,就像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宋代市民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件作品的主线是水,一条汴河,为城市提供了一切所需,同时宋人对水的利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高超能力

这件作品真是描绘了最底层民众的生存方式和状况,表现了盛世的危机(大桥那边有只大船失控),但危机之下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是《清明上河图》的核心精神

详细参考曹星原的书《同舟共济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

30.《山径春行图》

30.《山径春行图》怎样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山径春行图》

南宋马远

(1)构图:偏重一角是马远典型的构图。“一角,夏半边”描述了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的构图风格,后人将此时为南宋失去半壁江山,偏安一角的象征,这件作品似乎也暗示着某种淡淡的忧伤。

(2)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早期绘画中人与自然是分离的):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用山水点缀人物

  • 隋唐时期,人开始进入山水自然空间里

  • 北宋山水画高峰,人在山水之间,但观看者是在山水之外

  • 马远《山径春行图》塑造了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成为自然的主宰,人的感情为山川景色赋予了意义。

(3)贵贱有别的社会:画中感受自然,主宰自然的主体,是具有阶级性的,左下角的仆人跟主角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英意识。

31.《溪山清远图》

31.《溪山清远图》怎样理解山水长卷的节奏

《溪山清远图》局部

南宋夏圭

(1)摄像般的山水长卷,把镜头推远,拉近,给你看细节,也给你看整个全景画面,带有很强的动感,主要分三大段:

  1. 疏密对比:右边有密不透风的树林,也有疏可走马的辽阔空间,戏剧性差异的视觉体验

  2. 远近对比:雄壮的峭壁旁出现几艘小船,山下有观景亭(这也是跟北宋山水画的区别,这里提供给文人墨客欣赏风景的地方,体现了我在风景里,我在看风景,这个“自我意识”是南宋的概念)

  3. 大小对比:很多陡峭的山峰,山下还有一座窄窄的桥和人,最后画面落在一些树丛上,结束

(2)夏圭的笔法:李霖灿说,大笔劈皴,简笔人物,笔致犀利清润,墨色多焦与淡墨对比,这是南宋夏圭的面目和风采。

(3)夏半边的忧思:无论构图还是亲润的山水,都蕴含着淡淡的失落和忧愁,这是南宋文人独有的凄凉心境。人们对北方的思念和向往,只能寄托给山水,寄托给鸟,寄托给远去和归来的船,就让这些淡墨的诗意渺渺钟声,来承载对逝去北方故土的缅怀。

32.《千里江山图》

32.《千里江山图》它真的是北宋的传世杰作吗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王希孟

长12米,宽0.515米

一个动听的故事:学术上关于“王希孟”这个人的争议一直存在,清朝之前的记载完全没有

立意之疑:“千里江山”的说法美术史上很少,且画面景色是一片具体的小区域,没有达到万里的气势和境界

画功之疑:局部运笔细弱无力,线条功力不足,有些地方却又画得很成熟,各处艺术手法水平参差不齐,似乎不是同一个人所做【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画家,也有可能有这种情况吧】。用色太过浓重,宋代是没有的【因为颜料很厚,所以这幅画展出的机会不多,每打开一次就掉一层颜料】

装裱之疑:

  1. 蔡京的跋不是在画上,而是写在另一块绢上(可能后人从其他作品中割下来装裱进来)

  2. 按惯例后人重新装裱前人的画一定会珍重保留原装裱信息,可是除了蔡京的跋什么都没有,包首用锁子甲纹段裱画,最早能追溯到明代

  3. 这是明末清初藏家兼鉴定家梁清标做的装裱,他应该有宋代的旧锦缎可用,但只用平常军服料

以上可以猜想这幅画本身就是来自于明代

陈丹青《局部》有介绍《千里江山图》

33.《富春山居图》

33.《富春山居图》怎么理解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黄公望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元代文人雅居山林,寄情山水的精神,这种风骨历来为中国人看重

《富春山居图》是文人水墨画,一方面可能由于经济拮据,用不起太贵的颜料,另一方面,这代表了文人雅士和山林隐者那种低调深沉的境界

这件作品大部分用比较干的笔,一层一层,一条一条线慢慢地渲染(五天一水,十天一石),好像在用笔墨思考,并且慢慢地把思考的痕迹留在画面上。但后面突然速度加快了(看到笔的水分比较多),因为无用师催他要画

残卷传奇:《富春山居图》分为两卷,一卷叫剩山图(另一卷是无用师卷),因为明末收藏家吴洪裕非常喜欢这件藏品临时前想烧了陪葬,被侄子抢救回来,但烧了一部分,所以前段被烧了的切割出来单独装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