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佳读词: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上一篇文章《佛佳读词: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发布后,很多朋友问,标题两句出自哪里呢?
其实,它们来自于希真先生的另一首词,不过因为它们能很好反映那篇文字的主题,于是被我提前引用了去。
今天,要给朋友们分享的,正是这一首词《西江月》。
全词如下: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盼你们在阅读这首词之前,已经背下了希真先生的上一首词才好。
虽不想从文学史角度,对希真先生作太多知识层面的介绍,因为这些具象的知识,只要读者朋友愿意,都可以自己去了解,但为了便于大家更好读懂他的词,倒可稍作说明。
希真先生出身锦衣之家,性情孤高,对官宦仕途,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年轻时曾多次拒绝别人举荐,后来抵不住家人好友劝说,才最终应承当了官。
但先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后因发表主战言论被贬,晚年游玩山水之间。
因此,希真先生的词,就是其一生行藏出处、心态变化的真实写照:早年词浓艳丽巧,中年词慷慨激愤,晚年词则婉丽请畅。
这一首词,与上一首词相仿,都是词人晚年所作,从慨叹人生短暂入手,表现的是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
很多人读希真先生晚年词,觉得其间透露出的是一种“颓废气”,而我,则不以为然。
因我从中读出来的,是一种闲旷的风致,是一种如骏马注坡、一气之下的清雅隽朗。
许是对禅宗佛法的某些观点比较认同,我读晚年的希真,读到的一位洞悉生命本原后的老人安然于命的自在状态。
于人而言,自在可不最是难得。
佛陀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总被众生忽视的事实,那就是生之无常。
什么是无常?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
我想,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会不自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太过执拗而乐观地固守我执。所谓我执,就是认识不到生命的无常,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绝对和常一的存在。
只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生命的本质,不再执幻为实,但却往往又会陷入到另一种迷惑里去。既然生命终将化为乌有,快乐总是转瞬即逝,那孜孜追求、汲汲索要,到底又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很多人便开始选择对生抱持悲观愁苦之态。
可希真先生却没有如此。
回首平生,少年的欢情,壮年的襟抱早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飞逝的岁月在年迈的词人心中留下的只有世态炎凉、命途多舛的黯淡记忆。
于是,一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道出的可就是生命的无常嘛。
我特喜欢这对仗工巧的两句词,春梦、秋云变化莫测,稍纵即逝,比喻自然而熨帖。
这可不就是人生之常态嘛。一旦人生走向不能遂愿,我们常常就会将它归结于捉摸不定的“命”。我原以为,命运这个东西,不过是今人创造的一个词儿,不料,古人也有同感。
一句”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笔锋一转,词人便也将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都归结为“命”。
命运可不就是无常嘛,既然如此,何须去计较太多,劳心费神呢。
有了这一层顿悟,也就得到了解脱。
只有洞悉了无常的命运,也才能有从“好酒”、“鲜花”中获得满足愉悦的能力,换言之,也才能够安住当下,去欣赏眼下那实实在在美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道出的恰是这种安然生命的欣喜有趣的状态。
可纵情山水之间,也不能消弭人生无常之客观存在,欢乐也好愁苦也罢,其实也不过是须臾之间。
“明日阴晴未定”与上片的“万事原来有命”呼应,又回到了“命运”“无常”之上了。
写到此,我也竟释然了。
了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这一生命的无常真相,纵有他人负我、事不如愿,也才能够淡然处之,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生命的原貌而已。
而后,也才能用力拥抱这真实而有趣的当下,喜饮三杯好酒,乐赏一朵新花,因为只有当下才最是真实,才最值得奋力而握,它才是切切实实的存在。
所以,真正的勇敢,是在看透人生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并愿意为能在人生走一遭而竭尽全力。
于是,我读希真晚年词,读到的是一种看破而不颓唐,看穿而不自弃的达观与安然。
…
喜欢,就点个赞吧~
